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琛渝 譚秋月 林建玲 陳馨琦 方嘉宇 王其良
摘 要: 嶺南傳統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廣府廟會是廣府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集中呈現形式之一,是廣府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倡導“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本文以探究廣府廟會的歷史淵源、發展現狀為基礎,發現和分析傳承創新廣府廟會文化中存在的文化價值挖掘不充分、舉辦模式弊端、宣傳力度不夠、創新性不足等問題,進而給出在文化自信、一帶一路等大背景的革新舉措,即政府重點關注,積極搭建平臺,學校、企業、民眾等全面參與的“共建共享”的新模式,這是廣府廟會文化重新走向繁盛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 文化自信 廣府文化 廣府廟會 傳承與創新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四個自信的戰略布局,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一種廣普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類的靈魂,也是信仰、信念的底氣和支撐。文化自信歷來就伴隨著國家、民族、人類、個人從事的一切活動,成為弘揚和激勵奮斗者取得勝利的精神食糧”[1]。文化自信中的“文化”至少應該包括三個部分,優秀傳統文化、近代紅色革命文化、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文化。因此,弘揚文化自信需從作為文化之根和魂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廣府文化是廣府民系歷經千年歷史積累和沉淀形成的文化精華。廣府廟會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奇葩。廣府廟會以傳統文化展示、民俗年俗、休閑娛樂為主要內容,集中展現出廣府獨特的文化魅力,彰顯著廣府人的文化自信。而且在廣府廟會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地加以創新和發展,夯實了中華文化生態建設的根基,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
一、廣府廟會的淵源以及發展現狀
仰五祖之佛光,辟市圩之大道。漢唐時期,佛教、道教等在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地區逐漸興盛。為了廣納信徒,增置香火,修建寺廟,傳播教義,各自在其宗教儀式上添加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大多是作為祀祭神明之余引人眼球的噱頭。宋元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早期的廟會逐漸商業化,發展成為“廟市”,成為我國傳統市、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府廟會文化,自漢唐肇始,宋元興盛,一直延續至民國,已然成為廣府文化的符號之一,是廣府人的千年文化的根和魂,其多于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時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后其一度停辦。新時期以來,廣府廟會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重新成為廣府人品味年俗、品味鄉愁的去處。2011年元宵節,首屆廣府廟會復辦,以“廣府廟會,幸福相約”為主題。但此時的廣府廟會摒棄了傳統廟會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迷信活動等保守落后的因素,形成了有“會”無“廟”的親民、積極且充滿文化和鄉愁味道的格調。
為期七天的廣府廟會,豐富的年俗娛樂活動成為獨特的亮點。醒獅舞龍的開幕震撼人心,與劇院合作的演出古味韻存,快節奏喜劇表演讓人捧腹。通過各式各樣的形式展現了廣府風情獨特的魅力,讓群眾能零距離體驗廣府文化的韻味。“從第二屆廣府廟會開始,每一屆廣府廟會都劃分出專門的非遺展示區,而廣府非遺則占非遺展示的主體”[2]。精湛的剪紙藝術,巧奪天工的“三雕一彩一繡”,栩栩如生的草編,爐火純青的傳統嶺南打銅技藝等無不是廣府文化靚麗的名片。廣府廟會的發展緊緊跟著時代、社會、科技的發展,除了“地面”廟會外,“水上廟會”同樣豐富精彩,古香古色的珠江夜景一覽無遺。而在2018年舉辦的廣府廟會中,首次開辟了“空中廟會”游覽航線,水陸空全方位近距離體驗式的觀覽方式更是讓市民印象深刻,可謂是一個“看時驚、聽時迷、摸時觸、品時香”的廣府文化聚集地。這不僅吸引了廣州本地市民參觀游覽,還有許多外地游客因此慕名而來。
二、關于廣府廟會發展存在的問題
廣府廟會已經逐漸得到市民的認可,“廣府廟會形式上迎合大眾心態,且廣府地區人性格開放包容,所以獲得廣泛認同”[3]。但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其還是存在不足之處。
(一)籌辦廣府廟會的模式尚需改進。
