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要:本文圍繞將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如何本土化問題展開討論,通過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以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及職業教育的評價機制的探討,論述了職業院校在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上的新途徑。
關鍵詞:“雙元制”;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教學模式;評價機制;新途徑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舉世矚目并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德國前總理科爾曾說過:職業教育是德國經濟起飛的秘密武器。中德兩國總理于1993年簽署了職業教育合作的聯合倡議書,中德兩國在工業和技術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強,特別是在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作2025兩大國策的推動下,如何在“一帶一路”的節點城市嘉峪關將德國“雙元制”教育本土化,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探討。
一、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是“雙元制”教育本土化的根本
雙元制是源于德國的一種職業培訓模式,所謂雙元,是指職業培訓要求參加培訓的人員必須經過兩個場所的培訓,一元是指職業學校,其主要職能是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另一元是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其主要職能是讓學生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我國職業教育近幾年也有著長足的發展,對國外職教體系的研究與學習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校企合作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要么是將微縮后的工廠實訓搬到校園中,要么就是讓學生走馬觀花式的帶到工廠中參觀實習,這與“雙元制”教育的核心有著本質的區別,這樣會形成資源浪費,或者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是一些冶金類重工業企業現場安全無法保障,二是: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的限制,企業沒有參與培養的意識;三是校企培訓教師的缺乏,盡管探索雙師型教師,但往往形成的是單相思形式的教育。
創新校企合作新途徑,需要政府牽頭、法規保障,全社會參與,形成氛圍,企業擔負一部分培訓任務,建造一些既滿足生產需要又兼顧培訓的實訓場地,學校把精力用在傳授相關專業知識的教育上,校企在職業能力的培養上責任個半的承擔,達到校企真正意義上的合作育人的目標,減少資源浪費,搭建校企合作的鵲橋。
二、以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改革是必走之路
德國雙元制模式的課程設計以職業需求為核心。德國雙元制模式的理論課程設計是以職業活動為中心選擇課程內容的,理論課覆蓋了專業所需的所有理論, 知識面廣, 深淺適度, 綜合性強,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所有的課程都按照學期進行細分,無論哪一學期的課程,始終都是圍繞專業實踐從泛到精、由淺入深展開的。課程的選擇都是經由教學經驗豐富的業內專家綜合編排的,更注重直接性的職業經驗。
創新校企合作的新途徑,真正意義上實現校企合作,校企雙方圍繞職業教育的目標,以行動導向式的教學模式改革,圍繞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培養進行四對接,即教學內容與工作實踐相對接,校內培養與企業培養相對接,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對接,學員角色與員工角色想對接。
德國雙元制模式的本質在于,向年輕人提供職業培訓,使其掌握職業能力,而不是簡單地提供崗位培訓。德國雙元制模式不僅注重基本從業能力、社會能力而且特別強調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更加注重的是綜合職業能力。德國職業教育培訓的重心在企業,將“雙元制”教育的實質落實到位,不用生搬硬套培訓模式,可以因地制宜的在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培養進行四對接的過程中,校企各自擔負起相應的職責,把培養的目標放在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上,改革教學模式,但不管怎么改革,企業的參與職業教育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那種把企業搬到學校中,盡管有雙師型教師的全力培養,能夠改進傳統職業教育的效果,但在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上,還需要探索企業廣泛參與的新途徑。
三、建立規范的職業評價機制是保障。
德國的職業教育考試是在政府制定的法律框架下進行的,由行業協會主管并成立相應的考試委員會負責考試的相關工作。考試委員會至少要有3名成員,由企業代表、雇主代表、職業學校教師三方專家組成??荚囄瘑T會根據具體的職業《培訓條例》和《考試條例》設計具體的考試任務、計劃考試流程、組織實施考試評定,并對參加考試者是否通過結業考試做出決定。核心一點是圍繞職業能力為導向,注重實踐測試,考教分離,考核客觀。
在我國,職業院校把許多精力放在招生宣傳,精品課程、特色專業和教學團隊等能夠增加學校知名度的申報上,熱衷于技能大賽,圍繞大賽內容對于個別學生花大精力訓練,通過比賽成績促進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而對于教學質量的全面監控則重視不夠。另外專業和工種的評價標準不夠完善,考核和測評表現在多方組織,單方評價的局面。
建立規范的職業評價機制是職業教育質量的保證,必須在政府的限定下,由行業專家牽頭組織,制定相對統一和完善的各職業工種的評價標準,引導職業教育面向所有學員,實行考教分離的方式;這樣,才能真正是“雙元制”本土化得到保障。同時,也保障了職業教育向高效化規范化發展。
總之,要使中國職業教育能夠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既要借鑒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核心要領,又要結合本國國情因地制宜;我國在汽車維修、電氣設備檢修、機械設備安裝與維修等專業的工種培訓實踐開發中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但在冶金、資源開發等領域內受客觀因素的影響,還需要把“雙元制”的經驗因地制宜的本土化,加快職業教育的發展。
基金項目:
論文來源于省級“以中德學院建設為契機加快職業教育改革與創新的研究”項目 項目編號:2018A-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