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梅
摘要:在當前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育教學的核心內容。而審美鑒賞與創造又是學生核心素養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挖掘審美元素,進而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學生今后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本文就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審美鑒賞與創造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審美鑒賞;創造
引言:
高中語文是學生在高中階段重要的學科,其核心素養為:語言構建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造、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部分。其中審美鑒賞與創造就是審美教育,能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提高學生的審美,使學生更好的熱愛生活,享受生活。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意義
王國維曾說:“美育實施者不僅能夠豐富人的情感,實現完美狀態,而且有利于德育、智育的開展?!庇纱丝梢?,審美教育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理論,更要通過審美教育,陶冶學生的情操,健全學生人格,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通過審美教育,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進而不斷的自我提升。
二、滲透美學思想,提升審美素養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其知識水平、性格特點都是不同的,對文學作品都會產生各自不同的感悟。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學因素,使學生在學習時產生共鳴,感受語文文字的魅力,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形成自己的一幅幅美妙的畫面,進而沉浸在語文的海洋中,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一課時,通過文中優美的文字描述,使學生學習了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學生通過學習,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文本通過描寫荷塘上的月色,月光下的荷塘,抒發了作者的情懷,那么到底是抒的什么情呢?教師可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感悟,結合自己的想象,大膽的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表現了愁悶的心境,有的同學認為表現了閑適的心情,有的同學認為表現了對現實的不滿的憤激之情,而有的同學則認為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正所謂“一千個人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畫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的課文內容,并培養了學生的審美素養。
三、創設教學情境,激發美的情感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的參與到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美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課時,教師可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提問:做過夢的同學舉手?做過奇特的夢的同學請舉手?夢中的景物、人物、動物或其他東西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影子嗎?我們班的同學真的很會做夢,夢也很奇特。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也是一個愛做夢,并對夢有著奇特體驗的人,他在許多詩里直言不諱地說過,供奉翰林是一場夢。如“一官即夢寐”;“魯客向西笑,君門若夢中”;“長安如夢里”;“銀臺金闕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等?,F在我們就進入時間隧道,讓時光倒流,重溫詩仙李白的一個流傳千古的奇夢《夢游天姥吟留別》。
通過這樣教學情境的創設,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熱情,激發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從而使學生更好的參與到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
四、讀寫結合,引導美的創造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延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讀寫結合,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和自然、從而使學生能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更培養了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雷雨》一課時,教師在導入環節引發學生想象:播放雨前和雨時的兩段音像資料(風聲、雷聲、雨聲),啟發學生閉目想像。聽著這兩段錄音,你們都想像到了什么?多媒體出示文中的兩幅插圖,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想像把兩段錄音和插圖進行正確搭配。使學生通過學習初步體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培養學生觀察天氣的興趣。通過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養成留心觀察的好習慣,并要求學生進行實際生活的觀察,觀察一個自然現象,書寫觀察日記。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所學知識,更培養了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審美鑒賞與創造是學生核心素養中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教師要不斷的進行探索和創新,充分發揮審美教育的作用,進而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使學生成為滿足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綜合人才。
參考文獻:
[1]于道菊.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17(23):234
[2]陳雁.聚焦隱形課程的研究——如何讓高中語文的審美教育更有效[J].文教資料,2012(2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