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蓮
摘 要: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社會發展及新興技術的興起,需要大量具有工程技術與管理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土地資源管理人才。在管理學科工科化的人才培養視闕下,該文從培養方案、課程建設、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以及效果評價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綜合改革措施,以期完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城市化發展背景下土地利用問題的解決提供高水平人才。
關鍵詞: 管理學科工科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2-0130-4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in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under the View of Engineering Change Management Discipline
Xia Lia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s: At present,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rise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require a large number of senior management of land resources with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With management discipline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as a perspective,China puts forward several comprehensive reform measures from the training program,curriculum construction,practice teaching,management system and effect evaluation method,attempt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and strives to provide high level talents for the solutions of the land use problem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Engineering change management discipline;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Talent training mode of reform
城市化發展引起的土地利用問題伴隨著土地制度改革,涉及到大量土地資源管理相關工作,如農用地整理復墾、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土地測量與登記、土地市場建設、土地利用規劃、土地調查與評價、未利用土地開發等,從而增加了眾多土地資源管理人才的需求。而隨著土地科學理論研究的深入,新興技術在土地管理方面的應用以及土地信息化、工程化、規范化的推進,當今社會更需要兼具工程技術與管理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土地資源管理人才。“管理學科工科化”是在各種新興技術迅速發展并逐步在管理各個領域廣泛應用的前提下發展起來,將工程類學科的精華吸收到管理類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培養綜合性應用型管理人才,這種培養模式將成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
1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從全國范圍來看,目前共計85所高校開設了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90所高校設置了碩士點,17所設置了博士點,開設的院校包括農業類、經濟類、地質類、理工類及綜合類大學。由于學科本身具有顯著的綜合性及交叉性,不同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通常以原有學科為基礎設置課程體系[1],且各院校學科發展往往考慮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2],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具有較強的院校特色以及地方特色[3]。總結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1.1 學科定位發生偏差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劃歸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大多數學校授予管理學位,由于師資力量和教學設備的缺乏,以及經費不足等原因[4],專業設置上普遍存在偏文輕工的現象。已有學者通過分析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發展過程,從最初土地規劃屬于工科專業,后來部分院校定位房地產經營授予經濟學學位,到最終學科調整統一為公共管理,認定不同于其他公共管理學科下屬二級學科,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更多具有工科屬性[5]。實際上,隨著對土地市場的開放及不斷完善,相應的土地評估、土地整理、土地規劃勘測、土地咨詢等行業向社會提供了巨大的就業空間,特別是當下大數據、“互聯網+”以及“3S”技術在不斷推動國土資源的科技創新,這些無不強調專業的實踐性、應用性及創新性。準確的學科定位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發展的基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定位應強調公共管理學科基本屬性,突出專業工科特色。
