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利珍
摘 要:德育是我國素質教育內容中最重要的部分,近些年來,教育在不斷深化改革過程中,將德育的部分重點提出來,老師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授與熏陶提高學生對于我國優良的傳統進行傳承。將德育知識充分掌握并且運用在生活中,以德服人、以德育人的教學方法被教育界廣泛贊同和應用,也得到了學生良好的反饋。通過對于德育進行充分的分析,如何提升素質教育中的德育作為研究對象,最終為一線老師們培養以德為本的學生做出重要的參考和引導。
關鍵詞:德育;素質教育;教育方法;人才培養
一、德育的宗旨是教誨學生做人
當下很多學校之所以會把德育放在重要的工作內容在于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零零后、一零后的孩子們進入校園給老師的教育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原因在于這部分孩子在家里都是被家人寵愛長大的,很少有受過辛苦和生活煩惱困擾的學生,在情感方面就更加自我,不懂得如何關心他人。
當代學生鮮明的個性風格讓老師很難管理,脾氣大、不理性、淘氣任性是大部分學生的性格特點,老師稍不留意就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在德育方面更是如此。獨生子女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唯我獨尊,不喜歡與他人分享勝利的成果,相對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過于明顯。而學校推行的德育就是為了將這些孩子的性格和認知進行糾正,給學生灌輸我們傳統文化和禮儀之邦的精華智慧,教誨學生該如何學習我們華夏民族的優良傳統,在與同學和諧相處的同時改正自身因為時代烙下的痕跡。同時,利用德育的推廣能夠改變孩子們對于品德的認知,立足社會需要的不僅是個人的成績和能力,品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二、以德育人的教學意義
我們常說“以德服人可以贏天下”,可見,德育對于學生的重要性。作為老師德育育人有什么意義呢?
以德育人春風化雨,就像學生如浴春風一般,能夠感受到高尚的品德,陶冶個人的情操以及給自己帶來的改變。一個人想要立足于社會必然需要與各形各色的人與事打交道,提升個人的思想品德能夠讓自己更受歡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是品德高尚人們所得到的回饋。品德優秀的人在人格魅力方面更容易吸引他人的關注和親近,辦起事情來必然具有得道多助的特點,不僅是在學業上能夠得到同學的幫助,生活中會有更多朋友的噓寒問暖,工作中得到同事和領導的青睞,社會中得到各行各業人員的尊重與信任,暢通無阻的人生源自于個人的品德高低,有品身自高是這個社會的準則,也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質。
三、德育的方法
在學校設計的德育課程中主要以思想品德為主,但是高年級的學生需要用更有深度的課程來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其中以語文教育為主要的輔助科目,設置專業的德育教學課程來提高學生德育品質的能力。
課堂教育可以在每次涉及德育內容的方面進行知識的擴展,比如:《三字經》《道德經》《論語》《詩經》等以及唐詩宋詞中部分作品都會提到過有關德育的內容,循序漸進、分門別類的系統化、目的性的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將德育分為:同學朋友之間的關系、家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分別將儒家文化的思想根本“忠孝仁義禮智信”作為教育的內容,結合當代社會的發展和人際關系的需求改變的來更加實用,能夠真正地幫助到學生處理事情和人際關系時用得到這些智慧。尤其是在作文課、活動拓展課、實踐演練課、辯論課上,作為老師可以貼切學生的生活、學習,找到更加適合學生訓練的德育內容,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進行分組討論和總結,在尋找德育知識點的過程中搜集相關的故事和資料,用最有說服力的內容與大家進行分享,用實際行動去證明儒家思想對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中的意義,將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把更具影響力的德育智慧展現給身邊的人,用正能量來影響身邊的人,成為德育的代言人和傳承使者。
總之,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對于學生教育的成功不能單純依靠成績說話,一個真正立足于這個社會的人才必須要有一顆善良而美好的心靈,能夠以德服眾。在各行各業的發展中也是如此,真正站在金字塔尖和走到最遠最后的人物都必須有優質的品德作為支撐,否則這個人的能力再強也不會得到他人的相助與信任,缺失信任和輔助的個人沒法完成大事情。對于學生的教育理所當然要將素質教育中的“德”作為第一位,不論學生未來能夠成為人才或者是普通的公民,都必須要以德為根基,這是一切才華的基本素養,缺失道德的人必定寡助,個人的價值也會被限制。在德育的教育過程中,作為老師有著更多的方法選擇,比如:古代文化典籍、經典人物案例介紹、小故事大智慧、身邊的案例、教材內容的延伸、作文課堂的訓練、辯論比賽的辯題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對“德”這一品質進行思考,通過針對性的訓練來引導學生完成品德的踐行。
參考文獻:
[1]段云芬.德育如何適應形勢發展不斷創新[J].赤子(上中旬),2017(1).
[2]郎朋.論學校德育制度建設[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3(1).
[3]尹強.以立德樹人為傳承,打造德才兼備的接班人[J].文教資料,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