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月
摘 要: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 微博、微信等自媒體逐漸滲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給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應對微時代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的挑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考慮的課題。
關鍵詞: 微時代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戰 歷史使命
“微時代”,就是以“微信”、“微博”、“微小說”、“微電影”、“微公益”等“微媒介”進行信息溝通的新時代。21世紀儼然已經進入了微時代。調查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互聯網用戶7.51億,移動互聯網用戶達7.24億,占總數的96.3%,20歲—29歲年齡段的網民最多,達29.7%;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達24.8%[1]。說明互聯網已經滲透進學生群體,對他們的學習生活產生影響。當然,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因素必不可少。
一、微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微時代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環境復雜化。
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校園集會、班級會議、學校大屏幕、校園廣播、校園海報等形式進行的,學生可以在相對有限和集中的時間和空間內接受教育,確保教育的時效性。然而,在微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環境更加復雜多樣,一些負面信息利用網絡空間的開放性和虛擬性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高中生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很容易受到多元化的影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將有所降低,影響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二)“微時代”信息多元化沖擊著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
每個微時代的網民都是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讓更多不同的亞文化和價值觀有了更為廣闊的成長空間。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和穩定,在關鍵階段,他們的自律性不強,容易受影響,不知所措。一些學生沉迷于互聯網上的虛擬生活,依賴虛擬的在線交流,很容易形成孤僻、消沉的性格。
(三)跨媒體融合趨勢下德育方式封閉單一。
學生所使用的媒體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跨媒體利用。當前微時代背景下,跨媒體融合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趨勢,逐漸實現了資源共享、互補,形成具有多媒體功能的超大集團,特別是微博、微信快速傳播信息已經成為當前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在這種趨勢下,學校必須做出應對,比如利用建立校園微信公眾號、公共微博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只有部分學校開通了官方微博,且建設水平參差不齊,有些更新緩慢,缺乏線上線下的交互,難以吸引學生,不能適應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跨媒體整合的需要。
(四)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適應微時代的能力相對滯后。
互聯網新時代在網絡技術能力、信息敏感度和知識更新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對于好奇心重、學習能力強的中學生,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學生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存在差異,還停留在被動適應網絡德育變革階段。在智能手機迅速發展和普及的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停留在電腦上網的網絡交流形式上,對學生中流行的“微生活”毫不知情,無法適應微時代學生迫切的“微交流”需求。
二、微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歷史使命
新媒體時代,新媒體以獨特的方式對當代高中生的學習與生活產生影響,賦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歷史使命。學校應該如何應對微時代背景下的挑戰,制定相應的政策解決問題,是每一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樹立網絡新思維,形成新媒體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必須利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2]重視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說要拋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新媒體教育應該是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結合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推陳出新,實現新媒體教育與傳統教育協同并進。推進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整合新媒體教育與傳統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形式等方面。
(二)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提高網絡引導新技能。
“微時代”信息傳遞更快,情感互動更便捷、個性更自由。這對思想政治教師來說,面臨的挑戰更大,他們不僅要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還要有效掌握網絡技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融入網絡,學習和掌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操作技能,學習網絡社會中的人際交流模式和網絡用語,運用文字、圖片、視頻、聲音等多種方式創設活潑輕松的網絡語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自覺抵制網絡暴力,共同構筑清朗網絡空間。
(三)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方式,搭建網絡互動新平臺。
第一,加強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微博、微信、空間日志和QQ動態的分片記錄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與班級討論交流,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盡量避免大規模的說理灌輸式教育方式,可以通過一些短小精悍的小組合作學習、情境教學、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也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微課程、微博討論教學等方式讓班級活動更靈活、有效和充滿吸引力,讓學生喜歡和享受班級活動,提高主動性和能動性,同時搭建展示學生個人能力的平臺,在思想政治課堂中真正實現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第二,加強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互動。學校和教師要主動與家長、社會保持竊密互動,使三種教育力量形成合力。要善于利用班主任QQ群、家長微信群等各種社交群。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可以在群里交流,了解今天,班上發生的“大事小情”,對表現不錯的學生表示贊賞,并針對常見的問題進行適當批評;對于個別同學的“不良行為”則和個別家長私下溝通。教師與家長間頻繁互動,可以讓家長更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更多地了解學校和班級的政策措施;一些家長的良好家庭教育理念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其他家長。
第三,加強教師間的互動。大多數班主任都會運用互聯網技術建立本班教師交流平臺。一個班級,班主任無疑是核心,是指揮員,班主任要把任課教師緊緊團結在自己周圍。如:某班教師交流群,名為“我們是一家”,將學生的各科目成績和排名,學生在課外活動的表現及家長和學生對老師們的評價和建議等發布到教師群里,讓老師們感受到歸屬感。班主任和老師們可以在群里交流工作中的苦惱。老師間的互動不僅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而且使整個教師隊伍保持了高昂的士氣。
(四)轉變網絡監管方式,加強媒介素養教育。
但是,“以堵代疏”的教育方式沒有解決學生的網絡道德問題,有的甚至因為逆反心理而導致更大的問題,治標不治本。政府和學校應以微博微信為平臺,通過網絡輿論引導,加強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條件成熟的學校可以設立網絡新聞發言人、輿情分析師,建立快速的在線輿論干預機制,有效應對社會、校園的各種突發事件,共同推進強化學生德育自我教育的效果。世界上許多國家,如英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都將媒體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例如在新西蘭英語教學大綱中,學生在小學就已經開始進行媒體素養的培訓。
總而言之,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已經滲透進中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面對這樣的趨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不可逆向而行,反過來要充分合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積極應對微時代背景下的挑戰,推進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7.08.04.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