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玲 韋雯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在“課程目標與內容”中提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并建議“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由此可見,閱讀在培育和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綜觀我校閱讀教學現狀,學生閱讀興趣不濃、課外閱讀量不足以及教師課外閱讀指導不到位的問題均不同程度存在。為了改變這種不利于學生長遠發展的閱讀教學現狀,實現“語文立人”的目標,我校在2016年秋開始實施主題閱讀課程微創新實踐研究,旨在引導教師研究閱讀、參與閱讀,構建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立體式主題閱讀課程框架體系,不斷提升學校教育內涵和辦學品質。兩年來,我校“五位一體”的主題閱讀課程框架體系基本形成,我們用“一誦三讀”“主題閱讀課堂”“整本書跟進閱讀”“兒童說寫”“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五個板塊的課程內容整合閱讀課程資源,指導學生在廣泛的閱讀實踐中發展閱讀能力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下面我們以五年級“送別詩”主題閱讀課程為例,談談我校主題閱讀課程的實施策略。
一、基于素養目標與學段目標的趨同拓展設計需要,精心提煉課程主題,整合課程資源,構建主題閱讀課程的內容
(一)課程主題設計
在主題閱讀課程中,課程主題的確定居于課程建設的首位。通常情況下,課程主題由年級教研組立足教材和課標,按照素養目標與學段目標趨同與拓展設計的基本思路,結合學生基本學情及教材編排意圖統籌設定。“送別詩”主題閱讀課程的整體設計,便體現了以上課程主題設計的基本思路。
眾所周知,中國是詩的國度,通過古詩教學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學生國家認同、文化認同的有效途徑,是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課標規定第三學段(5—6年級)詩歌學習的課程目標與內容是“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五年級的學生在古詩學習上已經具備了一定能力,能夠借助閱讀工具了解古詩中的字義、詞義、詩意以及詩歌創作背景,初步感受詩歌表達的情感,且思維活躍、喜歡探究。但學生在體會詞語表達效果、領悟古詩表達方法、系統建構某一類主題古詩創作技巧方面往往力不從心。送別詩在我國浩瀚的詩歌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一共選錄了兩首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且分別編排在不同年段的教材當中,內容零散,導致學生對送別詩這一類詩歌缺乏整體感知和深入思考。鑒于此,五年級教研組決定以“送別詩”為主題,創造性地開發課程資源,整合課內外相關閱讀材料,將學生的閱讀視野從課內延展到課外,立足教材五年級下冊送別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構建五年級的“送別詩”主題閱讀課程,引導學生學會以類的方式拓展閱讀古詩文,運用對比閱讀的方法,經過整合、提煉等一系列思維加工過程,慢慢學會體悟這一類古詩中哪些關鍵詞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習得“讀懂詩意、找準意象、悟出詩情”的古詩閱讀方法。
(二)明確課程目標,初步構建課程內容
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而要積累、運用經驗,必須有豐富的語言實踐為基礎。我校的主題閱讀課程,不限于孤立地思考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步驟,而是圍繞主題構建“五位一體”的課程內容基本框架。具體說來,便是將“一誦三讀”“主題閱讀課堂”“整本書跟進閱讀”“兒童說寫”“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自然地融入主題閱讀課程實施的全程,以“主題閱讀課堂”帶動整個課程的實施。
