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維林
摘 要: 良好的學習素質是中小學生素質的核心要素,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具體體現,也是學生學習成功的重要保證。現代社會是學習型社會,根據中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培養中小學生的學習素質,是當代社會對現代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中小學生受主客觀環境的影響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如何培養中小學生良好學習素質談談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 中小學生 核心學習素質 培養方法
一、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
中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基本上有兩種:一是求知動機;二是趨譽動機。對這兩種學習動機,教師要認真地加以對待。學生的求知動機是一種穩定性強、強度大的內部動機,它產生于學習活動本身,不易受外部刺激的干擾,是一種自發產生的伴隨整個學習過程的驅動力,教師對于這種動機要刻意培養,并力求使之主導學習。趨譽動機是學生為了獲得外界的肯定與贊賞,源于外來功利的一種學習動機。對于趨譽動機,教師要細致分析,對癥下藥。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對趨譽動機做到理性判斷、情理調控。教師抓住學生激情,多表揚,多鼓勵,相機引導,轉化學生求知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是學習素質的重要構成因素之一。中小學生對待教師、對待班集體及對待考試分數的態度,是學生學習態度的重要心理素質。
1.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實踐證明,中學生對學習某一門課程是否感興趣,以什么樣的心理對待該門課程的學習,常常取決于學生與老師的關系狀況如何。“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具有重要意義,那么怎樣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呢?
由于教師的知識水平、生活閱歷、學習能力等遠遠高于學生。因此,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尤其是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始終處于主動的地位。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主動了解和研究學生。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過去,研究學生的現狀,預測學生的未來,通過溝通交流拉近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為進一步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打好基礎。教師要信任學生和尊重學生。尊重和信任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感情基礎,教師要以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教師要以公平公正的態度對待全體學生,生活中可以有親有疏,但在教育教學中切不可親疏有別,這不僅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所在。
2.培養認真負責的集體觀念。
心理學研究指出,對班集體的態度是中小學生對學習的自覺態度形成的重要條件。中小學生只有真正開始了班集體的生活才能意識到學習是班集體共同的事業,才能采取積極負責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學習。教師利用學生對班集體感情的認同,通過各類活動,引導學生形成班集體的榮譽感,產生對班集體認真負責的態度,使學生自覺約束自己,主動維護班集體的形象,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良好的集體中健康成長。
3.形成嚴謹治學的學習行為。
作業是學生學習環節中的實踐行為,是鞏固所學知識的必要手段。中小學生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作業,是其學習態度的重要反映。超負荷、繁重的作業不但會加重學生的身心負擔,而且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態度,走向反面。反之,有效、適量的作業會讓學生產生學習這門課輕松的想法。教師在培養學生對作業認真負責的態度時,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教師布置作業一定要適量,避免機械重復、題海戰術,盡量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做到少而精。二是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后,在認真批閱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的同時,在評語上和評價標準上多下功夫,多提優點,用學生喜歡的形式進行評語的評價和等級評價,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引導有能力的學生適當拓展,可以布置一兩項略有難度的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趣味作業,讓學生思維得以拓展,能力得以提高。
4.打破以往教育的分數觀念。
對待分數的態度也是學生學習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要讓學生正確對待分數。教師首先要結合作業質量使學生真正理解和體驗分數代表的意義,分數體現了學習的質量,分數高的學生說明對某一階段的知識掌握得比較透徹。其次,在使學生體驗分數的基礎上,要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取得需要經過刻苦的努力,只有上課認真聽講、課后認真完成作業的學生才能取得好分數。第三,教師要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評分評級一定要做到客觀、公正,便于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情。第四,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分數。過于追求分數與輕視冷淡分數的態度都是不正確的分數觀。學生不是為分數而學習,但應認識到分數高低是衡量學生是否努力學習的一個重要尺度。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是學生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長時間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行為。不同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起著不同的作用。結合三十多年的教學經驗,我深深體會到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它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好的習慣是學生獲得成功的前提條件,一旦養成,便可以使學生受益終身。壞的習慣則是一條通向失敗的路,導致學生碌碌無為、遺憾終身。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當代教師的教育任務之一。教師在做這項工作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出要求,具體指導,及時反饋。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并給予一絲不茍的指導,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為,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課堂教學活動來說,包括閱讀、傾聽、思維、發言,自主作業等。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避免學生重復錯誤。
2.注重細節,常抓不懈,嚴格訓練。
細節決定成敗。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不少學生很容易忽視細節之處,比如寫字方面增減筆畫,計算方面亂變運算符號,審題方面不注意隱含條件等,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教師一定要從低年級開始訓練,循序漸進,及時鼓勵,嚴格訓練,達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3.言傳身教,做好示范,當好榜樣。
中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喜歡模仿等特點。學生的言行舉止受外來因素的影響比較大。教師應該抓住這一特點,在教育教學中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素養影響著學生的習慣,以靈魂塑造靈魂,教師要為學生做出示范、榜樣。
四、認真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快速發展,日新月異的現代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課堂成為學校的追求,因此學校越來越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有效課堂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堂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培養學習能力,教學才能變得豐富多彩。教師應側重學習方法的培養,授之以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
首先,有目標的學習才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設情境,激發欲望。發展學生思維,不斷概括總結,在探索中實現目標,完成學習任務,學生敢于思考,主動學習,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快樂。教師要制定好目標,學生可以查閱資料,也可以相互交流,內化知識,形成自己的觀點,教師做好評價工作,扶正學生的知識與思維。
其次,學會閱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學會圈點批注的閱讀方法,提高自主學習的品質。在閱讀中發現問題,積累知識,敢于提出見解,同中求異,發展發散思維,取得最佳學習效果。教師營造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相互研討,使學生的思維靈活富有創造性。
學生學習素質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科學程序進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自主大膽地探究,尋求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形成獨特的思維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不斷進步,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教師緊密聯系學生的活動,抓住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和培養,打開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解放學生,讓學生愛上學習,懂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道理,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參考文獻:
[1]燕國材.非智力因素與學習[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