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井 張凌玉
關鍵詞:呼啦圈;籃圈;制作;使用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6-0076-01
一、器材準備
廢舊呼啦圈、剪刀、透明膠帶、籃網等工具(圖1)。
二、制作過程
1.標準籃圈周長為L:74.9cm≤L≤78cm,將廢舊的呼啦圈按照77cm左右的長度剪成段(圖2)。
2.將籃網依次套入“籃筐”的接口處,將“籃圈”閉合,并用膠帶封死(圖3)。
3.用膠帶將籃網在“籃圈”上均勻固定即可。
三、“籃圈”的使用
1.增加練習密度
根據班級的人數,制作多個“籃圈”。學生可用手抓舉或固定在竹竿上成“活動籃筐”;也可用膠帶固定在兩根繩子的中間,然后將這兩根繩頭分別固定在兩個籃球架的籃圈上,成為可以供課堂教學使用的一排“籃筐”(圖4)。在組織教學時,可以滿足4~6個學生投一個“籃筐”,在單手肩上投籃、行進間單手上籃等教材中,可明顯增加學生的練習密度,而且方便課堂管理,同時解決了練習場地問題。
2.增加直徑提高練習興趣
在教學初期,為了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可以將“籃圈”做大,如周長90cm。這種方法降低了籃球運動的競技性,學生在投“大籃圈”的時候會更注重技術動作,同時激發練習興趣。
3.分層教學“劣勢”變優勢
如圖4所示,橫拉一排“籃筐”在實施的時候有兩個“劣勢”:(1)中間籃圈的高度很難達到標準籃圈的高度;(2)學生投籃之后繩上的籃圈易左右晃動。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其實是兩個優勢:(1)籃圈的分布是中間低,兩邊高,恰可以根據學生的身高來分層,用以降低學習的難度;(2)在教授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時,籃圈左右晃動,這段時間學生可做好投籃姿勢等待其靜止,這將更加有利于學生的技術動作的定型。當然,如果降低晃動的幅度,可以用跳高架支撐在拉繩處,根據需要可安排一副或多副跳高架,用以固定“籃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