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永 金瓊
摘 要: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引起了學校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闡釋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表現,從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方面分析了其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從家庭關愛、學校關愛、社會關愛和學生個體心理能力四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幫扶策略,希望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思路。
關鍵詞: 新時代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心理問題 幫扶策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由十九大報告做出的重要判斷,在新時代的開局之年,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進一步加強學生資助工作》一文中指出,學生資助是一項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關脫貧攻堅,事關社會公平,并強調應該把學生資助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推進學生資助精準化,切實發揮學生資助育人功效①。當前,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很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因受惠于國家資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習、生活問題,然而相較于其他學生,他們不僅要面對外部競爭的心理壓力,還要直面經濟貧困的心理壓力,這些心理壓力使他們成為產生心理的高發群體[1]。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要真正實現對這些學生的精準幫扶,除在經濟上實現精準資助外,更應該關注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實現精準心理幫扶。
一、當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
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結果和受資助學生情況的匹配、分析,發現: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樂觀向上、目標明確、人際關系良好,然而部分學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有以下幾方面:
(一)自我認同度低,自卑心理較重。
自我認知,英文解釋為“self-cognition”,中文的含義是個體對自我的覺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對有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只關注自己的經濟狀況,將其放大,視為自己的最大短處,看不到自己其他方面的優點,不能正確評價自己,自我認同度較低。這些學生有著強烈的想要改變自己命運的想法,進入大學后,一旦在學習、活動中稍加不順,便會產生挫敗感,容易陷入“我不行,我難以面對挑戰”的誤區,長此以往,極易滋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二)自尊心過高,人際交往發生困難。
和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相比,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日常消費、生活見識、興趣特長等方面略顯遜色,在人際交往中部分學生過于自尊,容易誤把別人的好意當作對自己的“施舍”;部分學生為引起他人的注意,常會做出一些與實際不相符的事情,事后內心常感到壓抑和痛苦。在碰到超出自己經濟支出的集體活動時,部分學生會選擇回避集體活動,以此避免不必要的尷尬,長久下去,他們可能會被集體冷落和忽視,易加重“不受歡迎”的心理暗示,陷在自己編織的“套子里”,減少與外界的交流,進而逃避現實,情況嚴重者還會出現心理障礙。
(三)思想壓力大,焦慮心理明顯。
因太想出人頭地,盡快為父母減輕負擔,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對大學生活抱有很大的期待:既想用優異的學習成績回報父母,又想在讀書期間為家庭減輕一些經濟負擔,平衡“學習”與“兼職”的關系時常困擾著他們。他們保持著高度緊張的心理狀態,一旦學習中遇到挫折,他們的焦慮感、內疚感就會增強,覺得對不起父母,長時間的焦慮體驗會損害他們正常的心理活動,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若不及時疏通和干預,將會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四)敏感多疑,防衛心理過度。
由于家庭經濟的原因,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常將自己封閉,很少向朋友傾訴遇到的困難。在申請國家助學金時,有的學生選擇逃避,或認為積極爭取會暴露自己的家庭狀況,或認為接受國家資助是別人對自己的施舍。在獎學金評選、評優評先的過程中,如果不能獲得相應的榮譽,有的學生會懷疑學校、老師和同學們評選不公平,對別人產生仇視心理。在生活中,這些學生可能過于敏感、多疑,有時同寢室或同班級學生無心的話可能會在無形中給他們帶來傷害。
(五)存在抑郁心理,依賴性較強。
因家庭經濟狀況較差,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會情緒低落、郁悶、悲傷,對所做的事情抱有恐懼心態,認為自己不能勝任或難以完成。這些學生曾樹立過職業理想,曾為實現目標而不斷努力,然因現實中遇到的一些挫折,使他們更加懷疑自己的能力,焦慮、無助,喪失前進的動力。有些學生對學校和國家給予的資助過于依賴,在他們看來,這都是應當的,缺乏一種感恩學校、感恩國家的心態,更別提受助后回饋社會。
二、新時代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
生活的壓力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帶來的影響,遠超于非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全面分析他們的心理問題有助于采取正確的幫扶措施,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
(一)心理問題形成的外部因素。
1.家庭環境。在我國經濟取得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的今天,仍然存在一些收入較低的家庭,這些家庭中出來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發展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多數父母工作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弱,較差的經濟狀況會使學生缺乏自信,另一方面父母的教養方式、生活態度、情感關懷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粗放式的教養方式、悲觀的生活態度、淡漠的情感支持不利于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2.社會環境。“不讓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這是黨和國家一直堅持的原則。當前,社會各界對這些學生給予廣泛的關注和支持:給予愛心資助,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這本是一件有意義的行為,然而有些愛心資助實施的方式欠妥,無疑會給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讓他們感到接受資助等于接受別人給予的“實施”,這可能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另外,社會中一些人仍有嫌貧愛富的思想,貧困生難免在生活中受到冷眼,引起自卑心理。
3.學校環境。每年高校都會積極落實國家資助政策。然而資助的比例相對有限,一些經濟困難學生可能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難以獲得相應的資助,為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他們經常會選擇做兼職來緩解壓力,這可能會占用較多的學習和休息時間,影響學習和生活。盡管各高校都開設了心理咨詢機構,因學生較多,且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自尊心較強,一般不會主動尋求心理資助,很難使高校心理工作關注到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
(二)心理問題形成的內部因素。
1.認知因素。不合理的認知是造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學生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一方面把經濟困難當成無法改變的狀況,另一方面把別人的關愛看成理所當然,如果沒有及時得到應有的關愛,負面情緒就會伴隨產生。
2.情緒因素。自卑、敏感、焦慮、多疑、孤僻、敵對等情緒,一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曾有過,這些情緒長時間積累不利于他們心理健康成長。
3.意志因素。“我不行”、“我難以勝任”,這似乎已經是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常用的口頭禪。他們一般擁有較高的期待,且積極向上,然而在前進中,碰到幾次挫折后,便開始懷疑自己,認為自己能力不足,逐漸喪失前進的動力。
三、新時代高校家庭經濟苦難學生心理精準幫扶策略探究
(一)充分發揮家庭關愛的主體作用,構建心理幫扶的家庭支持系統。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學校,和諧、關愛的家庭氛圍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經濟收入較低的父母,為給孩子提供相對好的教育環境,他們傾心賺錢,在情感上,忽視對孩子關愛和支持。為有效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應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運用溫暖強大的家庭力量,關愛、支持、幫助學生緩解焦慮、抑郁等情緒,促使學生的心理向健康方向發展。如遇到文化程度較低的父母,可耐心與他們溝通,強調家庭關懷的重要作用,并給他們講授一些簡單的心理輔助策略,提高他們的積極應對能力。