1.2 培養方向不明確 分析該專業人才主要輸出渠道:一是國家行政機關通過公務員招考吸納管理專業人才;二是對土地科學技能有較強專業性要求的事業單位;三是與土地資源專業相關各類中介服務企業。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方面來看,公務員及事業單位的人才需求崗位相對有限且競爭較大,更多的人才需求為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專業技能型人才。當前各高校在學科定位上偏文輕工,人才培養目標也由此重管理輕技術,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且各高校在開設專業時,往往依托本來原有強勢學科,根據自身特色制定培養目標,目前主要培養方向包括:地理學方向(土地調查與測繪、土地規劃)、農學方向(農業經濟、土壤農化)、經濟學方向(不動產估價、房地產經營)、管理學方向(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法)等。眾多培養方向分散了專業特色,特別是由于本科階段通識類和基礎類課程占比例較大,專業方向很難形成體系。不同院校開辦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其培養方向不明確。
1.3 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國家“數字國土”工程建設和土地信息化建設,都提出了對工程化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而管理性質的專業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往往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工程技術課程嚴重欠缺,除部分農業大學,大多高校并沒有開設土地整治工程、農田水土工程等社會急需專業知識課程[6]。與土地信息化緊密相關的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簡稱“3S”技術)和動態監測技術技術課程重視不夠,部分學校將其設置為選修課程,課程體系設置沒能體現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特點。
1.4 實踐教學環節嚴重缺失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不僅需要深厚的理論知識,也要求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部分高校設置實驗環節相關課程如地圖學、工程測量、遙感數字圖像處理、土地信息系統等僅設有理論課講授,忽略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更為重要的實驗課[7]。實驗室利用不足,造成學生較少接觸到實際應用,理論與實踐教學嚴重脫節,甚至部分高校沒有設置專業實驗室。此外,與實踐培養技能相關的認識實習、專業實習以及畢業實習,包括課程設計訓練、畢業設計訓練等往往流于形式,并沒有真正落實實處。而讓學生真正進入企業鍛煉學習的校外實習基地,由于土地行業企業對接待短期實習學生不感興趣,且由于基地建設投入大,師資力量配套跟不上等原因[8],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普遍稀缺且不穩定。
1.5 教學反饋機制不夠科學 高校在課程體系的反饋機制即學生的評價可有效的反饋教學效果,為教師教學提供改革方向。目前存在的問題如下:(1)評價標準不夠細化。大多高校對所有專業采用同一個問卷讓學生給予授課情況打分,實際上不同專業對學生的培養方向不一致,其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強調操作性實踐性,對其評價的標準應該與理論課有所區別。(2)評價反饋機制不科學。對于評價結果,一般學校會作為對教師績效考核的一個方面,但是學生反映的問題并沒有任何反饋,這導致一些學生認為打分就是一個形式,在操作過程中隨意勾選,并沒有起到準確評價教師的作用。(3)評價結果不合理。學評教、學評輔的結果是將所有學生的打分統計,這樣一個最大的弊端是會造成教師在教學中的約束,例如上課嚴格要求,反而會使個別學生給予特別低分,影響對該教師的公平評價。
2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發展體現了時代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人才培養模式也應與時俱進。由于專業性質即不同于傳統管理學,也不同于純粹的工科,因此,在管理學科人才培養過程中,應以管理學理論教學為核心,借鑒工程類教學精華,將工程類學科中教學思路、教學手段等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管理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形成管理學科工程化的人才培養新思路。
2.1 人才培養方案改革
2.1.1 明確培養方向,合理配置課程比例 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首先應建立在明確的培養目標及方向的基礎上,以“管理學科工科化”思想為指導,確定以土地行業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結合當前社會對土地科學人才的要求以及已有各高校教學實踐經驗,根據土管就業方向劃分三大應用型培養方向,即土地規劃、土地評估以及土地測繪。在制定培養方案時,除通識教育與大類學基礎課,增加專業應用型課程比例,按照三大方向設置專業方向課程,還原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身“工科性質”,減少與專業不是緊密相關的課程,合理配置基礎課與專業課比例。
