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迎春
摘 要:農村學生習作水平差距很大,學生習作內容十分貧乏,活動細節描寫不出來。針對目前農村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問題,教師應注重指導學生親近生活,捕捉素材,組織語言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關鍵詞:作文教學;寫作能力;農村學生;習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21-0055-01
寫作是衡量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重要體現,小學階段習作教學質量將影響整個學習階段乃至一生的文字表達水平。農村地區的學生受教學環境和教學水平的影響,作文字跡潦草、病句多、篇幅短、內容少。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著力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農村學生習作存在的問題
農村學生的作文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第一種,作文與教師指背的作文書范文內容相似,雷同的作文也屢屢出現;第二種,學生為了湊滿格而寫廢話,讀不通,讀不懂,不知作者所說的是什么。更有甚者,一名六年級的學生在“寫人”的作文中竟從一數到一百,能寫出真情實感的寥寥無幾。
二、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教學策略
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習作與學生生活脫節造成的。大多數“作文”是學生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硬“擠”出來的,而不是為了表達和交流的需要,從心里自然“流露”出來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教師想要激發學生練筆的積極性,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學生習作水平,“引”是關鍵。因此,教師要善于牽線搭橋,幫助學生構建起生活與習作之間的聯系。
1.指導學生親近生活,捕捉素材
陶行知先生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在實際教學中,指導觀察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指導學生用耳朵去聆聽、用雙手去觸摸、用心靈去感受、用大腦去思考。新課程標準也要求教師把習作與生活結合起來,從生活入手,指導學生通過習作表達真情實感。為此,語文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農村有著廣袤的天地,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應根據農村學校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將身邊熟悉的、感興趣的素材與教材進行有機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觀察大自然中美麗的動物、植物,或在山坡上、樹林里、小溪邊一起愉快地玩耍,或搞一些環保、勞動等公益活動。教師在活動中可以指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生活豐富了,學生才有豐富的習作素材;只有師生共同的生活多了,教師的指導才能充分發揮功效。有了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師再要求學生寫作文,學生就會有話可說。學生聽聽別人是如何表達的,就會從中受到啟發,激發習作欲望。
2.組織語言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只有在不斷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才能學好語文。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參加語言實踐活動,如朗讀比賽、演講、主題班隊會等,這些活動能幫助學生打開一個觀察生活、關注生活的窗口。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但是,學生有了習作的欲望,有了豐富的習作素材,就能成為習作的高手嗎?不能。如何組織語言、如何運用語言、如何安排文章的結構等,都是學生需要具備的寫作基本功。培養學生習作的基本功要從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做起。閱讀是習作的基礎,離開閱讀,學生對事物的表達將是無序而枯燥的。沒有大量的閱讀,就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寫作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在讀中靜心,在靜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養豐富的情感。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經常組織學生去校圖書室借閱圖書,并要求學生說說或寫寫讀后感。這樣既能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靈動,品味語言的氣韻,又能提高學生學習語言與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讀書時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去,這樣才會使自己的情感流露與作者的情感表達產生強烈的共鳴。“文章本是情鑄成,字字句句吐衷腸。”文章本是情感宣泄的一種方式,情到深處文自工。教師要多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的平臺,對于學生的優秀作品,要在班上討論、交流,還要及時表揚,并鼓勵學生把佳作向報刊投稿。
三、結語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想要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教師就要指導學生親近生活,捕捉素材,組織語言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快樂是習作的源泉,只有學生從習作中享受到快樂,好的文章才會在快樂的習作中不斷涌現出來。
參考文獻:
[1]薛法根.讓孩子獲得作文的自由——基于兒童的作文教學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0(01).
[2]陸文紅.“微作文”的教學策略與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
[3]陶燦功.“1+X”小學作文教學策略探究[J].語文建設,2017(06).
[4]梁建華.小學作文評語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