(二)充分借助社會關愛的積極力量,構建心理幫扶的社會支持系統。
新時代開局之年,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進一步加強學生資助工作》一文中強調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性,并指明今后學生資助工作應堅持的方向。全國資助管理中心印發了《2018年學生資助工作要點》,在要點中進一步明確了新的一年里學生資助工作的目標和舉措。新時代下,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既有政策指導,又有經濟投入,這對著力解決好學生資助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學生資助工作邁向新臺階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利用相關政策,整合社會資源,加強對學生的資助。
(三)充分運用學校關愛的教育資源,構建心理幫扶的學校支持系統。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不僅是扶貧工作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學生資助工作的基本要求③。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要積極貫徹國家精準資助政策,既要實現對學生的物質精準資助,又要實現對學生的心理精準資助,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為此可采取以下舉措:
1.積極落實國家精準資助政策,確保經濟資助精準到人。發揮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干部的積極作用,依托班級、學院、學校三級資助聯動機制,全力做到對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識別,真正實現經濟的精準資助。此外,學校還可以嘗試運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對學生的生活消費、學習情況進行動態的數據管理,力求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為學生提供服務,實現管理方面的精準資助。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發揮學生資助育人功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肯定了青年學生對國家建設、民族振興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應對大學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任務。在學生資助工作中,努力堅持育人導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資助育人的全過程,全力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長效機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④。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詢制度,努力實現心理資助精準助人。在新時代背景下,為有效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實現心理幫扶,真正實現精準心理資助,可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第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數據的基礎上,借助學生資助工作中已采集好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信息,建立專門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并實施動態監測,隨時準備為有心理問題的家庭經濟學生服務。
第二,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形式,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引導他們學會一些簡單的心理調適策略,實現助人者自助。
第三,高校可通過加強對一線輔導員的心理教育知識培訓,形成一支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以期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真正為學生服務。
4.積極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良好的校園環境有助于大學生健康發展,高校可嘗試構建集校園文化建設、思想道德教育和經濟資助體系在內的綜合性全方位的教育環境[2]。在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濟資助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發展,給予他們較多的人文關懷。為此,可通過多種教育方式,對其他非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教育引導,鼓勵他們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更多友好和關愛,這有助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敞開心扉,走出自己設置的“套子”,與人交流,從而消除自卑、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
(四)充分發掘學生個體的心理能量,構建心理幫扶的自助支持系統。
鼓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正確評價自己、悅納自己,充分挖掘他們個體的心理能量,實現助人者自助,這是較為重要的心理幫扶策略,具體來說,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認知方面:引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正確、客觀評價自己,提高自我認同度。積極引導他們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看到自身的優勢;既不過于自尊,又不過于自卑;既要看到經濟困難給自己帶來的局限,又要看到它帶給自己的財富。
2.情感方面:教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些情緒調節策略,如轉移注意力,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課外生活,開闊視野,放松情緒,陶冶性情,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3.意志方面:引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積極應對困難,遇到問題不回避,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要相信自己,相信困難總是可以解決的,對一些自己確實難以解決的問題,可向家庭、老師、同學、相關幫扶機構尋求幫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四、結語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學生個體等的通力合作。在對家庭經濟困難進行物質精準幫扶的同時,也要注重對他們進行精準的心理幫扶。學生工作者要認真研究這些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科學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精準把脈,找出心理問題的癥結,對癥下藥,才能做好相應的心理幫扶工作。
注釋:
①③④陳寶生.進一步加強學生資助[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8/0307/c416200-29853955.html,2018.3.7.
②全國資助管理中心.2018年學生資助工作要點[EB/OL].http://www.xszz.cee.edu.cn/tongzhigonggao/2018-01-05/3193.html,2018.1.5.
參`考文獻:
[1]彭建華,劉曼曼,裘生梁.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分析及解決對策[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6):822.
[2]劉海波.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策略研究[J].藝術科技,2013(8):289.
[3]許婧,賀超.地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5).
[4]董雪.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6).
[5]魏然.高校輔導員應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J].決策探索,2015(1).
[6]連海江,楊春燕.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1(2).
[7]居世賓.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與對策[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
[8]曹勇.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調試對策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
[9]劉璇.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分析[J].人力資源開發,2017(6).
[10]杜瑞平.新時期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探析[J].經濟師,2013(7).
本課題系湖北省高校實踐育人特色項目(2016DJJPB 3009):“走訪高關懷學生家庭,建立精準幫扶長效機制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