籌辦廣府廟會的資金來源以政府支持為主,面向社會招商引資共同參與為輔。這種政府主要“出資又出力”的籌辦模式,顯然存在一定的弊端。這種模式一方面加重了政府和文管等相關部門的財政負擔,不利于其可持續、連續性的舉辦,另一方面由于引進的商業資金缺乏審查篩選、監督引導而出現一些與廣府廟會主題不符的現象,如過多的商業廣告植入嚴重沖淡了廣府廟會的年俗味道。而且很多不恰當的廣告植入,讓廣府廟會的文化品位降低。政府和文管部門在服務監管和方向引導等方面的缺位,導致諸如游覽秩序混亂,引發交通擁堵,更有甚者由于游覽線路規劃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部分景點人員過于密集,而有的景點人頭寥寥,由于這種不均衡性的存在,造成廟會資源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此廣府廟會對市民的吸引力自然下降,其可持續性令人擔憂。
(二)廣府廟會的宣傳推介力度不夠。
現代廣府廟會作為廣府傳統文化的教育基地之一,在廣府民系內部沒有應有的認知度,粵語區以外的人群能夠了解廣府廟會的更是屈指可數。廣州地處“珠三角”的中心區位,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均在全國處于領跑位置。因此匯聚了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和求學的學生。這些潛在的廣府廟會文化的受眾卻對其不甚了解,是廣府廟會文化的損失,不利于其傳承傳播與創新發展。雖然每年廣府廟會都會在廣州越秀區的繁華地段舉辦,但還是缺乏宣傳推廣,受眾范圍受到局限,不利于廣府廟會文化的延伸推廣。在宣傳手段上,未能把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報紙、書刊、海報和網絡新媒體如微信、QQ、公眾號、APP等有效結合起來形成線上線下雙互動的立體宣傳模式,以便更廣泛地吸引市民參與廣府廟會文化活動。如果要增強廣府廟會的知名度和影響,就必須在宣傳推廣和方式方法上尋求突破。
(三)籌辦廣府廟會的創新性存在不足之處。
以李克強“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思想為指引,廣府廟會文化的傳承需要不斷地發展創新。但是創新絕對不是新理念、新科技、新模式的簡單堆砌,尤其在傳檄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應特別注意保留、發揚傳統文化精髓,否則只會不倫不類,被人詬病。如在歷史文化名城創建中,部分城市“拆古建新”,視覺效果好了,但是古建筑里蘊含傳統文化精神沒了,只能是留下一堆“仿古”的形象工程。因此受到國家主管部門的批評,也引起市民和輿論的譴責。此種行為與傳承創新傳統文化的要求可謂南轅北轍。廣府廟會文化是用現代人的眼光、現代科技、現代模式還原原汁原味、廣府風情的年俗,讓市民有一個回味舊時光、致敬老傳統的平臺和窗口,因此需要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拿捏好分寸。歸根到底對于廣府廟會文化而言,創新就是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
三、關于廣府廟會傳承與創新的對策建議
為了更好地傳承廣府文化,探索其蘊含的豐富人文要素,進而拓展創新廣府廟會文化的內涵,讓現代人以更容易引起共鳴的方式參與其中回味年俗、消遣娛樂,“是市民比較容易用來承載記憶與認同的文化符號”[4]。針對以上廣府文化傳承、創新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梳理規范各方職能,政、商、民共商共建共享。
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探索廣府廟會籌辦模式的新路徑,關鍵在于理順政、商、民的角色定位和職責職能。改變原來的“又搭臺,又賣票,又唱戲”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模式。政府和文管部門作為廣府廟會的發起者和主辦方,應把著力點放在“平臺搭建”上,重點通過政策規范完善、準入標準制定、品味格調把握、組織協調、市場監督、管理服務、宣傳推廣、民意征集等方面掌控全局。而作為主要籌辦資金來源的商家則需經過主管部門的篩選審查,過濾掉與廣府廟會文化主題不相符的部分。商家在宣傳、展示、買賣、服務的整個過程都要與主管部門的政策要求相一致。堅決杜絕濫用新科技等破壞和削弱廣府廟會文化精神的行為。廣大市民作為廣府廟會的重要參與者,有權利和義務向主辦單位提供建設性的建議和思路,積極主動參與廟會籌辦。觀覽時則注意文明出游,樹立現代市民新形象,展示社會新風貌。共商、共建、共享的模式是廣府廟會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抉擇。
(二)構造傳統與現代媒體的立體體系,充分發揮宣傳的教育引導作用。
伴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現代信息技術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之一。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進步,現代通信手段不斷更新,涌現出諸如QQ、微信、公眾號、APP等新媒介,而且被迅速普及,成為影響我們生活的重要因素。他們在廣府廟會的宣傳推廣上不應該缺位,而是要積極地挖掘其利用價值。這是否意味著對于廣播、電視、書刊等傳統媒體棄之不用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傳統媒體擁有固定的受眾和優勢,新媒體擁有巨大的優勢。宣傳平臺的選擇非常重要,廣州擁有豐富的地鐵、公交、廣場、公園、商場等人流密集的場所。只有三者密切結合起來建立立體的宣傳推廣網絡,才能覆蓋各類受眾,最大限度地強化宣傳效果。另外,要根據各類媒體的優勢量身打造合適的宣傳內容和形式,如廣播的受眾多為老年人,則應根據老年人的偏好編制編排節目。而新媒體特別是自媒體深受年輕人喜歡,如何吸引年輕人,則是新媒體亟待探索解決的問題。宣傳推廣到位意味著了解廣府廟會文化的人群的擴張,隨之而來的是參與度提高,其參與規模也會隨之擴張,有利于廣府廟會文化的傳承弘揚。
