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也踏上了快車道。然而我們卻行色匆匆,走得太急、太快,也太遠,竟然忘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究竟從哪兒出發,又該去往何處,以至于我們的教育在“功利”和“喧囂”的叢林中迷了路。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必須要回歸本源,努力辦讓孩子們喜歡的學校,做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讓每一個孩子得到和諧而又充分的發展,這樣才能讓教育真正“回家”。
關健詞:迷路 教育本源 核心素養 回歸
魯迅先生說過:“一切的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未來,而對于‘現在這一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最好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的就是”。
不容置疑,這些年我們的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我們卻行色匆匆,走得太急、太快,也太遠,然而竟然忘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究竟從哪兒出發,又該去往何處,以至于我們的教育在“功利”和“喧囂”的叢林中迷了路。
不忘教育初心,方得育人始終。教育不能漫無目標,也不能急功近利,教育必須回歸本源,努力辦讓孩子們喜歡的學校,做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讓每一個孩子得到和諧而又充分的發展,這樣才能讓教育真正“回家”。
一、何為教育本源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論著《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育的工具,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
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在談到教育時說:教育的對象是人,是成長中的人。而人性具有兩面性,一面是“天使”,天真無邪、至善至美;一面是“魔鬼”,窮兇極惡、頑固不冥。李希貴說,教育的目的,就是釋放“天使”,鎖住“魔鬼”。當教育符合人性、符合青少年成長規律的時候,“天使”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反之,違反人性的時候,“魔鬼”就會現身!
美國心理學家懷特海在他的文章《教育的目的》中說到:學生走出校門后,把學校里學的知識全部忘記,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
意思是說:教育無非是將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后所剩下來的東西。遺忘掉的東西就是所學的具體知識和內容,而剩下來的就是所謂的正確的價值觀、品格和能力(素養)。
在國家層面上對教育培養目標的闡述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地補充和完善,從“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世紀60年代)要求,到“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2001年提出,除了關注學生雙基的達成,尤為關注具有方法論意義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關注更加深遠、更加本質的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品質的發展),再到“核心素養”( 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14年提出),中國基礎教育不斷地從“物”走向“人”,實現教育回歸到落實立德樹人的軌道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上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
由此而見,中國基礎教育正在邁入核心素養的新時代。核心素養是課程標準研制(設計)的DNA,是貫穿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也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伴隨著新課標的頒布與實施,一場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變革正在全面展開。
知識是學校教育活動得以展開的一個“阿基米德點”,教學的產生和維持,人的成長和發展,知識都是必不可少的養料。但是,教學決不能止于知識,人的發展更不限于掌握知識,教學的根本目的和人的發展的核心內涵是人的素養的提升,我們要把“為了知識的教育”轉化成為“通過知識獲得教育”,在評價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片面追求分數這一現狀時,李希貴校長引用了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過的一句話:“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為什么而出發”。所以說教學改革必須要回到原點、回歸初心,這個原點、這個初心就是人的素養,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這才是教學的本體價值,總之,只有從素養這個角度來重新思考和尋找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確保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和深度推進。抓住了核心素養也就抓住了立德樹人的根本,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二、如何回歸教育本源
(一)享受教師職業幸福感
教師既是一種職業,更是一項事業,教師的職業屬性明確了教師的使命與責任。有專家說過,社會上有三種人不能變壞。教師、醫生和法官。這三個是最為神圣的職業,是需要崇高信仰的。教師教書育人,教給孩子識別善與惡、是與非、智與蠢、美與丑的能力,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醫生治療人的軀體的病痛,驅走痛苦,帶來健康。法官則是社會的手術刀,為生病的社會把脈用藥,社會上邪惡的、正義的都交給他來裁決。教師、法官和醫生,分別守護的是一個社會道德底線、正義底線和生命底線。所以說教師這一職業屬性本身就賦予了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二)克服教師職業倦怠
1.樹立質量意識。每一位教師,當你走上三尺講壇,當你立志把教師作為自己從事的職業,你的潛意識都希望自己的學生都能健康成長,都能屢創佳績。教育教學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教師個人的顏面,優異的教育教學質量是樹起教師優良形象的最好方法。
2.明確發展目標。無目標的努力,有如在黑暗中遠征。無論年齡、無論經歷,也無論工作時間的長短,都不能成為自己固步自封的理由,只要我們還在崗位上,就應該不斷為自己的前景設定目標,一年、三年、五年,都要給自己定出預期的目標,并逐步實現,這樣才能保證自己永不落伍。
3.端正工作態度。如果只把工作當成謀生的手段,那是極難有所成就的。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試想如果我們的教師一邊備課一邊罵著領導,一邊改作業一邊埋學生,又哪有幸福感可言呢?面對困難我們要的是更加努力去克服,更要一種教書育人的教育情懷。
(三)創新教育教學理念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著昨天的故事,只會讓斗志在不知不覺中消逝。六道河中學的賈利民校長在接受中國教師報記者采訪時說道:十年來最深的感悟是課改讓師生享受在教育幸福之中!在課改實踐中,教師的學生觀、教材觀、課程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隨著課改的深入,教師的工作激情被喚醒,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如今說學生笨、訓學生不對、罵學生不行的語言已很難聽見,過去很少笑的教師現在也常掛著開心的笑容。課改改變了教師的角色,現在在課堂上,教師立足于學生的發展,以平等的姿態走近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使師生感情越來越深,教師普遍感覺自己的工作越來越舒心、越來越快樂,師生關系越來越融洽。課改帶來了濃濃師生情,這種情懷改變了學生,也改變著教師的工作狀態。所以說,只有不斷開拓創新,才能熱情永恒。
回歸教育本源,我們要的是更好地培養一種教育情懷,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當你真正明白了:“我是誰,為何而來,要往哪去”,你就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涯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湯勇《致教育》,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7
作者簡介:
高其明(1969-)男,漢,廣東廣寧,教育管理本科,數學中學一級老師,主攻教師專業二次成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