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娣
中考之后選文理,高考之后選專業,面對升學、就業,很多學生需要理性地認識自己,學會選擇。因此,做好中學生涯規劃教育十分重要。
在內地,一些知名中學,如安徽的合肥八中、廣東的廣雅中學、江蘇的蘇州中學等已經開始嘗試通過主題活動的形式引領學生進行職業探索,但這只是少數中學開設的校本課程,不完善,也未成體系,尚不能為初、高中畢業生選擇專業或就業提供切實的幫助。香港在生涯規劃教育方面已先行一步,能夠在教育理念、具體做法等方面給予我們啟示。
香港的中學生涯規劃教育包含3個主要元素,分別是自我認識與發展、事業探索、生涯規劃與管理。這3個主要元素又涉及5個方面的內容,即價值觀(Values)、多元途徑(Paths)、態度(Attitude)、自我了解(Self-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用英文單詞的首字母表示為VPASS。
生涯規劃教育的內涵
生涯規劃教育是香港在中學統一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行動,目的是引導學生先“知己”再“知彼”,在此基礎上,結合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對客觀環境的掌握,制訂適合自己發展的目標,并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奮斗。“知己”是對自我的探索與了解,這是個人生涯發展成功的關鍵。香港各所中學通過開展多元化的活動、性格測試等,協助學生了解并檢視自己的性格傾向與能力傾向,發現潛能,以便學生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最終做出適合自己發展的選擇。“知彼”是對客觀環境的了解與掌握,學校一般會采取“商校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實地考察、親身體驗,了解各個院校的概況及行業發展資訊,在選擇專業或未來發展方向時不會因為盲目選擇而“搭錯車”。
生涯規劃教育實施背景
香港擁有特殊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實施生涯規劃教育,目的是實現“全人發展,終身學習”的目標,讓學生在中學階段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2009年,香港高中新課程改革推動了中學生涯規劃教育的發展進程。此前,香港教育采用英式“63223”學制,即小學6年、初中3年(中一至中三)、高中2年(中四、中五)、預科2年(中六、中七)、大學3年。學生中五畢業后,需要參加中學畢業會考,取得中學畢業文憑后,有的進入職業學校學習或直接就業,有的選擇進入中六、中七繼續學習,為讀大學做準備。香港的中六、中七課程,與英國的A-Level課程類似,屬于大學預科課程。從2009年開始,香港教育學制與內地學制并軌,采用“6334”學制,即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這樣一來,香港學生初中畢業后將進入高中,最后都將參加“高考”。所以,香港學生在中學階段就要學會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愛好、專長及未來的職業方向,而生涯規劃教育便開始進入校園,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必修課程。
香港政府對中學生涯規劃教育非常重視,不僅給予政策與經濟支持,而且還為學校發展生涯規劃教育提供策略與技術幫助。香港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4年施政報告》中提到:教育局會加強升學輔導小組的人手,以全面支援學校提供升學及就業輔導服務,以及拓展生涯規劃,2014—2015學年起,開辦高中級別的公營學校亦會獲得一筆相當于一名學位教師職級薪金的額外津貼,以加強生涯規劃教育。同時,香港政府還推動工商機構和社區參與“商校合作計劃”,為非政府機構與學校合作提供必要的資源,加強對中學生籌劃未來升學與就業的輔導。
2017年3月,香港教育局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提交了一份文件《推行生涯規劃教育的進度報告及有關中學畢業生多元出路的事宜》,文件指出:“生涯規劃津貼”是為每一所開辦高中班級的公營學校及直資學校提供的現金津貼,目的是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推行生涯規劃教育,2016—2017學年,給予每一所學校的生涯規劃津貼額度為570 000港幣。除了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香港政府還制定了一份《生涯規劃推行指南》,將生涯規劃教育作為一種獨特而重要的課程,是中學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涯規劃教育貫穿中學階段
內地學生在高中畢業后才關注志愿的選擇,香港學生則不同。香港中學的生涯規劃教育開始得早,從中一開始,直至中六畢業,會一直為學生開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中三開設的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是為中四學生選擇學校和專業課程做準備,而中六開設的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是為學生升入大學、就業、留學等做準備。香港觀塘功樂官立中學在2017—2018學年為升學就業及生涯規劃工作組撥款共計654 960港幣,以便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升學、就業及生涯規劃做輔導,比如組織中三學生舉辦選科座談會,幫助學生認識高中課程,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學習能力、學業成績、個人興趣等選擇學科。
香港中學生涯規劃教育不只是停留在探索、實驗和創新階段的嘗試,其已經成為一門有計劃、有目標的教育課程,并且有專職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它也不是少數學校的專利,而是全港中學共同在做的事情。香港培正中學《2017—2018學年“生涯規劃”及“升學輔導”計劃書》表示:“2016—2017年度起,本校已把教育局發放的‘生涯規劃津貼轉為一位全職常額教師,教師分擔每星期約30教節,負責升學輔導和生涯規劃的老師及高中班主任須騰出時間開展計劃表中所列的各項活動。”這份“計劃書”包含了項目名稱、時間表、目標學生、策略及預期效益、負責部門及負責人等內容,詳細羅列了本校生涯規劃教育將要開展的各項活動。
生涯規劃教育課程
香港羅陳楚思中學在實施生涯規劃教育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該校中一、中二在德育課中引入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在中一,教師主要引導學生理解生涯規劃的概念,讓學生嘗試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中二的課程重點是“把我的性格特征與學業和事業取向聯系起來”,教師會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為中四選學科做準備。據調查,70%的德育科任教師認為,規劃課程與輔導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對生涯規劃的興趣。
另外,該校高中階段的生涯規劃教育重點是引導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性格特征、興趣、能力,制定更明確的學業目標和事業目標,開展講授課、講座,參觀大學、外出參訪,以體驗的形式,教導學生識別、篩選及運用與升學、就業有關的信息。由于活動形式多樣,因此教師投入輔導的時間也比較多,大多數學生都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規劃自己的未來。中六結束,學生們基本上完成了大學志愿與專業的選擇。就業輔導組老師認為,各項輔導活動能夠提升學生對生涯規劃的認識,而不需要等到高考成績出來后才匆忙決定自己的志愿。
香港培正中學則將生涯規劃納入生命教育課程。該校中三的生命教育為了配合學生升中四選科的需要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例如,2017年3月,該校舉辦了中三成長營活動,以“模擬人生”的形式,讓學生體驗中四至大學畢業后的生活,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開展“職業對談”,讓學生進一步意識到規劃升學及就業的重要性。中四的生命教育課程包含“個人成長”、自我認識等課題,旨在讓學生對自己有進一步的了解,對人生有更清晰的規劃。中五的生命教育課程加入了“職業探索”的課題,學生必須完成一份“理想職業探索”專題習作,提前開展學習計劃和進行升學選擇。
生涯規劃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設立目標、學會反思。其實,生涯規劃教育的目標不只是在學生需要做出升學或就業選擇時才提供輔導或咨詢服務,有效的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應當與學校的課程緊密聯系起來。通過生涯規劃教育,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觀等,對升學或就業做出明智的選擇,將學業與終身學習聯系起來。
為了更好地體現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指引方向的宗旨,香港教育局建議,學校在進行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時應遵循以下原則,比如:提供不同的服務,以配合學生不同成長階段的發展需要;涵蓋所有的學生,不論其能力、志向和就讀年級;鼓勵學生依據興趣、能力和志向做出適合自己發展的選擇;等等。
在中學階段實施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志趣、長處,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業或就業發展方向,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要成為這樣的人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