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玲
摘要: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對唯物史觀的前提進行了詳盡的論述,并討論了關于人的解放問題,概括出唯物史觀的某些理論,雖然這當中呈現的唯物史觀原理并非十分完整和全面,但隨著時代的演變發展以致產生不同的反響,如今它的當代價值正不斷地被人們所挖掘。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 唯物史觀 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2-0216-03
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探討和傳播過程中,《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的地位和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它論證了唯物史觀理論的可行性和借鑒價值,區別于青年黑格爾派的思辨哲學錯誤觀點,并領會到追求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艱難歷程和美好前景,這對馬克思主義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唯物史觀的誕生具有標志性的價值。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唯物史觀的前提
(一)唯物史觀的前提是“現實的個人”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提出“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①,這闡明了“現實的個人”就是唯物史觀的前提,“現實的個人”是與物質生產和交往實踐相聯系的,并非指單純的、單一的個人,這與費爾巴哈強調的“類”以及施蒂納回答的“唯一者”等唯心主義者的觀點有本質區別。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青年黑格爾派對社會歷史的錯誤理解中指出,物質條件的生產發展決定著人的目的性的發展方向,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最基本的條件,這說明了人與動物之間存在著根本性的不同主要是因為物質資料的生產起作用。“物質資料的生產,即構成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確證著人的本質,又決定著人們之間的交往形式。”②人不受自己主觀意識的任意干涉與干擾,總是以物質生產和交往活動為制約條件,離開了物質生產和交往活動,我們這些現實中的個人將無法生存和發展,因此不能割裂個人與物質的關系,現實的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是以物質為條件的,現實的人同時也影響著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所以,現實的個人是歷史的、具體的,不同的個人就會有不同的活動方式、生活方式,不同的活動方式、生活方式也會產生不同的個人。
(二)關于人的解放問題
青年黑格爾派認為人完全處于意識的統治之下,受到意識壓迫,這也只能說是青年黑格爾派把“人”理解成為抽象化概念化的人,這是不會推動人的解放的。只有在當前現實的社會中,通過變革各種復雜關系和矛盾的基礎上,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所必需的條件的時候,使人的生產發展不受物質生活條件所制約時,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解放。解放并不僅僅是實現意識形態上的解放,它是受社會歷史現實發展狀況所調節的,即解放是歷史發展過程上的發展運動。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青年黑格爾派“人的解放”的觀點,青年黑格爾派只是在一片喧囂吵嚷中玩弄文字游戲,大談人的解放,但只是詞句語言上的解放,而不是真正的解放。唯物主義者堅持實踐的觀點,并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闡明哲學家的使命不僅解釋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他們的立場是堅持革命實踐。費爾巴哈用感性的直觀、單純的感受以及形而上學的方法來對感性世界和德國現實世界進行解釋,雖然有些類似的觀點也立足于現實世界,談人類解放問題,強調現實對人的思想觀念的制約性,但只是領先的猜測,不懂感性活動的意義,沒有看到感性世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前一代的工業和交往 ,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③。所以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不能成為解釋和改造這個世界的哲學基礎。《德意志意識形態》認為現存的感性世界不是固定不變的,是社會發展、物質生產的產物,是基于現存世界而產生的,生產方式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而“現存的感性世界既是指一定的生產力發展狀況,也是指現存的一定的社會形態”④。
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唯物史觀理論的科學闡述
(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闡述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存在第一性,認為意識并非一開始就是純粹的意識,是隨著人的出現和存在的,是社會的衍生物,意識是對人的生產和交往的反映,意識順應著自然界的發展,受自然界制約,而不能主觀地對自然界進行改變和限制。
首先,現實生活的發展進步對意識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⑤。人們在現實物質發展的基礎上產生自己的意識觀念,是圍繞著自己生活活動的范圍,依據自己的生活軌跡而產生。其次,物質實踐推動著社會意識的產生及社會歷史的發展。我們要從實踐出發來解釋意識觀念的東西,也只有把它放在物質實踐活動中去考察,才能辨別它的真偽。最后,意識是人們現實生活過程的反映,每個人都會產生屬于自己的意識,并且這受到現實的物質發展水平的制約和牽絆。在整個意識形態發展過程中,人們對意識的反映就如照相機中的倒立成像、視網膜上的倒影,這種直觀的反映是受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和物質活動方式所制約的。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科學闡述給予唯心主義歷史觀者以沉重打擊,是區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關鍵,只有始終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才能消耗錯誤思想觀念,確立科學的思想觀念。
(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社會歷史進步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交往形式)的辯證關系
“一定的生產關系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由此可見,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⑥,而對于生產關系這個概念并不是一開始就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確定下來,而有時采用“市民社會”,有時采用“交往方式”“交往形式”“所有制形式”或“所有制關系”,有時也會稱“生產關系”,不難看出,其內涵已基本形成。馬克思認為生產發展是以交往為前提的,而交往采取的形式則是由生產和發展需要所決定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因此,生產關系的選擇必須與生產力的進步相適應。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某種制約作用。生產關系是伴隨著生產力的演變和發展而存在的,除非它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和桎梏,否則不會消滅。同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不處理好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就不會使生產力獲得完全的解放或發展。
2.經濟基礎(市民社會)與上層建筑的關系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不僅論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還進一步闡明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在一定程度上對市民社會進行了某種界定,并論述了市民社會與生產力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隨著對市民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理解和感知,市民社會與生產關系是完全可以對等的,它是整個歷史發展的起點,更推動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歷程,然而生產關系的總和便是經濟基礎了,即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理論的產物和意識形態的發展,必須從市民社會即經濟基礎上來闡明和尋找他們發生的進程。“在階級社會中,國家和法的存在,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從人們的物質生活方式中產生出來的物質權利的表現”⑦。
