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莉 黃蔚絢 蘇慧詩 謝玥 陳家琪 李志英
摘 要: 目前國內英語專業翻譯課教學模式仍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在“互聯網+”時代下,結合微課教學自身帶有的內容簡短、使用方便、形式多樣的優點,微課在翻譯教學中的運用變得尤為重要。為此,小組設計調查問卷發現目前我國高校的翻譯教學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普遍涉及甚少,因此提出利用微課改革翻譯課堂,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各個方面,滿足學生的需求,提高學生和教師翻譯學習的質量。
關鍵詞: 英語翻譯教學 微課 中國傳統文化
一、引言
1.翻譯教學的重要性
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提出“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國家領導需要與其他國家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國內各大小企業需要開拓市場,吸引國外企業在華投資或者推銷產品至國外。因此,經濟與政治急需翻譯人才。翻譯的人才除了實踐經驗的積累以外,更基礎的是在翻譯課堂上系統全面地認識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提高雙語水平,才能夠保證翻譯的質量。
2.翻譯教學的現狀
第一,目前我國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翻譯課程開設種類較少,內容多,授課課時不足。而且我國高校翻譯課程分類較為籠統,每門課程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平均每周兩到四個課時,時間有限,教師們只能泛泛而談,切入不深。另外,部分高校的翻譯課程集中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學生臨近畢業之際,紛紛忙著找實習考證等,難以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學習和鞏固知識。
第二,當前翻譯課堂的講授基本以“傳統教學翻譯”為主。教師是課堂的中心,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講課的方式依賴PPT展示,長期進行單向的灌輸式教學,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降低,課堂氛圍枯燥。
第三,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市場對于熟悉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翻譯人才更加渴求。我國高校傳統的翻譯教學大多是英譯漢,忽略傳統中國文化的輸出及日益增長的對中國文化翻譯成英語的需求。
3.現有研究
國內針對翻譯教學現狀對改革創新翻譯教學模式有許多探討研究,主要有提高翻譯教材質量(陶友蘭,2006;徐珺,2008),運用多媒體輔助翻譯教學(張慧琴,2007;劉澤權,2009),融入網絡技術催生的“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張葦,陶友蘭,2017)等。這些研究從教學內容、手段上都有其特色與創新,就教師的立場而言,教師能夠改變教材的內容質量的力量不大,但能夠改變課堂教學模式。這些研究中提到的部分多媒體技術可能過于復雜,“翻轉課堂”式教學比傳統課堂而言改變太大,導致教師面臨的任務加重。針對翻譯現狀及學生喜歡網絡視頻的特點,本研究試圖通過問卷調查支持,提倡把微課融入翻譯教學之中。
二、調查問卷
在了解我國翻譯教學現狀的基礎上,結合“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多元手段,我們關于微課的翻譯教學的可行性與發展內容做出以下調查。我們面向某高校英語專業發放共130張問卷進行抽樣調查,其中有效問卷為122張。問卷包括13條選擇題,1條開放性陳述題,1個翻譯大題。問卷的第1題-3題是關于目前翻譯課堂的問題和改革具體方向,第4題-6題是關于調查對象對于微課的了解及是否贊成運用微課的翻譯課堂,第7題-15題是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在翻譯課堂上的涉及及考查學生的了解程度。
據1至3題結果可知,大部分學生認為目前翻譯課堂上課效率較低,學習內容少,理論性知識為主,抽象難懂,難以把課堂理論運用到日常翻譯實踐中;上課形式單一,較枯燥乏味;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參與度低,課堂氣氛不活躍。鑒于翻譯課堂目前的問題,85%的學生認為需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將網絡工具融入教學當中;區分主次,強調重難點;注重翻譯理論的同時,多做翻譯實踐,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據上表數據可知,63.93%的人平常偶爾運用互聯網視頻作為學習方法之一,網絡學習資源的利用率較低。但94.26%的人贊成微課運用到翻譯課堂上,在講授微課時應側重知識的重難點,設計測試游戲豐富微課形式,增強趣味性。
約70%的學生認為目前英語學習中,中國文化內容所占比例較低,課堂介紹中國文化的方式缺乏系統性。大部分同學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認為學習中國文化對外語學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他們認可對外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很有必要。平常學生可通過多種途徑了解中國文化,如網絡、電影電視等,但是大多數學生花很少時間課后瀏覽中國文化相關資料。
就目前學生的翻譯水平而言,上表數據顯示,8個主題的翻譯中,錯誤率絕大部分超過半數以上,說明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翻譯接觸較少。其中一些詞語,如針灸、孔子、一帶一路等的翻譯,學生常出現漏一兩個字母或者定冠詞的情況,反映出學生對中國文化相關表達停留在表面認知階段,缺乏關于中國文化的筆譯實踐。
最后,從調查問卷的結果來看,對于應該加在英語課本里的中國文化內容,調查對象回答的類型多達36種,表明學生有意愿,有興趣改變課堂中國文化涉及比例較低的現狀,體味更多的傳統中國文化。
三、調查結果和討論
根據本次問卷調查顯示,翻譯課堂需要進行創新改革,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結合起來;設計教學內容時應有所側重,圍繞重難點展開。約有82%的同學平時也會運用互聯網學習,超過94%的同學同意微課可以運用到翻譯課堂上。因此,本次問卷調查結果極大地鼓舞著我們小組進行此次運用微課的創新項目。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首先,微課教學有助于學生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不必局限于特定的上課時間或地點;其次,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大而泛”的特點,微課教學內容具有“小而精”的優點,學生可以根據對不同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進行針對性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微課教學為教師提供學生反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疑問理清教學中的重難點,進一步完善教學內容的設計;微課教學有助于教師相互學習,教師可以通過觀看他人的微課成果彌補自身教學的不足,從而強化教學效果。
此外,微課教學主要用視頻呈現,學生可以在線提出疑問,教師或其他學生也可以在線解答,為廣大師生提供線上交流學習的平臺。
除了上述發現外,調查數據還揭露了目前高校翻譯課堂對中國傳統文化涉及甚少,學生沒有培養課后主動學習中國文化的習慣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止于表面等問題。因此,高校翻譯課堂制作微課視頻時有必要結合同學們提出的中國傳統禮儀、傳統節日、民間故事等,考慮將中國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作為文本材料,鼓勵學生進行課后拓展,促使學生主動深入了解中國文化。
四、結語
本次調查展示出微課對翻譯教學具有積極的影響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知到的中國傳統文化空白。對此,本研究號召我國高校教師嘗試在翻譯教學中加入微課環節,平衡中西文化翻譯所占比例,創新課堂教學方法與模式,提高學生翻譯學習興趣和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關麗麗.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微課教學的探討[J].校園英語,2015(24):15.
[2]姚蕊.微課教學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可行性研究[J].校園英語,2015(5):36-37.
[3]岳南.英語專業翻譯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7(15):19-20.
本篇論文是2017年華南農業大學校級創新項目“互聯網+”背景下微課在翻譯教學中的運用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