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要:小學教育處于教育的基礎地位,是學生受益一生的行為習慣。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你一輩子。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小抓起,從點滴做起,必須靠潛移默化、日積月累。
關鍵詞: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策略
葉圣陶先生曾說:“習慣是從實踐中培養出來的,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幾點做幾點。積累起來,各方面都養成習慣,而且都是好習慣,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間,加強橫向聯系,把單純的課堂教學擴大為多渠道參與的教育網絡,創設全方位育人的環境,才能達到整體優化的效果。
一、提高思想認識,教師言傳身教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哪些行為習慣不能養成,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1、師生認真學習有關條例,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準繩,重點抓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制訂開展養成教育的具體措施,教育學生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使用文明語言,禮貌待人,養成良好的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
2、教師言傳身教。早晨,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代表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師生互相問好;每周一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教師正規的禮儀動作會給學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給學生播撒了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良種。
教師要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不應該只教書,不育人,不能當“教書匠”。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認真探索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規律,把說在嘴上,寫在紙上的“教書育人”切實記在心里,落實到行動上,自覺站在育人的高度進行教學。
二、根據學齡特點實施分層教育
1、低年級學生,通過各種競賽、獲得小金星,初步規范行為。
低年級學生,最缺乏自覺性。作業時常不做或忘記帶回家;廢紙到處亂扔,自己的課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沒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鬧,上課教師教育了,下課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們也有自身的特點,就是有好勝心理,也愛挑別人的毛病。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這些讓他們形成自律。
我們可用“比比誰最棒”的方法。課堂上,教師把要求告訴他們:小朋友們,你們都很棒!但教師不知道,哪個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們來比比看,究竟是誰最棒。教師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們想要嗎?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只有達到教師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然后,教師可以布置任務和要求。但剛開始,要求不能過高,從淺入深,逐步提高。同時要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幫助別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
班會課上,總結學生一周來的表現情況,指出缺點,對表現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同時分發小金星。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贊語,也不要吝嗇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處,都可以得到,這樣更能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小金星可以讓學生自己貼到榮譽角上去,這樣更能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小學生的行為都有明顯好轉,很多事情無需教師督促,學生之間便會相互指出,加以改正。
2、中年級學生,利用天天行為規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級小學生漸漸有了自我意識,開始會主動思考,判斷是非對錯,但出發點大多考慮的是教師的批評、同學的指責,比較片面,不夠成熟,自律能力還不夠強。
此時應根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需要,利用班會課通過學生提議,教師完善,共同制訂《天天行為規范》, 每個學生都有一張,要求每個同學每天看一遍,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為規范”要求努力做到。經過幾個月的實踐后,每位學生都能自覺地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3、高年級學生,利用榮譽,增強自身使命感。
高年級小學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轉為自律。此時,教師會發現他們越來越難管,也越來越難溝通。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于學校的條條框框,習慣于教師的嘮叨不休。對于行為習慣,他們很少違反,但也不會主動,看到不好的現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掛起。
此時,多種方法相結合可以規范學生行為。學校的競賽,鼓勵學生積極爭先,拿出榜樣作用;班級開展“班級榮譽,我的責任”活動,加強學生的班級榮譽感,同時把所有責任,讓每個學生承擔。有了責任,才有動力,才會嚴格要求自己,才能養成自我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教學中,學生行為習慣的好壞,對于教育任務的完成,對于學生的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
三、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矯正學生不良行為
1、家校配合,構筑良好育人環境。日本教育家福澤渝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教師”。家庭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品德的形成、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父母要求孩子遵規守矩,家長首先要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并注意盡量避免消極言行對孩子的不良影響。要通過家訪、舉辦家長學校、召開家長會和實行家長開放日等多種形式與家長取得聯系,指導家庭教育,改進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極做法,共同構建良好的育人環境。
2、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懂得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公民。要善于與周邊的社區單位取得聯系,組織學生進行實踐體驗活動,充分利用社會豐富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優良品德。
四、注重反復,強化訓練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須依靠多次反復的實踐,尤其是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直到鞏固為止。實驗證明,一項行為習慣至少要經過21天不間斷的訓練才能形成。可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長期堅持,反復訓練。
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來引導學生行為的自覺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實可行的行為要求,及時將本周學生行為與規范要求相對照。每月根據學生實際更換新的目標,鼓勵學生對照目標找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同時,教師要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平時,可以通過“電話”“家校聯系卡”的方式及時與家長進行交流,對孩子在家的行為提出要求,使家長有的放矢地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當某種良好的行為或動作通過強化訓練,已經滲透到他的每一個細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經中的時候,才能達到“自動化”的程度。這個時候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才能算真正養成了。
參考文獻:
[1]《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2]《小學生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