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治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是有效途徑之一。那么,如何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呢?在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來營造課堂氛圍
多媒體已成為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增加教學內容的直觀性、節省教學時間,更可以讓學生置身于音像、語音、文字的立體環境中,激發學生的興趣,讓課堂氣氛活潑輕松。比如在教學《觀潮》時,不少學生因沒看到過真正的錢塘江大潮,難以體會其中的意境。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通過觀看視頻,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同時,我還制作了潮前、潮來、潮后三個階段的動態畫面,再配以不同的音樂背景、海濤聲響,讓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充分領略大海的溫柔美和雄壯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愛上語文,自然就可以使課堂氛圍輕松活潑。
二、適度設置懸念,通過扣人心弦的教學內容來營造課堂氛圍
懸念容易使學生學習進入最佳心理狀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設法使學生產生懸念,往往能使學生產生非常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碰撞出靈感的火花,活躍的課堂氛圍自然就會形成。比如,在教學《數星星的孩子》時,我首先指導學生朗讀最后一自然段,然后連續發問:① 這個數星星的孩子是誰? ② 張衡是怎樣一個人?③ 張衡又是怎樣成為著名天文學家的?這樣的提問制造了懸念,埋下了伏筆,學生產生“疑”問,就迫切想知道學習內容,因此課堂上學生會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思維的探求狀態,課堂氣氛輕松活潑。又例如《狼和小羊》一文沒有寫小羊最后的命運,教學中我提問:“小羊最后有沒有被狼吃掉?”答案很多,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性格及愿望確定問題的答案并相互爭論。這種懸念的設置,既突出了善和惡的愛憎教育,也發展了思維,活躍了氣氛,一舉三得。
三、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來營造課堂氛圍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學生只要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立體交叉動用各種感官,自覺對學習引起高度注意,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當然課堂氣氛也就活躍起來。比如,在教學標點符號時,我舉了《阿凡提智斗巴依》的故事:“一天,地主巴依和老婆要與阿凡提打賭,要是阿凡提能猜對他們下棋的結果,巴依就認輸。阿凡提靈機一動,立刻寫下‘你贏她輸四個大字。結果,三局分別是巴依贏一次,他老婆贏一次,和棋一次。只見阿凡提拿起筆隨意點了標點,地主巴依不得不認輸。原來,阿凡提標點分別是‘你贏,她輸。‘你贏她?輸?!阙A?她輸?三盤棋的結果阿凡提均猜中了”,這樣濃厚的興趣,學生不僅意識到標點符號的的重要性,課堂氛圍也空前活躍。
四、善于展示微笑,通過教師的親和力來來營造課堂氛圍
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充滿微笑地去授課,是一種簡單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這種微笑是發自內心的,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愛,是一種與學生心理上的交流。學生在洋溢著微笑的課堂中,會感到教師的可親可敬,從而因親其人而親其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去學習,自然就增加了課堂上輕松活潑的氛圍。微笑著面對學生,其實是教師的一種自信,是一種認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學生的自信。要想使學生在歡悅、暢快的課堂氛圍中去追求知識,教師本人就必須帶著這種歡悅的情緒進入課堂,并以自己歡悅的情緒去感染和引領學生。
五、提供參與機會,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來營造課堂氛圍
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獨立活動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天地,能充分表現自我。比如,在教學《烏鴉喝水》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我讓每個學生課準備好一小瓶水和吸管帶到課堂上,在教學中我問:“小朋友們,口渴喝不到水時,心里是一種什么感受呢?”然后,我讓學生用自帶的吸管吸水喝,接著又問:“烏鴉沒有手,口渴了又怎么辦?”,通過這個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究烏鴉找水喝的感覺,而且課堂也一改沉悶的局面,學生在課堂上也“活”了起來。
六、提高教學藝術,通過教師的教學魅力來營造課堂氛圍
教學藝術是教師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創造能力的綜合表現,它主要表現在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握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上。一個有高超教學藝術的教師,要善于用自己的態度、語言和技巧創設寬松、和諧和進取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比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時,課文中寫道:周瑜說“對,先生和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蔽揖o緊抓住“一樣”、“趕造”兩詞 設下第一謎“周瑜為什么明知故問?為什么又把決定成敗的十萬支箭讓諸葛亮來趕造?”當學生學到第三段周瑜活動時,不由恍然大悟,原來周瑜是有意陷害。接著我又抓住“我得吩咐軍將們,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設下第二謎,“那么諸葛亮在三天之內完成得了嗎?”學生學到第四段,諸葛亮向魯肅借船時,我又設下第三個謎,“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學生饒有興趣地讀下去,想探個究竟。當說到草船借箭時,學生終于識得廬山真面目。最后,我再抓住“神機妙算”一詞,設下最后一謎“神在何處?妙在何方?”整堂課,學生在迷宮中饒有興趣地邊學邊解謎,其樂無窮。
總之,創設課堂氛圍的方式、途徑多種多樣,教師要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因素,靈活機智地采取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式,以期通過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來提高教學效率,力爭使我們的教學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