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刺桐幼兒園 黃慧君
“活動目標”是幼兒園課程活動實施的靈魂之源。“創客玩偶課程”是在我園已有的木偶教育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的新課程活動,其活動目標的制定在玩偶課程活動開展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兒童是所有游戲、課程活動開展的主體,本著這樣的理念,我們根據幼兒年齡特征,參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相關美育教育指導建議,遵循“三位一體”的目標制定原則,我們將玩偶課程的活動目標制定如下:
1.喜歡觀看木偶劇、樂于欣賞不同的玩偶種類,初步了解不同玩偶的制作要點。
2.學會使用涂畫、粘貼、撕、揉等方法制作自己喜歡的玩偶。
3.感受變廢為寶制作玩偶的樂趣,初步學會有序收放制作材料。
在“以幼兒為本”課程活動目標的引領下、全體師幼腳踏實地的課程實踐下,傳承閩南文化的種子慢慢地在幼兒的心中扎了根。
小班幼兒的學習方式以直觀學習為主,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人、事、物等都應是開展幼兒玩偶課程的活動來源。一次午睡前,幼兒的一句“老師,我的拖鞋小了,穿不下去了怎么辦”給了我靈感——拖鞋的底較為平整適合做玩偶的主體,拖鞋的鞋面可以直接套在幼兒手掌上左搖右擺,這便是木偶操作的一種方法。借著孩子給予我的靈感,我們開展了班級的第一次玩偶制作活動——“藝術:好玩的鞋子偶(做做玩玩)”,針對鍛煉幼兒“折、剪、粘、貼、畫”等技能,教師在材料的準備上面將花兒、羽毛等裝飾材料粘貼在夾子上,于是幼兒在簡單的夾夾、粘貼中就能完成鞋子偶的制作。
繼“藝術:好玩的鞋子偶(做做玩玩)”活動之后,我們根據幼兒的興趣點,從生活中選取了燈籠、燈泡、杯子、紙盒、貝殼、紙張等常見的生活物品,分別開展了“大嘴偶”“袋子偶”“燈泡偶”“彈彈偶”等玩偶課程活動。從每一次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專注性及創造性中,我們不禁感慨:生活是幼兒藝術表現的靈感來源,只要善于發現捕捉火花,并帶著一顆研發生活化藝術課程的心,我們的玩偶課程活動將為幼兒的藝術世界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我園擁有全國獨一無二的“木偶博物館”,“大嘴偶”也是我們的典型玩偶系列之一。在充分利用幼兒園已有資源的基礎上,我們開展延伸性的玩偶課程——“好玩的大嘴偶”。在活動中,我們用心觀察幼兒的表現,并引導幼兒了解大嘴偶制作的原理——杠桿原理,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學會由一個制作主體逐步過渡到運用“杠桿原理”將多個制作主體進行自由組合;制作大嘴偶的外形;由簡單的平面裝飾、定點黏貼過渡到多樣、立體化的裝飾材料、富有創意性的表現;以“老教材新教法”作為個人課題研究的落腳點,開展縱向化的“大嘴偶課程研究”——有直接提供制作好“大嘴偶”外形的紙盒直接進行平面定點的傳統大嘴;有兩個紙盒、兩個紙杯自由組合制作“大嘴偶”的造型的初步創意大體驗;有教師自創的紙張變變變的創意“大嘴偶”;還有借助童年記憶——東西南北,大膽進行創意表現的“東西南北大嘴偶”;更有生活材料大變身,“大嘴偶”趣味橫生的“創客大嘴偶”大比拼……我們力求做到每一次課程活動既是前一次活動的鞏固和延伸,又有自身獨特的創意點。在一次次的延伸課程活動中,我們發現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在逐步地提高,由最初不能很好地掌握撕貼的技能,到現在只要給予一個主題、一份材料,他們便能較熟練地使用粘、撕、剪、貼等技能自主地表現。

附圖.可愛的大嘴偶
我們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互相滲透和整合,將園本特色、閩南傳統文化融合到美術教育活動中,力求生活化、傳承化和游戲化。在創客玩偶課程的研究過程中,教師能較好地把握“整合性”這一創客原則,圍繞著班級的主題、幼兒園的園本特色,結合節日的教育契機,將活動目標有機地滲透在各個領域中,開展較為豐富的玩偶課程活動。班級教師也一直致力于主題特色與創客玩偶課程的有機結合——如結合心理健康月的主題,班級的教師開展了“藝術:我是快樂的小偶人(彈彈偶)”,幼兒在折紙、黏貼的過程中,享受著彈彈偶一蹦一跳帶來的幽默感;結合班級的主題,我們開展了“藝術:蝴蝶和蜜蜂(紙筒偶)”,選擇生活中常見的紙筒作為制作的主體材料,運用黏貼、插的方法,完成了紙筒偶蝴蝶和蜜蜂的制作——輕輕抖動操作桿,仿佛蝴蝶和蜜蜂真的會飛一樣。將創客玩偶課程與班級的主題課程互動有機融合起來,不僅有助于開發整合性課程活動,對于豐富班級的主題課程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的做法。
1.教師方面:內化“木偶內涵”,梳理適宜的玩偶課程。
實施木偶教育,是傳承閩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木偶藝術博大精深,如何才能更好地將這門精深的傳統藝術與低幼年齡班的幼兒有機地聯系起來、有效實施玩偶創客活動?教師擁有豐富的“木偶文化”底蘊與知識內涵是十分重要的。為了在小班美術活動中有效地開展玩偶課程活動,班級教師主動學習,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從“生活化、易操作、靈活有趣”等方面對玩偶教育內容進行梳理和選材,最終確定了鞋子偶、燈籠偶、大嘴偶、袋子偶、勺子偶等課程活動,并在活動過程中適當地調整,有計劃地梳理并做好活動前的預安排,對玩偶課程的開展做到“胸有成竹”。
