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良 劉勝雪 周梓云 張玲 董彬
摘 要:多功能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之一,在農業發展、鄉村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該文基于沂蒙山區農業的發展現狀,分析了沂蒙山區在推進多功能農業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從經濟、生態、休閑、文化功能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山區農業的發展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多功能農業;鄉村振興戰略;產業體系;沂蒙山區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2-0120-3
Study on Multifunction Agriculture in Yimeng Mountain Area
Shi Liang et al.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Linyi University, Linyi 276000, China)
Abstract: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modern agriculture,and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Yimeng Mountai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function agriculture in Yimeng mountain area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feasible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ic,ecological,leisure and cultural functions,in order to provide a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 agriculture.
Key words:Multifunction agriculture;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Industrial system;Yimeng Mountain Area
1 引言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發展農業的多功能性,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研究多功能農業,有利于促進農業旅游、農業文化資源的綜合開發,鼓勵社會上各個相關部門、組織和企業等參與農業的建設。臨沂市是山東省農業大市,山區面積占臨沂市總面積的70.6%,存在諸如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勞動力素質低、農業產品功能單一等問題,因此,實現山區多功能農業的發展,對于臨沂市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沂蒙山區多功能農業的實踐研究,找出該地區農業發展的不足以及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以期為各級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2 多功能農業的內涵
多功能農業最早出現在1988年《鄉村社會的未來》這一歐盟的革命性文件之中。文件指出農業不僅有提供糧食等商品產出的經濟功能,還有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農村生存與就業、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動物福利、農村農業景觀、農村農業文化遺傳以及食品質量衛生等非商品產出相關的環境和社會功能[1]。此概念自被提出后就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國外多注重農業的生態功能和食品安全功能,對于生態的評估有很細致的標準。我國多功能農業理論研究起步晚,多注重農業多重功能之間的聯系與聯合作用。就目前而言,我國的多功能農業缺乏生態、就業保障等功能的利用,只有部分試點地區有明顯的改變。
3 沂蒙山區多功能農業的發展現狀
自“三農”問題提出以來,全國都把農業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圖1可知,2007—2016年的10年間,臨沂市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穩步增加,但是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占總產值的比重卻逐年下降,這說明第一產業的產業結構有所調整,產業層次較二、三產業低。
臨沂市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發展了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園,如全省第7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臨沂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山東省規模最大的生態旅游莊園蘭陵國家農業公園;發展了一批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如臨沭縣農泰農業科技示范園、立晨農莊等;發展了一批生態休閑農業示范園區,如沂蒙馬泉休閑園、蘭陵縣陽光田野家庭農場等。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臨沂市特色農業有了更快發展,但仍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4 沂蒙山區多功能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4.1 經濟功能方面 首先,產業化程度不高,產業鏈條短,農產品的附加值低,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不高,擁有特色產業的專業生產農戶不多。其次,機械化程度較低,沂蒙山區大部分地區地形差異大,小地塊不連片,大中型農業機械無法使用。再次,勞動力素質不高,數量下降,沂蒙山區的農村青年勞動力大量涌向城市,致使農村剩余勞動力不足,農業生產的勞動效率不能得到保證,制約了現代農業體系的構建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
4.2 生態功能方面 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活動加劇了生態環境惡化的風險。由于歷史原因,受人地矛盾的影響,片面的追求糧食產量,大量高坡地被開墾為耕地。近年來各種地下礦產資源的無序、過量開采破壞地表生態,造成水土流失。同時,過度使用農藥、地膜和化肥,導致土壤污染、土壤板結。秸桿焚燒和大量拋棄在田間地頭腐爛,造成了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生態環境的惡化,使農業無法正常發揮其生態功能。
