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楓橋經驗”歷經五十余載仍歷久彌新、薪火傳承。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未成年人司法保護需要注入新的發展動能,需要弘揚傳統,發揮群眾的作用,汲取“楓橋經驗”的精髓。本文以上海J區檢察院作為藍本,探討檢察參與少年司法社會化工作,在法治軌道上創新罪錯未成年人回歸社會的模式,主動協同團群組織、村民委員會基礎群眾自治組織開創一條“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的探索與實踐,以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權益,防控未成年人犯罪為宏旨,為未成年人的中國夢實現創造公平的環境。
關鍵詞:楓橋經驗;未成年人社會化;檢察參與
一、“楓橋經驗”與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化理念的碰撞
(一)“楓橋經驗”的理論基礎
“楓橋經驗”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凝結了毛澤東、習近平等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思想和心血,是不斷推進和實現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法寶。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強調要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并就“楓橋經驗”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和理論文章,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們開展“楓橋經驗”理論總結、提煉工作的根本遵循。
早期的“楓橋經驗”就是楓橋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運動中改造“四類分子”的成功經驗,后被逐步推廣到治理違法犯罪,維護社會治安穩定工作中。改革開放以來,楓橋的社會經濟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發生了巨大變化,逐步構建和形成了和諧社會語境下的中國特色整體預防犯罪模式的雛形——“楓橋模式”。新形勢下“楓橋經驗”的特征之一就是構筑了縱橫交錯的,包括群防群治網、社區警務網、綜治工作網在內的社會治安防控網絡。“楓橋經驗”在新時期已成為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的典范。
(二)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化理念
少年司法最早起源于少年兒童的福利,最早誕生于1899年美國伊利諾伊州建立第一個少年法院。少年司法制度經歷了100多年的發展歷程。盡管世界各國少年司法的模式不盡相同,但少年司法的宗旨始終未變,即對少年兒童進行早期的司法干預,凈化社會環境,預防犯罪,保護少年健康成長的目的。
未成年人犯罪本身就是一個沉重的社會性問題,歷史上國內外皆然。犯罪本質也是社會多種因素的疊加而引發。既又有學校教育、居住環境、人際交往等地區性、局部性因素的影響,還受到家庭教養、個人心理狀況、性格特征等個人特有因素的影響,是各種社會矛盾、社會弊端或缺陷不同程度、不同側面的反應。[1]因此,從犯罪源頭預防的角度,未成年人犯罪社會性也造就了少年司法的社會化。
(三)有機結合
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化一直依賴都是貫徹我黨群眾路線的生動的法治實踐。往往衡量一國法治水平高低的標桿是一國的未成年人司法水平。我國在加入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后,以中國特色的制度優勢,從實際出發,不斷借鑒總結他國的成功經驗,從試點第一個少年法庭,到形成政法系統內部“一條龍”。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專章的形式將實踐中的一些經驗做法法律化。
二、“楓橋經驗”是未成年司法社會化必然路徑
(一)“楓橋經驗”與未成年司法理念的結合
楓橋經驗作為全國政法綜治戰線的一面旗幟,以“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為核心的“楓橋經驗”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被賦予新的內涵。“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是“楓橋經驗”的精髓。楓橋經驗體現出了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以人為本、和諧共生的特征。新時期新挑戰下,做好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化工作必須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以群眾路線統領社會管理,將群眾路線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有機結合,發揮黨委、政府和社會的良性互動,將黨委領導與居民自治、社會自我調節相結合,更好地發揮社會的力量參與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化工作,激發社會自治組織的活力,以期通過社會治理中的善治到達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和兒童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二)“楓橋經驗”與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特點契合
