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梅
【摘要】論述類閱讀主要是以議論為主要的寫作方式,表達作者的觀點。其語言與其他種類的文本相比稍顯枯燥,學生沒有興趣去
閱讀,因此,這一塊是很多學生的薄弱環節。然而,論述類閱讀在高考語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重視。本文將從高考論述類閱讀的現狀及發展建議、論述類閱讀文本教學的策略等兩方面來分析。
【關鍵詞】高考語文;論述類;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標要求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和分析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同時,高三學生處于人生中的關鍵時期,面臨著人生的轉折點。因此,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作為高考語文中重要的一部分——論述類閱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是應該重視。
一、高考論述類閱讀的現狀及發展建議
(一)現狀
首先,由于論述類型的文本不像散文、記敘文等故事性強,論述類文本語言枯燥無味,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但是,論述類文本在高考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新課標規定,論述類閱讀是高考中的“必考內容”。同時,對學生以后的發展也會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學生以后寫學術論文、政論、雜論、評論等。
其次,無論是人教版、蘇教版還是粵教版等的語文教材中,論述類的文章都占有了一定的比例,比如,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以及朱光潛的《咬文嚼字》,等等。但是,從總體分析來看,論述文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不能很好地適應學生的發展。
(二)發展建議
加大論述文章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高中階段是學生最重要的階段,這一階段所學習的知識直接影響了學生以后的發展,無論是在以后的學習或者生活中,論述文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以及學術論文。因此,語文教材作為學生接觸的第一手學習資料,其編排更是要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
二、論述類閱讀文本教學的策略
(一)培養思維品質
教師所要做的不僅僅是要教會學生做某一道題,從而在考試中獲得高的分數,更應該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品質。在語文教學中,更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品質。良好的思維品質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教師在講解論述類文本的過程中,在教導學生解題的方法和技巧的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文章的閱讀和講解,改變其思想、觀點、語言等,使學生的思想、語言更深刻,更具有邏輯性。
比如,教師在講解高考新課標卷中《留住鄉愁》這篇文章的時候,還可以教導學生如何正確對待農村物質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呵護鄉村記憶,使其永遠充滿“溫度”。在講解《歷史中的文學與文學中的歷史》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文學和歷史聯系起來,拓寬學生的知識寬度。通過這些方法,教師讓學生參與進來,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使知識之間產生連貫性,學生能夠根據這些講解,提高其閱讀和寫作能力,更好地培養其思維品質。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傳統的教育背景下,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主動地講,把各種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按照教師所教的做題方法做題。而新環境下,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重視,教師也有意識地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不再僅僅交給學生解題技巧,而是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好的習慣受益終身,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好的閱讀習慣,注重平時的積累和閱讀。比如,首先,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將平時教師所講的知識點,或者平時學生自己看書所看到的好詞佳句摘抄下來。其次,教師平時每周在固定的時間給每位學生一篇論述題材的閱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論述文主要是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種論述題材的文章讀多了,學生的閱讀經驗會越來越豐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在考試的過程中由于經常閱讀,也不會特別抗拒此類題目。
(三)鼓勵學生總結方法
教師不能把所有的知識囫圇地教給學生,這樣即使學生當時記住了,也不會記得特別久遠。論述類的閱讀是有方法的,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探索題目的規律,要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進行總結。學生總結得多了,以后在做這種類型的題目的過程中,才會更得心應手。比如,教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學會找出文章中的概括性的詞語和句子,從作者的論述概括作者的觀點,題目中所設置的陷阱一般是偷換概念、以偏概全,等等。這些方法,不僅適用于論述類文本,對于其他語文閱讀也有作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的不是某一個‘死的知識點,而是一類方法。
同時,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總結題目之間的聯系。在高考中,一般論述文有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等等,題目是做不完的,學生要學會總結各個類型的題材,以不變應萬變。比如,在高考語文閱讀中社會科學類的文章《關于中庸之道》,自然科學類的文章《農作物的殺手——霜凍》,等等。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可以總結閱讀和做題的經驗。
三、總結
論述類文本在高考過程中占有重要的比重,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多加重視。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和高考的出題風格,以便更好地輔導學生。學生也要主動學習,多做總結,提高自身的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周文明.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思維品質的培養[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6(5).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