4.3 休閑功能方面 首先,休閑農業產品基礎設施落后,產品功能單一。沂蒙山區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還處于開發前期,雖然鄉村有較好的資源,但公共基礎設施尚未完善。同時,旅游產品經濟附加值低、旅游項目單一且同質化現象嚴重以及參與體驗性活動比例低等問題,使得游客旅游體驗質量下降,導致沂蒙山區農業旅游游客數量的減少。其次,宣傳力度不夠。當前臨沂市缺乏對休閑農業的宣傳,對“網絡+休閑”這一體系的利用不充分。
4.4 文化功能方面 沂蒙山區歷史悠久,沂蒙文化博大精深,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先進群體意識,是臨沂乃至全國寶貴的精神財富。但現有的特色農業主要是對農業、觀光等方面的資源進行開發,而對民俗民生等資源的開發稍顯不足,這使得沂蒙地區沒有突出其地域特色和主題文化,沒有充分展示沂蒙精神和紅色文化,缺少文化內涵、文化特色,沂蒙山區至今沒有形成較完整的農業文化產業鏈和產業體系,明顯滯后于市場需求。
5 沂蒙山區多功能農業的發展思路
5.1 強化經濟功能
5.1.1 構建多功能農業產業體系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因此,沂蒙山區農業的發展要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培育一批發展勢頭強勁的企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當前,沂蒙山區已發展了一批具有帶動性的龍頭企業,如莒南縣玉皇糧油食品有限公司、臨沭縣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平邑縣山東沂蒙人家食品有限公司等。相關部門應該與已經發展起來的龍頭企業合作,給予政策優惠,讓企業為當地創匯,帶動沂蒙山區農業發展;同時加強對特色農業的招商引資,吸引更多的企業在山區“落戶”,扶持一批龍頭企業的發展,推動多功能農業產業化發展。
5.1.2 進一步提升機械化水平 抓住沂蒙山區特色農業項目,結合山區農業發展的地理優勢和特色條件,擴大農業機械化生產規模。地方政府要加大購置大型農業機械設備的扶持力度,發揮政策導向作用,為山區農業機械發展提供必要補貼[2]。另外,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機制,推廣農機示范項目,著力加強農機設備管理,發揮出農機設備的效能,不斷發揮專業農機組織對山區的幫扶引導作用。
5.1.3 提高農業勞動力素質 優化鄉村企業規模結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吸引外出務工的農民回鄉就業。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目前,現代農業尤其是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迫切要求加快培養一批專業知識豐富、組織生產能力強、綜合素質良好的新型職業農民,鼓勵當地農民與時代接軌,將農業發展與信息化社會結合起來,逐步提高當地農業勞動力的綜合素質。
5.2 建立多功能大循環農業生態系統 基于沂蒙山區環境的脆弱性,發展山區農業應在保護中發展。要發揮沂蒙山區特色農業的優勢,努力建成一批綠色、有機、優質、健康、環保、節約、高效農業示范基地[3],發揮農業信息化的關鍵作用,發展鄉村物流產業,可借鑒季昆森先生提出的多功能大循環農業的概念,打造沂蒙山區多功能大循環農業(圖2),實現沂蒙山區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旅游業、營銷業“五產一體化”循環發展。
5.3 充分發揮休閑功能 針對傳統的休閑農業產品功能單一、農業活動體驗性差的問題,優化農業發展方式結構,打造沂蒙山區農業產品的品牌建設。在堅持保留土地原有性質的基礎上,拓展更多的旅游功能,推出農事體驗、農業觀光、農村生態的沂蒙山區農業體驗活動,樹立“綠色鄉村行,生態沂蒙游”的發展理念。同時,加大網絡營銷的力度,拓寬多種宣傳渠道,為沂蒙山區多功能農業的發展進一步開拓客源市場。
5.4 融合文化功能 發展沂蒙山區多功能農業應充分與沂蒙紅色精神相融合。沂蒙革命老區擁有濃厚的鄉土特色、悠久的紅色歷史,因其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聞名于全國。因此,應突出當地紅色文化的特色,因地制宜地將紅色沂蒙精神融入山區多功能農業之中,發展紅色旅游農業,進一步充分增強沂蒙休閑農業旅游的吸引力,讓沂蒙山區農業發揮傳承沂蒙紅色文化、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功能。
6 結語
沂蒙山區在發展多功能農業上初見成效,但仍需要在經濟功能上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與機械化水平,吸引高素質勞動力回流;在生態功能上,要做到在保護中發展,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休閑功能上,創新農業旅游產品形式,提高服務質量;在文化功能上,將沂蒙紅色文化融入農業發展中,為農業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總之,發展沂蒙山區的多功能農業有利于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同時也為我國其他山區農業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程劍橋,黃國楨.注重開發我國多功能農業[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16,34(02):64-68.
[2]孔慶霞,李曉.加快沂蒙山區小型農機的推廣應用[J].農機市場,2013(12):27-28.
[3]季昆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途徑 發展多功能大循環農業[J].中國生態文明,2017(05):21-24.63.
[4]郝志遠.濟寧市農業多功能發展問題調查研究[D].煙臺:煙臺大學,2017.
[5]石靜,李硯.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臨沂市休閑農業開發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5,12(33):17-20.
[6]劉國.臨沂市沂水縣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技視界,2015(20):291.
[7]張平翼,張德全.創意農業旅游資源開發新論[J].農場經濟管理,2012(03):39-41.
[8]姚良火.多功能農業的實踐和思考[D].臨安:浙江農林大學,2012.
[9]周镕基. 現代多功能農業的價值及其評估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1.
[10]周健強.農業信息化與新農村建設[J].現代農業科技,2011(06):40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