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坤 賀帥星 張若晴 冀德剛
摘 要:應用spss軟件工具,通過kendall系數分析近4年來保定、北京、承德、石家莊、廊坊、天津6個城市的PM2.5、PM10、SO2、CO、NO2、O3等污染指標之間的相關性。結果表明,保定和北京的各項指標之間相關性轉強,其他4市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關鍵詞:空氣質量;kendall;相關性分析;監測指標
中圖分類號 TP2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2-0065-2
近年來,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環境問題特別是空氣污染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小覷的地步。要從根本上解決空氣污染問題,必須通過準確的數據加上恰當的方法對其進行合理性分析,從而找到各項指標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相關性。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保定、北京、石家莊、承德、廊坊、天津6個城市近4年來空氣質量指數AQI、PM2.5、PM10、SO2、CO、NO2、O3等指標的數值,并研究了這些指標之間的相關性。
1 分析方法
1.1 評價因子 肯德爾(kendall)等級相關系數是用于反映分類變量相關性的指標,適用于2個變量均為有序分類的情況。這種指標采用非參數檢驗方法測度變量間的相關關系,它利用變量的秩計算一致對數目和非一致對數目。如果2個變量之間具有較強的正相關性,則一致對數目U應較大;若2個變量相關性弱,則一致對數目U和非一致對數目V應大致相等。
[a=(u-v)*2n*(n-1);R=P-n*(n-1)2-Pn*(n-1)2=4Pn*(n-1)-1]
通過相應的數據,再結合spsss數學軟件,利用kendell系數分別得到對于同一指標6個城市之間的相關性。
1.2 評價標準 對于給定的一個顯著性水平,通過spss得到相關系數矩陣,然后觀察這些系數,系數越接近1,則它們的相關性越強,反之,相關性也就越弱。
2 結果與分析
2.1 PM10和PM2.5 由表1可知,北京和保定在PM10、PM2.5指標上的相關性最強。保定市位于河北省的中部,相對濕度較低,風力因素是影響PM2.5不容易擴散的主要原因。在保定的南市區和新市區,工業污染比較嚴重,市中心有眾多的鍋爐燃煤廠,主要是通過分散的燃煤鍋爐來供熱[1],排放出大量的廢氣污染物。另外,保定市區汽車尾氣的排放量日益增加,這是PM10大量出現的原因,而PM10是影響PM2.的一個重要因素。2013年全國大范圍霧霾天氣,北京以及臨邊地區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主要的大氣污染物來源于汽車的尾氣,早晚上下班會出現2次峰值;在采暖時期,大量的燃料燃燒也造成了粉塵污染[2]。
2.2 SO2 由表1可知,在SO2這一指標中,北京市與廊坊市的指標為0.641,是這些指標中較大的。據調查,北京市SO2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燒,其中包括汽車的尾氣和取暖,還有一些工廠如說冶金、化工、建材,另外還與當地的季節、溫度、濕度、地形等都有很大的關系。一方面,北京的西南方向有SO2的高排放工業區,另一方面北京的周邊城市污染物的輸送,這些都造成了SO2的積累[3]。廊坊與北京的相關性之所以很強,主要原因是北方主要的能源以煤炭為主,而煤炭的含硫量是很高的,這樣我們在使用這種能源的時候,就會大大地增加SO2的排放量。廊坊市屬于暖濕帶半干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受內蒙古高壓的影響,空氣干燥且污濁,不利于大氣污染物的擴散[4]。
2.3 CO和NO2 由表1可知,北京和保定的CO、NO2這一指標的相關性最強。京津冀NO2的整體濃度呈現東南平原區高,西北山區低的趨勢,其中平原區屬北京和天津較高。京津冀地區聚集了大量的化學燃料,水泥、鋼鐵等高污染產業[5]。CO、NO2主要來源于汽車尾氣,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人口密集,出行車輛較多,因此尾氣排放量大,從而導致空氣中的CO、NO2指數超標。
3 結論
通過分析研究6個城市6項污染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得知,保定和北京的各項指標之間相關性比較強,其他4個市也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因此,京津冀地區若想從根本上解決大氣污染問題,不僅要加強自身污染源治理,而且要聯合周邊省市協同調控,制定循序漸進的長期目標,共同治理環境污染問題。
參考文獻
[1]潘蕾,幸莉仙.保定市PM2.5的因素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5,45(16):122-126.
[2]閔霄.北京市城市熱島效應與PM2.5及PM10濃度分布關系研究[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17:6-12.
[3]孟曉艷,王普才,王庚辰,等.北京及其周邊地區冬季SO2的變化與輸送特征[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9,14(3):309-317.
[4]周賀齡,田曉飛,張紹恢.廊坊市SO2污染及相關氣象條件[J].資源與產業,2009,11(1):111-113.
[5]鄭曉霞,李令軍,趙文吉.京津冀地區大氣NO2污染特征研究[J].生態環境學報,2014.23(12):1938-1945.
[6]薛敏,王躍思,孫揚,等.北京市大氣中CO的濃度變化監測分析[J].環境科學,2006,27(2):200-206.
[7]王麗麗,李定龍,陳棟.北京市夏季近地層大氣臭氧濃度的變化特征分析[J].環境化學,2009,28(2):302-30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