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寧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巴赫音樂創作的風格特性。
【關鍵詞】巴赫;音樂;風格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8-0074-01
站在巴洛克時代音樂頂峰的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巴赫,出生于音樂世家。他的音樂代表了18世紀德國普通市民的思想,在當時動蕩的德國,為人們帶來了內心的平靜。巴赫的一生是清貧的,音樂是他的熱愛,也是他謀生的工具。在主調音樂盛行的當時,巴赫的作品從未引起過人們的重視。
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期,整個歐洲剛剛經歷了動蕩不安的一個世紀,又相繼經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歐洲的各個國家、各個領域都開始覺醒并逐步走向穩定,而德國還處于一個政治腐敗、文化落后,戰爭與沖突不斷的狀態。音樂在那一時期多是宮廷的娛樂方式,或是為教堂所用。當時的德國宮廷充斥著意大利歌劇,崇拜希臘古羅馬藝術,以及對法國的模仿。而這些國家也是當時在歐洲勢力較突出的所謂強國。
我們可以看出巴赫在他較為早期的作品中深受其他國家的影響,他一生未踏出過國門,卻寫出了《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和《帕蒂塔》這樣風格迥異的作品。雖然這些曲子的標題都不是巴赫本人所取,但風格確實具有濃厚的外國特色。《英國組曲》(手稿記作《帶有前奏的組曲》)具有明顯的英國風格,每首曲子之前都有一個前奏曲,技術要求較高。《法國組曲》形式短小,是巴赫為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瑪格達勒娜所作。《帕蒂塔》又叫《德國組曲》,它受意大利組曲影響,“帕蒂塔”在意大利語中就是組曲的意思。這三套組曲大都包含四種舞曲形式,即阿萊曼德、庫郎特、薩拉班德、吉格。但《帕蒂塔》受意大利風格影響較大,形式更加自由,風格更加明快。
在這兩個時期,除了音樂創作外,巴赫還對古鋼琴進行了更多開發。《平均律鋼琴曲集》的第一卷就這樣誕生在克滕,十二平均律賦予了一直用純律調琴的古鋼琴新的生命,從此鋼琴便可彈奏出所有大小調以及進行遠關系轉調,這為巴赫乃至后世所有鋼琴家的創作提供了新的起點,也創造出了無限的可能性。這部作品被稱為“鋼琴音樂的舊約圣經”。
經過了與音樂水乳交融的前半生,巴赫輾轉來到了萊比錫。在圣托馬斯大教堂開始了人生的又一個篇章。
巴赫來到萊比錫之后創作的作品還是具有宗教色彩,他在圣托馬斯教堂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創作禮拜、節慶日所用的康塔塔,這占據了他后半生作品很大的一部分。在萊比錫,巴赫寫出了《哥德堡變奏曲》和其人生的絕響《賦格的藝術》。這一階段的創作,相比較初期,技法和感情的傳達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作品也變得更加龐大宏偉起來。
享譽世界的《哥德堡變奏曲》,原名叫《有各種變奏的詠嘆調》,是由他為妻子而作的小曲《aria》為主題創作而來。他是巴赫一生中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音樂史上一部難以逾越的偉大巨著。這一部基于一首小曲而來的作品共包含30部變奏曲,有卡農、創意曲、小賦格等多種形式。他用高超的技巧,嚴謹的結構,驚人的構思,賦予一條旋律極盡華美的包裝,展現了他驚人的天賦。
巴赫辭世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賦格的藝術》,被人稱作“已經寫到宇宙去了”。這部作品是巴赫將對位發展到盡善盡美的一部佳作。將音樂與數學之美打造得渾然天成,又不會呆板僵化,將巴赫的音樂美學推向巔峰。后人也曾嘗試用計算機創作如此結構的作品,但無論怎樣嘗試,都絲毫不及巴赫筆下的作品工整、嚴謹,同時又如此富有靈氣。盡管這種寫作方法極盡對位之技,但這只是他表達內心世界的一種工具、一種途徑罷了,并非是為了炫耀自己高超的寫作技藝,最終目的還是要將音樂作為載體,在俗世中尋求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賦格的藝術》有幾個不同的版本,讓人覺得最能接近巴赫的還是鍵盤演奏的版本。這部作品在巴赫辭世前未能完成,即便如此,《賦格的藝術》足以震懾人的心靈。
巴赫的作品就是純粹引導人們將注意力放在音樂上,聽他的作品,你的眼前不會出現或詩意或凄美荒涼的畫面,巴赫的音樂寫給上帝,寫給自己的靈魂,聽者往往會覺得,欣賞巴赫的音樂,會使內心沉淀、安寧。
巴赫的一生從未風光過,從未被人當作偉大的音樂家賞識過。他去世后被草草葬在圣約翰教堂的公墓里,很快被人淡忘。直至門德爾松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馬太受難曲》的總譜,1829年,力排眾議演出了它的精簡版,世人才由此注意到巴赫。
當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作品時,不禁驚嘆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歌德如此評價巴赫的音樂:“巴赫的音樂就像永恒的和諧正與自己對話,就像上帝創世前心靈的流動,我似乎無耳無眼,也無其他感官,而且我也根本不需要它們,內心卻自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
參考文獻:
[1]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7.
[2]朱敬修.西方音樂史與名作鑒賞[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
[3]陳曦,吳楊.論巴赫作品的風格特性[J].大舞臺,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