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艷君
通常我們做教師的都會跟學生和家長說:“抓住課堂四十五分鐘,就等于抓住了成績,課堂上的效率低是報多少輔導班都彌補不了的”,所以無論是我們教師還是家長都希望學生能提高課堂效率。但對于學生而言每天八個多小時的教室生涯,再加上繁重的學業負擔、枯燥的學習內容,單一的教學模式,這些都無論如何也無法讓那些年輕、對外界充滿好奇感,喜歡新鮮刺激的初中生保持高昂的興趣,甚至很多對自己要求較低的學生上課都是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
所以,想讓那些充滿好奇、喜歡新鮮刺激的年輕人能接受這些枯燥、繁多、復雜的基礎知識,能一天八個多小時的坐在教室里聽我們念經還不厭煩,我們就需要在“變”中求生存,讓我們的課堂模式多樣化讓學生充滿好奇與新鮮。比如我們的課堂可以是提問的課堂、合作的課堂、由淺入深的課堂、競爭的課堂、冷處理的課堂、開心一刻的課堂、“有愛”的課堂。
一、提問的課堂
課堂提問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的、學情等設計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教學形式,老師可以把教學內容一個個分解設計成一個個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它是實施教學步驟的重要手段,課堂提問適用于教學的各個環節。而我今天要說的是怎樣以提問的方式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我身邊有一個政治老師,很年輕不怎么能鎮住學生,但每次上政治課之前,學生提前三四分鐘都開始拿出政治在背,后來我發現原來這個老師一上課就開始提問,大面積的提問,每個學生都有可能被提問,所以學生人人自危,怕當眾出丑。那這樣的課堂必定效率很高,因為還沒開始上課學生都已經開始進入狀態了嘛。
二、合作的課堂
這種合作的課堂模式尤其適合理科的習題課教學,一張試卷或頭一天布置的作業題,老師若一道一道評講可能一節課都講不完一張試卷而且對已經會的同學就是無效的重復,所以給出一定時間讓他們交流,讓會的同學也有點成就感在不會的同學面前展示一把,同時簡單題在交流中就可以解決了,不需要無效的重復,交流中解決不了的難題或需要重視解題過程的再集體評講,黑板上做示范。當然有些難題也可以交給優等生或老師巡回時指導過的學生,讓他們炫耀一把,有意識地給某些學生一個樹立自信的機會。
三、由淺入深過渡式課堂
理科復習課的有些專題特別適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備課時例題設計由簡到難,層層提高,逐步過渡最后舉一反三,解答完后再舉三反一引導學生總結規律,由難題聯想到同種類型的簡單題從而分解難點,找到規律,有了這種過渡讓學生不再遇到難題知難而退,而是學會化解難點,找到突破口。
四、競爭的課堂
爭強好勝是人的本性,小組合作的加分政策就對這種競爭式課堂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得分高的組每周可以優先挑位置,這就讓他們有一種自豪感。有些適合自學的課堂內容就可以拋出問題,展開競爭,分小組承包問題,課堂講解交給學生,講解精彩的給與加分或其他獎勵。有一些習題課也可以分包給每個小組負責幾道題的講解,講的好的加分,講不出來的別的組補充的給別的組加分。總之,就是讓課堂火起來避免平淡。
五、冷處理的課堂
每個班都會有那么幾個愛接話的、總愛提出老師意想不到的問題的、愛說一些與課堂內容無關的學生。對于這樣的情景老師可以偶爾故意設置陷阱滿足一下學生,同時也在這些易錯點上讓學生加深印象。對于突發事件就可以冷處理,比如“下課我們單聊”來幽默化解。
六、開心一刻的課堂
有時下午第一節課或學生狀態不好的時候,一個笑話既讓學生稍稍放松了一下,也讓他們能提起精神回歸課堂。有一次,我在改作業時發現有個知識點以前重點講過的很多學生又錯了,上課時我就重點評講,原以為我講完學生會自覺批注,誰知學生都呆呆看著我的臉竟然沒人動筆,可能是因為下午第一節課反應遲鈍,我就說咱講個笑話吧(懶人餓死的笑話)其實這個笑話學生都知道,我一邊講他們一邊接這個孩子餓死了因為懶得動手轉一下餅,我說你們是不是跟那孩子一樣,明知道不會,做題的時候懶得去翻一下原來的筆記,明知道不會現在還懶得把知識點再次記下來,任其做錯。學生們在笑的同時也明白了自己該干什么,接下來的課堂就明顯不再沉悶。
七、有愛的課堂
夏天天氣很熱,有的學生因為中午作業完不成或者家比較遠或者沒有午休習慣等等原因,有時下午第一節課學生很困倦,想盡了辦法都無法讓學生打起精神,不如給個十分鐘讓學生趴在課桌上瞇一會,既增進了師生感情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真心為他們著想,對他們有愛,又可以讓學生在打起精神后有了緊迫感,因為感覺自己剛才浪費了課堂時間所以就會更加抓緊,課堂效率也會事半功倍。
總之,沒有哪一種一成不變的課堂是能夠讓學生永葆激情的,有時一節課可能要變換很多種方式,有時不同的課型適合不同的模式,為了適應初中生的認知特點滿足他們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我們就要在“變”中求生存,不斷變換不同的課堂模式,不斷給與他們新鮮感的刺激,讓我們的課堂永葆活力的同時也讓“抓住課堂四十五分鐘”不再成為口頭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