總之,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了“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與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⑧,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推動著整個社會歷史的進程,是各種沖突斗爭產生的起源。可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兩對社會基本矛盾及它們之間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
(三)共產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馬克思、恩格斯基于對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認識表明了只有鏟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制度,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人類奮進的美好藍圖,實現未來美好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簡要地描繪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光景,肯定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共產主義運動創造了物質的動力和發達的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進步以及全球范圍內人們聯系的日益密切加快著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但也揭示了由于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其自身矛盾和弊病不斷暴露,資本主義私有制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墳墓,因此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也將成為歷史的必然。共產主義之所以采取革命的方式,一是因為自身能力的有限,二是因為無產階級自身還存在著某些缺點和不足。革命的發生不是憑空的、任意的、無條件的,它不僅需要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還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覺醒和參與。在諸多條件的共同配合下,無產階級將共產主義變為現實不再是一種空想、理想、道德要求,而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唯物史觀理論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所闡述的唯物史觀理論已經日漸成熟與完備,為我國整體進步與發展提供借鑒,它的當代價值是不容小覷的。
首先,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的主體性發展。在當今社會,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哪個層面,都注重堅持以人為本,人民是國家的主體,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強調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與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所理解的“現實的個人”以及認為“現實的個人”是人類歷史的前提等論述交相呼應。隨著時代的進步,整個社會越來越重視人的現實作用和主體力量,人民的主觀感受以及人民的整體性進步與發展都不能輕易忽視,這甚至直接關乎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存在或顛覆。人的主體性價值的發揮與整個國家的發展進步從總體上來講是對等的,在我國“現實的個人”逐步演化為以人為本,人民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出謀劃策,人民的主觀感受關系我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和總體目標,因此,我國高度關注人民發展方向和訴求,注重人民的切實需求,這是對人的主體性發展的強調,是對人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視,更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理論的當代詮釋與現實理解。
其次,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主義社會依舊存在著各種矛盾,這些矛盾并沒有消亡,而是一直在相互斗爭著,我們要正確認識當前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矛盾運動,更要抓住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認識當今社會層次不同的矛盾和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肯定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積極作用和生產力是第一要素,推進社會發展。而在當代中國也高度重視生產力的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只有掌握了生產力發展的高度和強度,才使國家日益強盛。為加強生產力發展,解決我國現階段遇到的各種矛盾與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個全面,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和廣度,用改革來掃清生產力發展的障礙,促進實現生產力質的飛躍。《德意志意識形態》闡述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則為其提供了最原始、最基本的指標和方向。
最后,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樹立遠大的目標。共產主義社會不是空洞縹緲、沒有任何現實根據的,它是一定會實現的、人類共同向往的世界。可是,要理性地看到當前發展的現實狀況,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并不是輕松的、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一代又一代漫長而曲折的奮斗歷程。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論述了共產主義必定會取代資本主義,共產主義才是社會歷史的最終階段。因此,我們要樹立遠大的目標,認清我國當前面臨的新情況、新局勢,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并為之作出堅持不懈的奮斗。當前的社會現狀并不都是艱難曲折的,在某些方面我們也看到了發展進步的曙光,所以我們更應該滿懷信心,以共產主義為遠大理想信念,而不僅僅只是把它看作一個幻想,同時要具有共產主義的德性和德行,嚴格要求自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共產主義目標的實現而團結奮斗。
注釋:
①③④⑤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② 陳新夏.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導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4.
⑦林常清,王海平.論《德意志意識形態》對唯物史觀的奉獻[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9(9).
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5.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陳新夏.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導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李建萍,劉艷君,馬成量.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編與導讀[M]. 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1.
[4]李愛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導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林常清,王海平.論《德意志意識形態》對唯物史觀的奉獻[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9(9).
[6]王巧玲.解讀《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唯物史觀[J].法治與社會,2008(2).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