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玉鳳
摘要:小學音樂課程具有獨特的特征,將“審美教育”與“相關文化”觀念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課的任務不是培養專門的音樂人才,而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使之從中受益。
關鍵詞:小學音樂 課堂藝術
聽過很多音樂公開課,自己也開過很多課,不謀而合地都刻意避開了音樂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欣賞對音樂欣賞這一重要的教學內容,采取了形式主義的教學方式。由于新教材中的音樂欣賞曲,大都以管弦樂曲為主,獨唱合唱曲為輔,這對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理解是一個很大的難度,更別說去表現它的情感,延伸它的內涵。每個音樂老師心里都有數,他安安靜靜地坐在那里,并不表示他很認真的在聽,也許他的心早飛到窗外的在唱歌的小鳥上了。怎樣引導學生對欣賞曲的情感內涵和音樂表現形式整體把握,去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難題,若想要讓小學生豎起小耳朵,用愉悅的心情學會聽音樂,老師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鉆研教材,站在孩子們的角度去看新課程下的音樂欣賞課,統籌安排欣賞曲的教學方法,搭建音樂和學生之間的橋梁。
一、小學音樂課程的特點
音樂的課堂氣氛非常輕松,活潑、愉悅是小學生非常喜歡音樂課的主要原因。在小學音樂教材中選擇了許多適合于兒童的結構短小、旋律動聽、節奏明快、形象鮮明的音樂作品,為教學工作提供了參考的依據。如何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培養審美意識、獲得美感是小學音樂教師關注的重點問題。從美學角度看,主動的審美意識是形成正確審美評價的前提,他們又共同服務于創造美的欲望。
二、音樂教學的重點
1.學習歌曲。學習歌曲包括唱歌和歌曲欣賞兩個部分,是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小學生通過學習歌曲可以表達自己的情懷,比如在學習歌曲《我愛你,中國》時,歌曲猶如一幅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畫卷,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愛國熱情。通過歌曲的教唱和欣賞,學習者深受作者情緒的感染,他們聽著、唱著、愛國之情油然而生,潛移默化中,他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提高了。
2.欣賞樂曲。樂曲欣賞和學習歌曲一樣也是是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這些樂曲都具有優美的旋律、高與低的結合、動與靜的配合、快與慢的交替,在迂回曲折、起伏變化中,蘊涵美的因素,小學生學會了欣賞樂曲,就能在音樂中體驗美的感受,滿足精神的愉悅,從而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向往,促進理性的提升。
三、堅守課堂教學的主陣地
新課改要求有小學音樂課程的標準,課程標準的落實主陣地就是課堂教學,沒有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即使再完美的課程標準,也只能是紙上談兵。
1.培養學習音樂的興趣。課堂教學首先關注的不是學習多少歌曲或者欣賞多少曲子,而是培養興趣的問題。沒有音樂學習的興趣,很難有持續高效的音樂學習過程,也很難有好的教學效果。強烈的求知欲是兒童心理活動發展最重要的特點之一。當小學生面對一門新的課程,或者新的歌曲的時候,他們的好奇心油然而生,很想知道這個怎么來唱、聽起來什么感覺,并渴望通過自己的實際體驗去探索。小學音樂教師要緊緊抓住兒童的這種心理,通過創設情境、提問等方式,激起并維護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參與音樂、認識音樂、發現音樂,喜愛音樂、理解音樂,并通過音樂表達自己的感情。
2.抓住教材的“綱”的作用。教材之于小學音樂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主要依據,也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的表現。小學音樂教材為不同階段的小學生提供了不同的教學內容,規定了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路線。教師和學生都要重視教材的重要作用。首先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針對每一本教材、每一個教學內容,他們的教學目的是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思想,在教育學生時注重哪方面的教育,都要了如執掌,這樣教材目標才足夠清晰。其次,學生要重視教材內容的學習,無論是歌曲還是樂曲,教材上有的都要搞明白為什么要學習這個內容,有什么音樂技巧,作者表達的感情如何,等等。只有師生雙方都認真仔細對待教材。才能為學生音樂學習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礎,才能使學生的音樂學習更加高效。
四、不要忽視音樂實踐的作用
雖然教師的教是學生的學的主要依據,但畢竟教材內容是有限的。另外,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學生在課堂之外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音樂作品,為更好地進行音樂實踐活動提供了可能。比如在商場購物中,學生可以欣賞音樂,并跟著哼唱,揣摩音樂作品的內涵。還可以多參加社區或者學習合唱團等課外活動,尤其是在參與排練中,樂隊由多人組成,有人唱歌,有人演奏。合唱時不但要求大家唱,而且要唱得整齊,更講究方方面面的協調配合,演繹一部作品需要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做到。學生在參與活動的時候,不僅學習了音樂知識,體驗美感和享受,還能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一舉雙得。
五、發揮音樂游戲的積極作用
游戲是兒童的本能性活動,是兒童內心世界的反映,也是兒童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如果在我們的音樂教育中增加游戲的環節,一定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音樂游戲包括節奏訓練類游戲、音準訓練類游戲、培養音樂感受力游戲、訓練動作與音樂協調類游戲、識譜類游戲,等等。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主張,兒童音樂教育應結合兒童生活的現實狀況和興趣愛好,就地取材,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主動學習音樂,游戲的歡樂和自由必不可少,否則無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兒童常在游戲中以最純真、最自然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成為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創造者。
總之,音樂教育越來越引起家長和老師們的重視,音樂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情感、情緒以及性格的變化,啟發誘導學生以美導行,去認識美、掌握美、創造美,從而激勵學生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