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紅梅
【摘要】文章指出當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誤區,提出應對之策,認為只有當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構建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環境,我們的教育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生;家庭教育;誤區;教育對策
多年來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體會到,小學生就像出土不久的幼苗,要為他們提供適宜的成長環境。小學生的成長環境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蔡元培先生說過:“家庭者,人生之最初學校也。”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只有當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形成合力,我們的教育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家庭教育的誤區,影響孩子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
(一)只看重考試成績,忽視孩子全面素質的提高
當前,應試教育仍然對我們的小學教育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由于國情,我們只能采取高考的形式爭取進入高等教育的機會。由于高考,每個人都不由自主地看重分數,導致應試教育的影響從高中、初中一直延伸到小學,尤其是家長們在高考的重壓下,更是把學生的學習成績放在首位,“學習至上,成績至上”,忽視孩子的思想品德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綜合素質的培養,往往致使一些孩子在考試高分的背后隱藏著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質不良、性格孤僻、唯我獨尊、自私自利等多種心理危機與不良習氣。
(二)望子成才心切,不顧孩子能否接受
家長對孩子成才的期望值過高,為了使孩子快速成才,不管孩子有無興趣,能否接受,硬逼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將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使孩子過早失去童年的自由與歡樂。由于期望值遠遠超過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圍,家長單方面美好的愿望反而成了孩子的心理重負,導致心理障礙,其結果是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
(三)對孩子放棄教育,不管不問
有的父母因為忙于事業,忙于工作,沒有多余時間照顧、教育子女;有的父母只顧自己的安逸,對孩子不管不問;有的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責任交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代管。其結果往往致使孩子放任自流,或者在長輩無微不至的“關愛”中滋生不良行為和習慣。
(四)對孩子溺愛,百依百順
有些家長對孩子溺愛,百依百順,使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任性驕橫、自私自利、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的壞習慣,導致孩子形成依賴性,將來很難適應復雜多變、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
(五)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動輒拳打責罵
少數家長把拳頭當作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認為不打不成器,動輒拳腳相向,粗言責罵,造成孩子誠惶誠恐,學不好好上,家不愿意回。
(六)家庭不和睦,父母教育子女意見不統一
有些家庭不和睦,父母關系緊張,在教育子女時意見相左,各執一詞,常常為此爭吵,導致孩子是非難辨,在父母的爭吵中有可能變得壓抑而自卑,滋生自暴自棄的情緒。
二、家庭教育應對之策
(一)創建良好的家庭環境,是抓好家庭教育的關鍵
孩子認識世界,學習做人,形成性格,萌發情感都是從家庭開始的。家長要為孩子創建一個有益于他們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家長的言行舉止是孩子效仿的對象,家長的性格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家長的興趣愛好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嘗試動機。家長要經常與孩子溝通,激發孩子的興趣愛好與好奇心,要學會平等地與孩子一起看待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多鼓勵,給他們以自信,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二)全面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和弱勢智力。小學教育要為學生今后各方面發展打基礎,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作為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教育,使學生既能夠學習掌握終身學習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及方法,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溝通能力、實踐能力、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三)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家庭教育首先要注重人格教育,它要遠遠重于知識、智力的教育。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意志力,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家長在孩子面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養,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力量,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起高大的形象,促使孩子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改掉不良的道德行為。
(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做到既關心愛護又嚴格要求
家長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愛是培養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的感情基礎,沒有愛,就談不上教育,就難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1.家長對孩子的關心愛護,應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為前提,做到關愛而不溺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把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要讓孩子感到家長真摯的愛,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激發其積極向上的愿望。
2.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要求,不能百依百順,有求必應。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過度欲望會使孩子養成貪婪的惡習。要教育孩子注意勤儉節約,防止養成揮霍浪費的惡習。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一致,要給孩子正面的教育引導,不要濫用錢物刺激代替教育。
3.對孩子的教育,既要做到關愛又要嚴格要求。沒有要求就沒有教育,家長提出的要求首先應該是合理的,是符合孩子實際情況又對孩子身心健康有利的;其次,家長提出的要求必須是適當的,是孩子經過努力可以做到的;再次,對孩子的要求必須明確具體,讓孩子明白什么該干,什么不能干,不能模棱兩可,讓孩子無所適從;最后,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后必須督促孩子認真做到。
4.對孩子嚴格要求,不能采取打罵訓斥體罰之類的粗暴行為,否則不僅不能使孩子改正錯誤,反而使孩子的情感和心靈受到摧殘,變得冷漠,自卑和缺乏自尊心,不可能起到嚴格要求的效果。
(五)培養良好的習慣,可讓孩子終身受益
小學時期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家長應該對孩子加以引導,使其養成良好的習慣。教育家福澤諭吉指出:“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要從小教育孩子講文明有禮貌,尊重長輩、父母與老師,學會獨立思考,與人平等相處,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在生活作風上,做到不挑吃穿,吃苦耐勞,艱苦樸素;遵守作息制度,養成守時惜時的時間觀念;注意講究衛生,保持儀表整潔;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等。在學習上,要注意培養孩子主動學習和獨立學習的好習慣。每一位家長都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順應孩子的心理特點,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持之以恒,堅持不懈,鍥而不舍,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
(六)正確對待學習成績,重視孩子全面發展
考試分數是衡量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指標,但不是唯一目標。我們要正確對待學習成績,孩子考得成績好,我們應予以肯定,但高分不代表所有方面都優秀,而忽視其他方面的教育;考得差也不能說明孩子一無是處,而對其無端指責。作為家長,要教會孩子自尊,自愛,自強,自信,使得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快樂成長,全面發展。
(七)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與自主選擇,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很多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發展,學更多的東西,于是利用休息日、節假日給他們報各種特長班、興趣班,或者把教師請到家中,為孩子教授某一方面的課程。這些措施對于加強孩子的文化學習和早期特長培養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每個孩子將來能成為什么樣的人才,與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身的發展潛能有很大關系,家長應該善于發現孩子的特點、興趣和潛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成長的方式方法,幫助他們走向成功,但是不能強勉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要有效融合,共同構建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環境
毫無疑問,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培養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小學教育既要為學生今后發展打下堅實的知識、技能和行為習慣基礎,還肩負著開發學生潛能,發展智能強項,提升智能弱項的任務。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是學生思想靈魂的塑造者、文化知識的傳播者、疑難問題的解答者、身心健康的指導者,肩負著教書育人的光榮使命。
社會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不可忽視。隨著互聯網、影視文化等大眾傳媒的普及,各種文化思潮的出現,其中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嚴重誤導未成年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學生知識面窄,判斷力差,模仿能力強,可塑性強,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習性、風氣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凈化、小學生抵御社會不良環境影響的教育十分重要。
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我們必須進行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使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互相銜接,有效融合,形成社會化、開放性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格局,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復雜的環境。小學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但學校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讓我們的學校、家庭和社會攜起手來,構建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環境,共同培育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棟梁。
【參考文獻】
[1]宋兵波.從多元智能理論看素質教育[J].基礎教育研究,2001(12):7-9.
[2]魏志玲,謝存德.親職教育的誤區與調適[J].職教論壇,2014(35):87-89.
[3]馬學果.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家庭因素剖析及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0(0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