鐘秀鳳 尤成斌
摘要:信息化教育引進農村課堂成為現實,有力地促進農村學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中,借助網絡資源,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相關的圖片、視頻等資料,為課堂教學提供良好的素材,拓寬學生的視野,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效促進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信息技術;網絡資源
《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尤其是認識祖國部分的歷史和地理知識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在廣大農村學校,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學生知識面窄,接觸事物少,很多孩子甚至沒有走出過自己所在的鄉鎮,對祖國的經濟發展、地理風貌及歷史概況知之甚少。實際教學中,憑借《品德與社會》課本中有限的圖片和簡要的文字說明,靠教師的語言描述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往往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當前信息化教育引進農村課堂,有力地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使傳統教學條件下難以達成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下面本人結合在農村學校教學的實踐經驗,談談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開展《品德與社會》學科愛國主義題材課文的教學。
一、 展示海陸疆域了解祖國概況
“祖國”一詞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還是一個相對籠統、抽象的詞語,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首先要讓學生對自己祖國的概況有粗略了解,對祖國樹立初步的概念,找到物質的依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僅用語言進行描述顯得十分蒼白,難以在學生心目中形成祖國疆域的清晰輪廓,而信息技術支持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的這一問題。
例如五年級上冊《祖國有多大》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祖國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海陸疆域有多大,有哪些鄰國,各省份的分布情況等這些內容,單憑課本中的圖片和文字介紹,無法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為了讓學生更形象地了解我國的陸地面積有多大,首先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欣賞北國冰天雪地風光,然后轉換鏡頭出示桃紅柳綠,花團錦簇海南三亞。接著再給學生展示早晨七點上海和烏魯木齊的情景,體會兩地的時差。通過視頻感受我國南北溫差,東西時差的基礎上,學生便對我國疆十分域遼闊形成一個直觀鮮明的印象。再告訴學生我國的陸地面積之后,展示中國地圖,通過動畫演示,將我國的鄰國、海洋等逐一展示,并將我國的陸地面積與歐洲、日本、韓國等進行比較,教師適時引導,祖國幅員遼闊的印象自然在學生心中形成,“祖國”一詞的概念在學生意識中就更加明確了。
二、 呈現秀美山川樹立衛國志向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整合了地理、歷史、社會等學科內容。教材中多篇課文介紹了我國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風景名勝等,將祖國秀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從小樹立保衛祖國志向的良好途徑。但對于地處偏遠地區的農村學校,受各種條件限制,絕大多數學生尚未親眼目睹過祖國山河的優美風姿,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認識僅局限于少數的圖片和文字,學生沒有親身體驗,缺少感性認識,給課堂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優教班班通”網絡資源中豐富的圖片和視頻,有效地彌補了學生缺乏生活體驗的不足,為課堂教學開辟了一條蹊徑。
例如五年級上冊《江山多嬌》《祖國的寶島臺灣》,四年級下冊《家鄉的美景 家鄉的人》等課文,意在引導學生多角度欣賞和贊美祖國的秀美山河,形成熱愛祖國的情感。課堂上,通過動畫演示我國的地形地貌結構,用大量的圖片、視頻展示雄偉的長城,巍峨的泰山,奔騰的黃河,浩瀚的長江,秀麗的臺灣,莊嚴的天安門,威武的兵馬俑,美麗的南沙群島,秀氣的釣魚島等風光,在優美旋律伴奏下,配以動情的旁白,學生宛如身臨其境,祖國的壯麗與偉岸在學生心中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如此美麗、壯觀的自然與人文景觀,都是我國寶貴的財富,是祖國神圣的領土,保護好它們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和義務。學生通過圖片資料對祖國的秀美風光形成一定的認識之后,保衛祖國,為祖國貢獻力量的志向自然在學生心中萌發。
三、 再現榮辱歷史激發民族豪情
“了解一些我國的歷史常識,知道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知道我國古代文化和文明對世界的貢獻;知道近代以來列強的侵略給我國人民帶來的屈辱和危害以及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艱苦卓絕的抗爭,愛戴革命先輩,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這些都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有關融合歷史題材內容教學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具體要求。由于歷史題材的教學內容遠離兒童的生活世界,要把學生帶進久遠的歷史,讓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產生共鳴具有較大的難度。教師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將體現歷史事件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引入課堂,對實現教學目標有很大幫助。
中國的近代史可以說就是一部屈辱史,不斷遭受列強的侵略,簽訂了數百個不平等條約,人民群眾生活在水生火熱當中。教育學生牢記這些滄桑歷史,增強民族意識,是品德與社會學科的一項重要任務。例如在六年級上冊《不屈的中國人》一單元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了解這段在他們生活中幾乎找不到什么痕跡的屈辱史,體會中國人民飽受的苦難,激起學生保衛祖國,維護民族尊嚴的熱情,課堂中引入《鴉片戰爭》《南京大屠殺》等相關的典型事件的圖片和視頻就是一種良好的途徑。讓學生在大量的視聽資料的感染下,仿佛走進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使心靈受到震撼,希望祖國強大,民族昌盛的情感得以培養。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不斷深入,對于身處相對閉塞的農村學校的學生來說,是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拓寬知識面的重要渠道。相信網絡教育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一定會讓農村學校的品社課堂更加精彩,讓農村學校的孩子們更好地實現他們心中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品德與社會》2011版新課標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韓永平.《品德與社會》歷史題材課文的有關背景知識與教學要點介紹[J].蕭山教研室,2003.
作者簡介:
鐘秀鳳,尤成斌,福建省福安市,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