2.1.2 優化課程體系,增加實踐教學課程 工程技術類專業課程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要求較高。針對“3S”技術、測繪、制圖等應用型課程,除理論教學外,應配以相應的實踐課時,充分利用專業實驗室,給學生展示并運用GPS、水準儀、經緯儀等測繪相關器材,將專業知識從理論上拓展開來,加強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打破學生對儀器設備的認識僅來自書本的窘境。針對土地規劃、土地整治、土地評價等實用性較強的課程,配以相應的課程設計,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寫土地規劃、估價報告,不僅加強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及掌握,更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應用能力,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2.1.3 合理設計實踐環節,培養應用型人才 實踐環節可分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兩大類。校內實踐根據專業特色,設置專業調研報告、假期社會實踐、學科專題講座等專業相關實踐課程,提高學生調查能力,利用專業知識獨立解決專業問題能力,將理論運用到實際中。此外,大力建設校外實習基地,以校外實踐為依托,將認識實習、專業實習以及畢業實習融入到校外實踐中:認識實習中參觀學習企業工作概況,對未來的工作方向有初步認識;專業實習與公司實際項目相結合,在不影響學生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安真正參與公司具體項目過程,將專業實習落到實處;最后的畢業實習以學生就業意愿為主選擇實習單位,將大學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2.1.4 緊密結合“三位一體”要求,培養“雙創”人才 緊密結合“三位一體”人才培養要求,將創新創業教學、社會責任教學以及社會實踐教學全面融入人才培養過程。通過“意識培養—能力提升—環境認識—實踐模擬”的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創業相關課程學分,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創新創業項目競賽,積極調動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創業帶動就業,培養具有創業基本素質和開創性人才。
2.2 課程建設改革 課程體系的重建根據實際情況重建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在課程結構上實行“三臺階”課程結構模式: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大類學科基礎與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與專業方向課。在此基礎上拓展實踐課程以及素質拓展與創新課程。
2.2.1 通識基礎教育基礎 除政治、英語、數理、體育等必修課以外,加強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
2.2.2 大類學基礎與專業基礎課 以地學為基礎,開設土壤學、地質學及自然地理學、土地資源學等基礎課程,在已有管理學、經濟學的基礎上增加工程類、計算機類、“3S”技術類等相關基礎課程,在管理學原理、微觀宏觀經濟學、管理文秘等課程基礎上,開設計算機輔助設計、地圖學、GPS原理及應用、遙感基礎與圖像處理、土地信息系統等工程類課程,并增加相應實驗課時,不但掌握專業基礎知識,也能通過軟件學習及測繪器材的應用了解土地信息化管理基本要求,提高動手能力。
2.2.3 專業與專業方向課 以土地規劃、土地評估、土地測繪為三大方向,在土地管理學總論、土地經濟學、土地法、土地行政管理學及土地政策學等專業課基礎上,土地規劃方向下設土地規劃學、土地整理概論、城鄉規劃概論等課程;土地評估方向下設土地調查與評價、不動產估價、房地產經營與管理等課程;土地測量方向下設工程測量學、地籍測量學等課程。一方面體現學科的多源性,另一方面體現專業的應用性。通過本科基礎課程的學習,了解其不同專業方向,學生畢業后可以選擇感興趣的專業方向從事相關工作。
2.2.4 實踐課程 開設3個方向的實踐課程,一是開設與與理論課程相關的課程設計,如不動產估價課程設計、土地規劃課程設計、土地整理課程設計等;二是開設體現社會責任的志愿者服務、專業調查報告以及假期社會實踐等實踐課程;三是開設綜合實習包括認識實習、專業實習以及在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
2.2.5 素質拓展與創新課程 在培養方案中體現“三位一體”的教學方式,素質拓展課程包括軍事訓練與國防教育、形勢與政策、大學生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創業課程包括開設創業基礎、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課程,課外創新學分可在課外創新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活動中根據學生參與情況給予認定。
2.3 實踐教學改革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重要的專業知識都來源于實踐,因此實踐環節教學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對實踐教學的改革應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改革:
2.3.1 課間實踐環節 按照課程性質的不同將課間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緊密聯系,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做創新,對于需要動手操作的課程,如“3S”技術課程以及測繪類課程,增加實驗課時,通過實驗室的建立與投入,掌握儀器的硬件設施使用,以及Arcgis、CAD等相關作圖軟件操作;對于應用型較強的課程,如土地規劃、土地整理、土地估價等課程,開設課程設計環節,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寫作項目報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邀請土地管理專業學術專家或者在土地行業工作第一線的管理人員及企業工作人員做學術報告,介紹本學科的前沿動態,使學生了解本學科當前發展概況。同時在專業課教學教學方式上,創新傳統的以教師授課為主的講課方式,通過啟發式、討論式、情景式以及案例教學等各種方式讓學生參與進課堂,注重素質和能力的綜合培養。
2.3.2 校外實踐環節 校外實踐環節應建立在校外實習基地的建立基礎上,根據對相關企業的調查了解,大多土地類公司更傾向要長期且真正能在公司做實際工作的實習生。通過與企業長期穩定的合作方式,一方面公司提供實習平臺給學生一個實踐鍛煉的機會,另一方面學生進入企業實際參與了土地部門和相關企業實際項目的操作實施中,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實際操作能力。此外,安排學生通過寒暑假做社會專業調查和并撰寫專業調查報告,通過社會調查和課題研究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獨立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理論水平。
