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容
摘要:個性化閱讀是《語文課程標準》中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的主體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對文本的體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傳統教學的模式,大多由于不能正確處理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在課堂教學時,老師常采用談話的方式將預設好的問題和結論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猜,使學生成為了被動的接受狀態。這樣一來,學生的個性被泯滅,創造的天賦被扼殺。在個性化閱讀的教學中,也曾出現了一些偏差。如:由于強調個性化閱讀的人文性傾向,在教學中過分演繹"獨立選擇學習內容"、"獨立選擇學習方法"、"想學什么就學什么,想怎么學就怎么學",由于強調個性化閱讀的體驗策略,在教學中就忽略學段目標和文體特點而一味地引導體驗忽略思維的激發與引導,往往會造成學生脫離文本、斷章取義的理解和體驗。因此我們要理解和辯證的把握個性化閱讀的內涵。
一、 閱讀的主體是學生,把閱讀的主權交還給學生
閱讀行為的主體是學生,閱讀教學則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與實踐閱讀的教與學的行為。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體,必須發揮學生主體性地位,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沒有閱讀者的自主,所謂的個性化也就無從談起。教師應該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特別是解放學生的讀,把讀的權力還給學生。文章由學生自己去讀懂,要讓學生充分接觸讀物,鼓勵學生選用自己認為的最有效的方式來閱讀,因為只有深入的閱讀,才能使學生產生獨特的感悟成為可能。閱讀不是泛自由化式的閱讀,因此,教師的閱讀指點個性化必不可少。為保證閱讀的質量,教師應對學生的閱讀方法進行適當的指導。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引導,揭示規律,教給方法,以促使學生的學法形成遷移,這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授之以漁",讓學生的閱讀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 要積極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的解讀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使學生的多元化感悟與文本的正確價值取向協調,避免學生的誤讀。事實上,學生閱讀一篇課文,不應是被動的型的解讀。在解讀過程中應該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營造一個平等和諧寬松愉悅的課堂環境,指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解決問題。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想象和思考能力,促使學生能自我領悟體會,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閱讀教學一定要在某一特定的有較高探究價值的主題之下進行,絕不能讓學生隨便的、海闊天空的各談各的感受與體會。在課堂教學中要處理好民主與集中、放與收的關系,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正確解讀。
解讀是不同閱讀者對文本的印象、理解、體驗和感悟,"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因閱讀積累、經歷、角度等的不同,而造成理解的不同的是一種客觀存在。我們應當尊重容納學生的閱讀體驗。不能按照個人或教參對學生的理解作出非對即錯的評價,而應在透視學生思考方式、經驗背景后作出相應的引導。教師要允許和提倡學生多思多辨多解,不以追求標準化答案為目的,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與此同時,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自身對文本的價值取向應有正確的把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思索、辯論等過程中,對不同觀點進行全面分析、比較、甄別,"求異",更"求佳",學會多角度地看問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培養高尚情懷。既顧及學生的個性發展,多元理解,又將目標達成一致,趨于一定程度的統一,閱讀教學才會真正地充滿生命力。
三、引導學生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延伸,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意識
大量閱讀是個性化閱讀的基礎,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途徑。要實施個性化閱讀,大量閱讀是前提。不僅要加強課外閱讀量,鼓勵學生讀有益的書籍和各種報刊雜志,重要的是要加大課堂內的閱讀信息量。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應盡可能地多閱讀一些資料,及時補充新信息,從一個大的視野來把握課文,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充分地閱讀,同時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這樣,才能積極調動起學生閱讀熱情,使每一個孩子都熱愛讀書、參與到讀書中來。
應試教育的桎梏,使我們在課內校內,只強調對課本上少量精品文章的精講精煉;在課外校外,影視、網絡、游戲已將學生完全拴在了電視和電腦前,結果是學生的閱讀視野狹窄,對閱讀失去激情。個性化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讀書、學會思考,把學生的閱讀視野延伸至課外,引向一個更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從閱讀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調動起閱讀的熱情。學生只有具有了自覺性、主動性,才會產生推動力,進一步加強閱讀的意識。在今天這個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里,養成閱讀的意識無疑會讓人收益終生。
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去創新,鼓勵學生個性化、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提高其分析鑒賞能力、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才有助于形成積極的、健康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筆者認為這才是閱讀的目的之所在。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