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杰
摘要:眾所周知,物理是一門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但是,在傳統的物理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的照本宣科將物理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割裂,學生無法在物理教學活動參與中獲得有價值的知識,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更是無從談起。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下,教師要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樹立起生活教育觀,借助生活內容和生活手段來組織物理教學,使學生在生活的氛圍下產生物理探究興趣,并從中獲得有價值的物理知識,實現學以致用。
關鍵詞: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生活內容;生活手段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所謂的教學內容化是指教師在組織物理教學活動的時候,立足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借助生活手段向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借此使學生在自身生活經驗的調動下,自主地探究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生活化實現過程中,我一般會借助教材生活化解讀和生活內容補充的方式來開展教學。
1.教材生活化解讀
教材作為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載體,其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是不可或缺的。縱觀我們使用的高中物理教材,其主要是由選修和必修這兩部分構成的。無論是哪一部分,其中都蘊含著大量的物理概念、規律以及實驗等內容,這些內容具有基礎性、時代性和社會性。但是需要注意一點,物理是一門極具抽象性的學科,抽象的概念、規律等對于剛剛系統物理知識的高中生來說是難以理解的。所以,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們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剖析,對教材中所蘊含的生活內容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生活經驗的驅使下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我在組織物理教學活動的時候,通過對教材內容加以分析發現,“相互作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曲線運動”等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在組織這些內容教學的時候,我會將生活中所存在的現象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生動直觀的生活現象的引導下自主地感知其中所蘊含的物理內容,借此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
除此之外,既然學生對抽象的物理概念、規律等描述無法有深刻的而理解,那么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立足教學內容,借助生活化的語言將其直觀形象地描述出來,借此在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的基礎上,營造出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
2.教學內容生活補充
在組織高中物理教學活動的時候,倘若教師一味地按照教材內容來組織教學活動,學生的思維會被局限在教材之中。而且,教材中所包含的生活內容是有限的,學生無法從中獲得豐富的有價值的物理知識這與“盡信書則無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就需要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打破教材的界限,從生活中選取與教學有關的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一方面豐富學生的物理知識儲備,一方面激發學生的物理探究興趣。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會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諸如優秀的教學素材、教學視頻等向學生呈現豐富的生活內容。除此之外,由于某些學生生活條件有限,其無法借助網絡資源來獲取豐富的課外知識,此時,我會借助一些雜志或書刊來引導其閱讀,諸如《物理教學》、《中學物理教材參考》等,在閱讀中獲取豐富的課外知識。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
傳統的以照本宣科為主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學生的物理學習需求,且將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逐漸削弱了。在生活教學理念的引導下,教師要借助多樣的生活教學手段來創設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物理生活中產生物理探究興趣。
1.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對于剛剛系統接觸物理的高中生來說,抽象晦澀的物理知識是難以理解的。而且,在大量的知識堆積下,學生會對物理學習產生厭倦情緒。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組織高中物理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借助生活情境創設的方式,將抽象的物理知識以情境的方式直觀地再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情境參與中產生物理探究興趣,在自主探究中獲得有價值的物理知識。
2.創設生活化物理實驗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為了節約有限的課堂時間往往會借助語言描述的方式將物理實驗呈現在學生面前。在這樣的物理實驗講解下,學生無法獲得直觀的實驗認知的。對此,我在組織物理教學活動的時候,會借助直觀的實驗方式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了保證物理實驗的順利開展,我會從生活中選取一些學生常見的器材,用生活化的實驗器材來引導學生參與實驗。以“電容器”這一內容教學為例,我在實驗教學中借助學生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金屬碗作為實驗器材,在兩個疊放的金屬碗中間放上一層塑料紙,借此將兩個金屬碗隔開。在此基礎之上,我邀請兩名學生參與實驗活動。在學生參與實驗的時候,我開始搖動電器,并同時用一小塊金屬薄片來接觸其中的一個金屬碗,然后要求學生用手觸碰金屬碗的內部,看看有什么樣的感受。學生在親身的觸碰下會有被電到的感覺。這就表明金屬碗中儲備了一定量的電荷,如此與電容有關的內容可以自然而然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3.創設生活化訓練
物理教學活動開展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借助所學的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由此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學活動開展中,物理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借助物理訓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基礎知識,還可以使其樹立起物理生活化的意識。我在組織物理訓練活動的時候,一般會借助生活化的訓練來引導學生親身體驗、思考,借此加深其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以“力的合成與分解法則”這一內容教學為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的照本宣科只會使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師要借助極具生活價值的課后練習來引導學生運用所學。諸如探究交通標志中的物理知識、解釋“節日焰火”美等,在生活問題解決中運用所學到的物理知識。總之,在高中物理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樹立起生活教育理念,借助多樣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手段來豐富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生活的作用下對物理學習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并在其已有的生活經驗的驅使下自主探究,從而獲得有價值的物理知識,為其學以致用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國金.高中物理教學中結合生活物理現象的重要性與教學方法[J].新課程(中學),2013(05):104-105.
[2]金玉.應用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來進行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意義[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2(0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