以“送別詩”主題閱讀課程為例,在構建該課程內容框架的過程中,我們預設的課程目標如下:1.加大“送別詩”閱讀量,拓寬學生閱讀視野,重視學生詩歌閱讀積累,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2.遵循主題閱讀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課內外閱讀相融合的課堂教學組織方式。其中加大閱讀量、拓寬閱讀視野是課程實施的關鍵。為此,我們年級教研組通過集體備課,圍繞送別詩主題選擇了多篇(有時為多本,視閱讀主題的需要而定)語文閱讀材料給學生作為必讀篇(書)目,鼓勵學生圍繞主題自主選擇額外的閱讀材料作為選讀篇(書)目,展開適合自己的廣泛的閱讀實踐活動,進而構建起一種立體、開放的主題閱讀課程體系。通常情況下,教師推送必讀書目須有自己的主題閱讀設計意圖。比如針對“送別詩”主題,五年級教研組著眼于文章的共性選文,給學生推送了《送元二使安西》《勞勞亭》《淮上與友人別》《贈汪倫》《謝亭送別》五首送別詩。這幾首送別詩都是借意象來表達離別之情的,但所用意象有別,表現了中華民族含蓄、內斂的性格特點。《送元二使安西》借柳和酒的意象抒發離別之情,其余四首兩兩有共同意象:《勞勞亭》《淮上與友人別》中都有“亭”,《贈汪倫》《謝亭送別》里都有“水”和“歌”。多樣的意象,構成了送別詩豐富的文化內涵。推送這幾首古詩,可以讓學生對送別詩中的意象有更豐富的認識,對送別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進而使學生言意兼得,全面發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二、“五位一體”課程實施過程
“五位一體”的主題閱讀課程通常每個年級每個學期組織實施一次。在實施過程中,“兒童說寫”板塊通常會融入“主題閱讀課堂”板塊當中,貫穿課堂教學實施的整個過程。五年級的“送別詩”主題閱讀課程歷時半年。當年級教研組公布課程主題后,學生便開始圍繞該主題展開課程學習了。
(一)“一誦三讀”
所謂“一誦”,指的是語文課課前三分鐘古詩文背誦;“三讀”,即一天中的早讀、午讀、大課間讀。課程實施期間,學生圍繞主題展開閱讀,在確保必讀書目的情況下,自行拓展閱讀更多圍繞該主題的作品以及其他主題的作品。“一誦三讀”旨在引導學生養成“空余時間多讀書”的習慣,并自覺背誦古詩詞,保底完成課標規定的背誦篇數。此外,我校還提倡“親子共讀”,倡導每個家庭將每天睡前15分鐘定為“親子共讀”時間,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古詩閱讀,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感受古詩之美,品味詩中豐富的情感。
“送別詩”主題閱讀課程實施期間,多數學生能夠按照要求完成必讀書目和相關詩篇的背誦,收集課外送別詩并用意象將這些古詩進行整理分類,“親子共讀”送別詩亦效果良好。
(二)貫穿“兒童說寫”的“主題閱讀課堂”
課程結構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將隨之改變。我們采用“樂學單”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和“兒童說寫”能力,將這種培養過程融入主題閱讀課堂,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樂學單”包括預學單、共學單、延學單三種,分別用于主題閱讀課堂的課前、課中、課后。五年級“送別詩”主題閱讀課程,將主題閱讀課堂的課題命名為“悠悠送別情”,用以激發學生的離別情緒,培養人文情懷。“悠悠送別情”主題閱讀課堂的教學實施過程,包括課前、課中、課后3個主要環節。
1.課前運用“預學單”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簡單的表達能力
預學單通常用于指導學生課前預習,重點是通過引導學生查閱資料、精細閱讀,自主建構知識,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悠悠送別情”預學單(見圖1)圍繞“正確朗讀、理解詩意、了解背景”三個內容來設計。學生按照“預學單”要求在課前熟讀古詩、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查閱資料了解古詩背景,為課堂探究性學習做好準備。
[“悠悠送別情”預學單
一、收集送別詩中含有“柳”“酒”“水”等字眼的詩句。
含有柳的詩句: ; ; ; 。
含有水的詩句: ; ; ; 。
含有酒的詩句: ; ; ; 。
二、送別詩中常常看到“柳”“酒”“水”“歌”“亭”字眼,查一查資料,看看它們有什么特殊的含義。跟同學說一說,并寫下來。 ]
2.課中實施板塊閱讀,運用“共學單”指導學生在小組展示時有序表達
我們認為,板塊閱讀是較為理想的主題閱讀課堂實施方式,課堂教學可遵循如下基本教學模式依次展開(見圖2)。
在“悠悠送別情”主題閱讀課堂中,我們緊扣主題整合學法,引導學生依次展開板塊閱讀。
在“復習引入,揭示主題”板塊,教師由復習《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舊知引出送別詩探究主題,而后運用微課介紹古人在送別詩中所反映出來的送別文化,讓學生初步感受古人因交通不便而特別重視送別的文化現象,進而激發探究送別詩、體悟送別文化的學習熱情。
在“主題閱讀,習得方法”板塊,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意象感悟詩情。教師首先讓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詩意,然后對比閱讀《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讀懂詩人用“柳”這種意象來表達挽留之意的文化現象。隨后提煉學法“讀懂詩意、找準意象、悟出詩情”,并引導學生運用該學法繼續探究其他送別詩,感悟“柳”這個意象的精妙。
師:同學們看看這兩首詩中的景物描寫,詩人著重寫了哪一種景物?
生:柳。
師:這么多景物,為什么著重寫“柳”呢?