2.3.3 素質教學實踐環節 緊密結合“三位一體”人才培養要求,將創新創業教育、社會責任教育和社會實踐教學全面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創新創業競賽,如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不動產估價大賽、城市管理競賽等比賽,積極調動學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更有效地促進了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形成濃厚的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氛圍。
2.4 管理制度改革
2.4.1 專業導師制 除輔導員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在校日常管理,建立專業導師制,由專業課老師管理學生,針對專業教學問題,包括選課、學分等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學生在實習、就業包括考研時對專業的困惑。專業導師與任課老師、輔導員保持聯系,使每個學生認識自身發展方向,有針對的引導考研、考公務員或者進企業等不同就業方向。
2.4.2 實習雙導師制 以實習基地為依托,聘任土地部門或者土地公司中參與土地工作第一線的人員為實習校外導師,安排學生去實習基地實習時,由校內指導老師與校外指導老師溝通合作。校外指導老師主要指導學生具體事務的處理,校內指導老師負責技術上處理難題。通過實習雙導師培養學生的動手動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對學生就業能力有極好的提升作用。此外,通過與實習單位的溝通,了解社會對土管專業人才需求能力,在未來的學生培養中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2.4.3 設立實習實訓管理中心 高校自身在土地方面的科研項目較少,以及缺乏與土地部門及相關土地公司的溝通,也是導致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教學與實際脫鉤的重要原因。通過實習實訓管理中心的設立,整合教師隊伍,研究方向相同的教師密切合作,一方面共享教學實踐資源,另一方面創造科研合作條件,帶隊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土地各類橫向及縱向項目中,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以及各類專業比賽,讓學生在參與土地項目的過程中,通過社會調查,發現實際問題,學會動手寫項目報告或者研究報告。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2.4.4 效果評價方式改革 首先,針對不同類別的課程,如通識教育、大類基礎、專業課及實踐課設計不同的評價指標,對于專業課及實踐課程評價指標細化,增加是否鍛煉到實踐操作能力、教學中是否案例結合實際操作,實踐課增加實習雙導師指導情況等。其次,將學生評價結果反饋給教師后,教師應對學生的評價及建議給予反饋,這個過程不僅教師教學過程的自我總結的過程,也給學生予以意見反饋。再次,在學評教結果處理過程中,除掉5%的最高分以及最低分,以中間的打分作統計,這樣可更公正的給予教師評價。
3 結語
土地資源專業作為操作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借鑒工科教學模式,在“管理學科工科化”視闕下,通過專業培養方案、課程建設、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以及效果評價等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提出相關的改革創新建議,為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土地資源利用問題的解決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盧新海,張繼道.關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高等教育發展的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07(02):30-33.
[2]楊君,林瑜,段建南,等.農業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沿革特色及學科建設分析——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素質教育研究),2008(05):78-79,86.
[3]趙凱,夏顯力.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幾個關鍵問題[J].高等農業教育,2009(12):43-46.
[4]吳壯金,嚴志強,廖赤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廣西師范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為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6(01):20-25.
[5]李新舉,于開琴,王璦玲.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現狀與對策[J].學理論,2010(31):285-287.
[6]文楓.基于工程實踐能力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02):171-172,150.
[7]郄瑞卿,趙玲,李春林,劉孝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體系構建的探討[J].中國農業教育,2010(05):61-62,12.
[8]周興東,趙長勝.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03):81-8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