內化“木偶內涵”的實質就是教師在梳理自己“創客玩偶課程”的教育理念,教師個人的教育理念對其課程活動的開展起到了導向的作用,把握住幼兒年齡特點,生活化、園本化的玩偶課程活動才能稱之為合格的玩偶課程。
2.家長幼兒方面:善用“家教指導”,助推幼兒創意表現。
在對家長問卷調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家長們都知道“木偶教育”是我園的特色,但也僅僅是“了解”。針對家長群體的情況,班級教師在每一次需要家長配合的玩偶制作活動前,便會用“圖文并茂”的“家教指導”清晰簡潔地將本次活動的活動目的、活動要點及家長的配合要點利用微信、QQ平臺告知家長。在與幼兒一起準備玩偶制作材料的過程中,家長逐漸了解了教師開展“創客玩偶課程”的教育理念,并逐步改變了替代包辦的做法,鼓勵幼兒自主動手操作。
幼兒教育是教師、家長、幼兒三位一體的共同成果。圖文并茂、簡潔明了的“家教指導”對于做好幼兒活動前的知識經驗和物質準備方面有積極的指導作用;表格式的活動調查記錄表也是幼兒學習活動的驗證和準備工具之一,在推動班級“創客玩偶課程”實施工作中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創意表現。
1.幼兒創造力表現的物質保障:豐富的玩偶制作材料
在創客玩偶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豐富的物質材料顯得尤為重要。在一學年來班級組織創客玩偶課程的過程中,我們注重為幼兒提供富有表現力、低結構的制作材料,如:紙筒、紙杯、鞋子、燈籠、袋子、繩子等材料,這些材料都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成本低、方便獲取的。在材料的提供上面我們能夠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如制作主體材料從一個到多個、裝飾材料從平面到立體、從單一到多樣;同時我們也注重引導幼兒嘗試運用多種工具、材料、制作手法來表現自己的作品;在表現技能的引導方面,我們也逐步引導幼兒從最初的撕貼到現在能夠較自如地掌握撕、貼、折、卷、剪等多種不同手法來表現自己。
豐富的制作材料、多樣的制作工具的提供,不同表現手法的掌握,為幼兒在玩偶制作過程中的創造表現提供保障。
2.幼兒創造力表現的加油站:專門的玩偶制作空間
班級教師在開展玩偶的創客課程研究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重視環境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作用。在班級里,我們在美工區里提供專門的“玩偶創客柜”,根據這一階段班級的主題活動或是節日契機,定期投放符合小班年齡段的玩偶制作材料,并通過圖文并茂的制作指導,逐步引導幼兒嘗試學會邊看圖譜邊操作,鼓勵幼兒自主創造和想象。班級教師注重優勢家長資源的輻射和配合,在教師的指導下,品皓媽媽能夠主動發揮專業優勢,并在家里辦起了“玩偶創客家庭工作坊”,每周六的上午,針對本階段班級的主題課程活動開展的情況,與有興趣的幼兒一起制作各式各樣的小玩偶、小手工。其他家長也不禁感慨到,孩子們在做做玩玩的過程中,動手能力、想象力、專注力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進步。
專用的玩偶制作空間不僅使班級幼兒在集體課程活動所學的制作玩偶的知識和技能能夠得到延伸和鞏固,也有利于幼兒把在“家庭玩偶創客工作坊”中學到的知識與同伴進行分享與交流,對幼兒在玩偶創客表現方面起到鞏固和推進的作用。

附圖.孩子們在家庭創偶工作坊制作紙筒偶
3.幼兒創造力表現的導航儀:自主的玩偶制作指導
教師在活動組織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指導者、旁觀者、評價者……在制作玩偶的課程活動中,教師的指導策略較之前有了一個較大的轉變,教師能夠以賞識的態度來看待幼兒的學習過程,不斷變化自己的角色。在組織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自己動手,注重幼兒作品表現的內容,把關注點放在幼兒的制作過程中,鼓勵幼兒在制作的過程中自主地探索各種材料、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不同玩偶的制作要點,注重幼兒在制作過程中良好常規的培養,嘗試多理解幼兒創造和想象,鼓勵幼兒自主參與、個性化地表現自己。
我們創設了戲偶創客區及專門的戲偶小舞臺,及時將幼兒的制偶過程有計劃地創設在“可愛的玩偶”主題活動版塊、“娃娃愛木偶”等活動版塊中。這些偶化的環境創設,拉近了幼兒與玩偶之前的情感,方便幼兒之間學習經驗的分享,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不斷地感受閩南傳統藝術及參與創偶過程的成功感和愉悅感。
創客玩偶課程就是豐富美術教學內容與幼兒教育之間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我們堅持以尊重兒童為基點,以豐富生命體驗為追求,強調兒童藝術活動與生活經驗的結合,發揮美術教育特有的功能,著力從兒童的視角實施生活化的創客玩偶課程活動來豐富小班幼兒的美術教學內容,幼兒每次參與活動時的投入度、參與積極性、想象力、創造力都呈現出了與常規美術教學內容不一樣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