(三)倡導傳統粵文化進講堂,發揮學校教育陣地的優勢。
傳統文化的傳承應從娃娃抓起,教育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探索以廣府廟會文化為代表的粵文化與教育相結合是破除現在其認識度不高囧境的一劑良藥。我國的教育制度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五個階段。各個階段的教育都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引進粵文化的相關教育內容,并設置恰當的培育方式。但是要注意不能不顧學情“一刀切”、“一風吹”,這樣只能起到揠苗助長的消極作用。在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階段主要關注的是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可以以此為基礎開展粵文化相關內容朗讀、寫作訓練。在高等教育階段,更關注學生人文素養和思辨思維的培育。高校可以借此開設粵文化相關的選修課程,供大學生選擇修讀,還可以設置廣府廟會文化專題講座。以廣東白云學院為例,在學校統一部署下,設立“白云文化大講堂”,定期邀請粵文化專家學者到場為白云學子講授粵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不僅宣傳推廣了地域傳統文化,而且對白云學子人文素養的培育大有裨益。
(四)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創新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5]為我們創新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奠定了理論基礎。這其中有一個前提,就是尊重、致敬、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精神內核。廣府廟會就應該是體現原汁原味的年俗。創新的著力點應該是利用新理念、新科技、新模式、新文化去表達、展示、弘揚傳統廟會文化,并增強市民的參與度、體驗感、歸屬感。具體重點關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科學合理規劃設置觀覽舞臺、景點、線路。二是融合匯集全息影像、節能環保、人工智能等現代時尚要素,增強視聽體驗。三是學習借鑒國內外優秀傳統主題文化活動的組織籌辦先進經驗,如南京借夫子廟廟會之機,展示南京明清街市文化的風貌。廣府廟會也可以成為廣府民系千年文化積淀展示的舞臺。傳統與現代恰如其分的結合,必能讓廣府廟會呈現強勁的生命力,其承載的傳統文化也會千年不衰。
四、結語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體現。廣府廟會文化千年不衰,主要得益于一代又一代廣府人不斷傳承創新的文化自覺,也為現代廣府人樹立文化自信奠定了強大的底氣。廣府廟會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模式和不斷創城創新的精神繼續籌辦定能吸引越來越多的廣府市民乃至更廣闊的人群,品味廣府年俗,致敬傳統文化,延續中華文化基因。珠三角地區是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帶,是“一帶一路”的起點和“粵港澳大灣區”輻射的中心,廣府廟會以此為契機定能成為新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靚麗文化名片,將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得更遠。
參考文獻:
[1]王君,任麗.四個自信黨員干部讀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6:07.
[2]洪文靜,曲安弈,曹玥,黨晉云.廣府廟會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黑龍江史志,2015(11):69.
[3]劉博,朱竑.新創民俗節慶與地方認同建構——以廣府廟會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4(04).
[4]梁鳳蓮.從廣府廟會看新創民俗的文化價值與地方政府的角色作用[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7(29).
[5]習近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101/c1001-23994334.html,2014.01.01.
基金項目:本項目是廣東省2017年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實踐)計劃項目(20171082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