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是檢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少年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中始終堅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最大限度地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就司法而言,如何更加有效地貫徹“教育、感化、挽救”方針,使走向違法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盡早回歸社會,給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曹建明檢察長曾經對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提出四個“更加注重”的要求,其中一項是“更加注重整合社會力量,善于發揮社區、學校、青少年組織等社會群體的作用,善于提出促進未成年人社會管理創新的合理建議,增強與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工作合力,共同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造安定和諧、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檢察參與少年司法社會化的實踐中基層自治組織發揮了較好的觀護作用,村民自治、結對幫教涉罪未成年人的做法也同“楓橋經驗”一以貫之的理念和精神相契合。
三、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化的實踐發展歷程與“楓橋經驗”密切結合
近年來,上海檢察機關非滬籍涉罪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控制,犯罪后無監護條件、無監護人等突出問題,從不斷加強和完善未成年人社會化工作,與相關社會團體、基層組織一同創建了一系列工作機制,推動未成年人司法的社會化。
(一)依托婦聯組織進行心理疏導機制,維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在未成年司法實踐中,失足未成年人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往往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或心理問題。因此,為更好地教育、感化和挽救失足未成年人,降低訴可能給未成年人帶來的傷害。J區檢察機關在區婦聯的鼎力支持下,依托婦聯白玉蘭開心家園——相約星期三,心理疏導工作室,將婦聯優質的心理咨詢師團隊引入涉罪未成年人的案件辦理中。心理咨詢和心理干預力量均來自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團隊,廣泛運用于未成年人案件教育、幫教等訴訟各個環節。
首先,在觀護開始時,在征詢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意愿下,將觀護對象送至工作室進行一對一的心理疏導目的是幫助其重新融入社會。第二,吸納專家,確保心理矯正的專業水平。在全市范圍內聘請五位上海市“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考試技能面試官組成的專家顧問團及十四位接受過專業訓練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對觀護對象所產生心境障礙、人格障礙、神經癥等癥狀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和矯治,幫助未成年人走出陰影中,擺脫負面情緒。最后開展心理矯治專項活動。組織觀護對象進行沙盤游戲、明尼蘇達性格測試等項目,從根本上提高心理矯正的效果,達到重塑人格的目的。
(二)基層自治組織的基層群眾資源引入未成年人社會觀護
J區地處上海的西北角,外來人口的比重已遠超常住人口。近來年,J區未成年人犯罪主要為來滬人員,為了實行“平等保護、同城待遇”,讓更多涉罪未成年人通過社會化的幫教回歸社會。J區以推進來滬未成年人觀護工作為抓手,于2014年在J區江橋鎮創立村民委員會的新型觀護基地,努力開辟未檢觀護幫教新空間。J區江橋鎮在以新村民自治模式聞名全國的太平村建立了未成年人觀護基地暨“新小村民成長之家”,率先在上海市將基層群眾資源引入未成年人社會觀護,讓符合條件、熱心公益的來滬人員作為觀護幫教志愿者與觀護對象結對,且這些來滬人員大多為觀護對象的同鄉,來協助專業社工開展觀護幫教。
J區檢察院聘請了太平村十名優秀來滬“新村民”作為觀護志愿者暨合適成年人,并對他們進行了培訓,夯實村民自治組織在幫教涉罪未成年人的優勢。短短半年以來,已有4名涉罪未成年人納入太平村觀護基地開展觀護幫教。而且四名志愿者與觀護對象分別都是四川、山東、安徽同鄉,熟悉的鄉情拉近了志愿者和觀護對象之間的距離,使觀護工作開展起來更為順利。
2017年J區檢察機關還在區域內復制成立的另一個村委會基礎組織的未成年人觀護基地,充分發揮該村聚集大量生產型企業的資源優勢,使得涉罪未成年人在企業內完成觀護幫教工作。
(三)以檢察社會化中心,構建未成年保護新格局
檢察服務中心為社會服務轉介平臺,由服務中心將檢察機關的司法保護需求轉介至專業社會組織和預青專項組各成員單位,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教育矯治和保護救助等服務中心協調公安、民政、婦聯、村委會等單位,將無人監護、無法落戶、無經濟來源的強奸案被害人的戶籍登記、監護監督、生活救助等工作轉介至相關成員單位,共同開展幫扶救助。遵循以1個服務中心為主體、N個社會組織與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不同渠道及時反饋的項目化運作模式,便于跟蹤督導,同時檢察機關未成年人檢察部門結合個案、項目開展情況及反饋意見,監督并評價服務質量,切實提高服務中心運作的質量和效率。檢察服務中心整合社會各方資源,形成“黨政領導、部門聯動、社團承接、多方參與”的工作格局,與“楓橋經驗”的核心理念
四、結語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關系著國家未來和民族希望,關系著億萬家庭幸福安寧和社會和諧穩定。一個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涉及好幾個家庭,因此我們挽救一個未成年人就是挽救其背后的家庭。“楓橋經驗”是黨的群眾路線最鮮活的實踐經驗。新時期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通過共享共治的發展模式,以未成年人社會化工作的實現為切入點,在先期探索下,依托社區,基層組織的資源,形成了分工明確、責任共擔、機制共享的工作格局。在司法機關與社會組織的良性互動下實現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水平和司法保護的質效。
參考文獻:
[1]朱妙,陳慧.少年司法社會化的理論與實踐——以上海法院少年法庭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實踐為視角[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4年4期.
作者簡介:
曹雯艷(1985.4~ ),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員,研究方向:未成年人司法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