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飛曄
【摘 要】“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已經成為當下高職教育發展所要面臨的問題,本文通過采取調整課程結構+轉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提升教學團隊力量+更新考核機制+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公共藝術網絡資源+規范教學管理體制的措施,探索推動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改革路徑,以適應當下高職教育發展趨勢。
【關鍵詞】公共藝術課程;互聯網+;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9-0171-02
互聯網信息技術與高職教育的融合,已經成為一個發展趨勢,這是一種觀念的更新,也是對當下高職教育制度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共藝術教師應與時俱進,更新教育理念,結合互聯網現代化信息技術,推動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改革的發展與創新。
一、高職公共藝術課程遵循原則
第一,服務性。高職公共藝術課程的開展應該與專業課程建設緊密結合,這是高職教育的職業性質所決定。第二,貼近性。這是基于前一點,在教學內容上的遵循原則,在不同專業建立起不同的知識傾向性,既是培養了學生自身的根基技能,又是貼近專業技能的實際操作。第三,科學性。在服務性與貼近性的原則下,高職公共藝術課程的開展是基于學科知識體系,但在實際教學中,進行跨學科、交叉學科的思維拓展,根據不同的學生專業性質,有傾向性引導,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思維模式,是科學的,合理的。既能夠完成高職公共藝術課程的知識學習,又能夠實現高職公共藝術課程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隱形內涵。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公共藝術課程存在問題
首先,公共藝術課程設計與專業技術課程教學脫節,如何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讓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與專業技術課程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職業人”,就是對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其次,在互聯網的大背景推動下,公共藝術課程的改革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課程機構、評價體系、校園環境建設層面都需要轉變,以達到更好推動高職教育發展的目的。第三,目前,“互聯網+”的存在意義更多是源于在硬件技術上對于課程的改革,那么,在軟件上,比如在教師與學生的教學活動中形成的互聯網思維,帶來的隱形育人問題,是值得思考的。要能夠通過對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改革,培養從事任何工作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具備認真負責、敬業愛崗、人際溝通的綜合素養。
三、“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公共藝術課程改革路徑
(一)調整課程結構。公共藝術課程知識是多元的,在“互聯網+”的背景推動下,改變課程固有的學科知識體系,結合專業課課程,利用網絡平臺,建立與實踐教學體系相配套的課程內容,通過現代化互聯網信息技術,開展適合各學校特色的網絡教學資源,比如微課、慕課、資源庫等,豐富課程內容。
(二)轉變教學理念。以服務為理念的公共藝術課程,需要打破傳統的以教師教授為主的授課理念,形成以互聯網支撐、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在“互聯網+”背景下,依附于信息化技術、互聯網、大數據等硬件設施,開發提升學生職業素質和專業服務相結合的公共藝術課程,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模式,完成新的課程理念,實現高職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目的。
(三)改革教學方式方法。互聯網將解構傳統的教學模式與學習模式。首先,在學生的自主學習方面,更加具有隨機性,這是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是一種打破傳統以教師授課為主模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通過移動學習、混合式學習、個性化學習,更加充分完成線下與線上課程的結合。同時,以網絡為媒介,充分發揮學生自主運用互聯網資源手段學習,比如制作課件、查詢資料、課程匯報等,形成互聯網思維模式。最后,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注重信息化資源的建設,比如微課、慕課、資源庫等。這些教學方式方法的運用對于活躍課堂教學氣氛、發揮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思維創新性的培養都具有重要意義。
(四)提升教學團隊力量。“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對公共藝術課程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學習微課、慕課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制作,應用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掌握課程開發技術,緊跟教育信息化,具備信息化思維,是公共基礎教育課程教師必備的技能,也是教師的職業信息素質。
(五)更新考核機制。改變傳統的考核模式,利用互聯網,進行多元、多視角、綜合評定的方式。比如調查報告、相關實踐活動考察、制作作品、情景測驗等形式。教師在考核中需要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水平,在互聯網技術的運用中,構建靈活多變的考試形式,突出職業特色。
(六)創建校園文化。在長期的高職院校生活中,藝術活動成為了校園文化中學生課余生活的組成部分,學生的第二課堂是對藝術活動與藝術團培養的重要陣地,它豐富著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從創建校園文化的角度出發,開展第二課堂,在第一課堂的基礎上,拓寬加深實踐操作,比如組建交響樂團,對樂隊進行技術指導與訓練;或者成立書法協會,對書法技能進行拓展訓練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對于公共藝術課程是進一步細化與提升,同時,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團隊性都有重要意義,豐富著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
(七)建設公共藝術網絡資源。“互聯網”背景下的公共藝術課程改革,最重要的一個層面是網絡資源的建設。一方面,依附于項目建設的課程內容改革,主要是結合職業教育發展、地方職業特色文化、學院自身專業特色等,實施以項目為核心拓展開的課程改革方向。另一方面,在學校的公眾號、校內網絡等多種網絡平臺下,建立公共藝術課程涉獵的藝術資源,比如名人傳記、音樂表演、學生書畫作品等,促進課程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八)規范教學管理體制。制度是校園文化準則與內在保障機制,是順利進行的基礎,也是校園文化開展的基礎。一方面,在學校的政策管理中,需要重視有傾向性的引導,形成各部分的配合,保證公共藝術活動開展、課程建設、資源庫建立等后備力量。另一方面,公共藝術課程結構管理與課程計劃管理,需要整合學校開設的專業與公共類課程,避免重復課程或者近似交集課程的開設,按照公共課與專業課的開設比例,協調發展,達到資源優化與融合,采用不斷革新課程內容的方式,推動高職教育的管理與發展。
順應時代發展,“互聯網+”背景下的公共藝術課程改革已是必然,在調整課程結構+轉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提升教學團隊力量+更新考核機制+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公共藝術網絡資源+規范教學管理體制的路徑中,培養師生互聯網思維,實現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目的,最終有效完成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推動高職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慶禮.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高職教學改革[J].科技文匯,2014(12).
[2]呂秋薇.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改革的思考[J].商業經濟,2009,(5):40.
[3]鄧全明.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J].新課程研究,2011(11).
[4]管丹,黃一波.“互聯網+高等職業教育”問題探析[J].職教論壇,2015(35).
[5]張明,郭小燕.“互聯網+”時代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啟示—微課、慕課、翻轉課堂[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