生1:“柳”和“留”諧音,詩人是想挽留朋友,不忍分別。
師:你讀懂了詩人的心。
生2:我知道,在我國古代,親朋好友在離別時總要折柳相送。
生3:因為柳條生命力頑強,以柳相送,希望友人能像柳一樣,到哪里都能頑強生存,這是對友人的美好祝愿。
師:沒錯!古人借助某種特定的事物抒發情感,贈送即將離別的親友。我們把這些寄寓了詩人情感的事物,稱為意象。讀古詩時,要特別注意品析這些意象。作者用“柳”來表達挽留的意思,“柳”就是送別詩中的一種意象。你昨晚讀過的送別詩中,還有別的帶“柳”字的詩句嗎?(生分享自己讀過的詩句,略)楊柳依依,隨風擺動,多像離別的腳步,欲走還留。“柳”作為意象,最早出現在《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后來,寫柳的詩句大量涌現(課件呈現相關詩句,如圖3,指示生讀)。“柳”在詩人筆下變得情意綿綿,成為送別詩中的經典意象。這獨特的表達方式,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生接)離別情意。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采薇》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送別》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新。——《勞勞亭》
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折楊柳》 ]
在“小組合作,遷移運用”板塊,教師安排學生運用習得的方法“讀懂詩意、找準意象、悟出詩情”去探究其他意象的送別詩(見圖4),學會圍繞“找準意象,感悟詩情”的主線來學習,發展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為了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有序表達,教師設計了本課“共學單”(如圖5),引導學生緊扣問題扼要表達。
[☆四人小組合作,任選一組詩探究。時間5分鐘。
第一組:《勞勞亭》《淮上與友人別》。
第二組:《贈汪倫》《謝亭送別》。
1.借助注釋,讀懂詩句,圈出意象,品悟詩情。
2.完成共學單。(小組成員中的1號解釋第一首詩,2號解釋第二首詩,3號講發現的意象,4號講意象表達的含義) ]
[“悠悠送別情”共學單
我們組學習第 組古詩。第一首詩歌的意思是
;第二首詩歌的意思是 。我們發現,這組詩中的意象有 。我們重點探究了“ ”這個意象,它的含義是 。 ]
探究第二組詩的四人小組匯報了他們的探究成果,并分享了他們對“水”這個意象的理解。教師抓住該組“重點探究”的意象,與該組學生展開了如下對話。
師:在課前預習時,你們還在哪些詩句中找到了“水”這個意象?
生1:“流水一去不復返”,表達了“也許朋友此行一去很難相見,非常舍不得”的情感。
師:你真是詩人的知己啊!
生2:詩人想表達“我們倆”的感情和水一樣深。
師:多么深厚的情誼啊!
生2:水是斬不斷的,就像詩人和朋友的感情,無論分隔多遠,都不會斷。
師:“淡淡長江水,悠悠遠客情”。你還找到了哪些帶有“水”這個意象的送別詩句?
……
在學習方法的幫助下,學生不僅能夠在送別詩中準確找出“柳”和“水”這兩個意象,而且對詩情感悟到位。其他小組還發現了酒、亭、歌等意象,對送別詩中的送別文化有了越來越深的感悟。
在“課外拓展,升華體驗”板塊,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詩人借助意象表達情感的特殊方式,創設情境給學生做課堂小練筆(如圖6)。
[爸爸要出國工作,你站在機場送行的人群中,看著爸爸走向安檢口……你想說什么?請借助一個意象,試著寫兩句送別詩。 ]
學生練習和展示過程略。
3.課后用“延學單”拓展課堂學習深、廣度,同時鍛煉學生的說寫能力
“延學單”以問題為導向,是為學生課堂拓展學習指引方向的。“悠悠送別情”延學單(見圖7)給學生補充了課后拓展閱讀的詩篇,延續了主題閱讀課堂生成的學習方法和“找準意象,感悟詩情”的學習主線,讓學生在言意兼得的學習過程中反復操練,最終達到提高語文學習能力,進一步發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悠悠送別情”延學單
推薦課后閱讀篇目:《別董大》《贈別》《芙蓉樓送辛漸》《賦得古原草送別》。
1.這四首古詩的作者分別是誰?
2.作者分別在何處與友人分別,友人要往哪里去?
3.作者是借助哪些意象表達情感的?
4.你還讀過哪些送別詩? ]
(三)“整本書跟進閱讀”
課標明確指出:“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我校主題閱讀課程中的“整本書跟進閱讀”,通常是基于課程主題來跟進整本書閱讀的材料。在五年級送別詩主題閱讀課程中,我們推薦了我校自行編印的《詩文總集》供學生“整本書跟進閱讀”。《詩文總集》以專題方式給古詩進行了分類整理,有“思鄉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送別詩”等類別。
我們倡導學生利用周末和課余時間讀整本的書,每周五開展一次整本書閱讀跟進會即閱讀討論會。討論的關鍵在“整體”二字,要求不可因小失大,必須以整體感知、深入閱讀為主。比如送別詩主題閱讀課程的整本書閱讀跟進會,師生討論的重點,不僅包括課內送別詩的閱讀感悟,還涉及課外送別詩的收集整理;既關注學生的個性體驗,更注重“牽一發動全身”,引導學生通過對細節的深度挖掘來加深對整本書的理解。
(四)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主題閱讀課程中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通常圍繞課程主題展開。比如在送別詩主題閱讀課程中,我們組織實施了以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四人小組“我來說詩”課前分享活動;四人小組制作分享“學詩小報”活動;送別詩情景劇劇本創編、班級演出、年級評選、全校展演等活動。(過程略)
“五位一體”的主題閱讀課程,引導學生在發現和探索語言規律的過程中發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的母語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傳承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發展,語文綜合能力得到提高,人文積淀日益豐厚。(文中所用課例曾獲柳州市青年教師賽教課一等獎,全國第三屆小學青年教師語文教學展示與觀摩廣西賽區選拔賽一等獎)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