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亮
摘要:推進素質教育是當今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必然趨勢,尤其在近些年,核心素養的提出又給教育界帶來的新的思考。在這一前提下,體育課程的改革也是迫在眉睫,如何利用有限的課堂資源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體育工作者們要考慮的問題。本文對體育課當中“自主組合”教學形式進行了研究,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重視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相對共性的自主與合作。
關鍵詞:改革 素質教育 “自主組合”教學形式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核心素養的提出為學校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就推進了體育課程的不斷變革。從事體育教育工作的體育教師在考慮課程改革時,也必然將如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擺在首要位置。
在體育教學中,分組教學運用廣泛,但是分組形式比較傳統,主要分為已定分組和臨時分組。這些分組都是由教師去完成的,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情感、個性等因素。雖然能夠取得一些例如提高練習密度,培養合作友愛的效果,但卻忽略了教育主體的情感、個性和自主能力。而且學生長期處在這種“法定”的分組練習氛圍之中,很容易產生一些異常的心理現象,比如性格差異帶來的思想溝通,學習經驗、方法的交流不暢,尤其是男、女分組教學練習,使學生缺少了課上的正常交往,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學習效果,也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營造開心的學習環境和自主意識的形成。我想我們的體育教師可能已經習慣了在分組教學練習中去解決學生之間的分歧、矛盾甚至糾紛,也看慣了只要男女生多說幾句話便被別的學生議論,甚至“起哄”的現象。這些不正常的現象,或者說這種由教師指定分組的框架能不能被打破呢?能不能有一種更好的分組教學形式呢?
二、“自主組合”教學模式的意義
這種教學形式與近年來新發展起來的成功教學模式相近。能較好體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它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既尊重學生的個性,又培養相對共性,注重學生的自主與合作。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興趣對未來的活動起準備作用,對正在進行的活動起推動作用,對創造性起促進作用,對注意起激發保持作用,對智力起開發作用。它可以通過同伴之間的關心、幫助、鼓勵與競爭,使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三、“自主組全”教學形式的實施過程
1.明確提出方法、要求與要達到的目標,使學生明確自己的任務
在運用“自主組合”教學模式之前,我向學生詳細地說明了分組的方法,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性格與自己的伙伴組成小組,自選組長,根據教師安排的內容進行練習,在練習中,互助、互學、相互交流。提出要求,要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完成分組,學會主動地接納別人,不做與活動無關的事情,小組共同進步。共同的目標是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提高活動內容完成的效率。
2.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是教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技巧的領路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我巡視并指導各小組的活動,成為學生的“顧問”,疑問的解答者,解決問題方法的啟發者,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再思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育改革是弘揚學生主體性的教育,是一種個性化的教育。因此在教學中我盡可能地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創造鍛煉條件,讓學生主動、活潑、愉快的進行活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3、及時總結活動情況。
每次活動完以后,我都及時總結活動情況,先由各組長進行小結,再由各組評價,最后老師進行總結,以表揚鼓勵為主,針對個別小組的問題,課下找學生以談心的方式進行教育。
四、要注意的問題:
1、運用的條件及時機。
(1)這種教學形式只適用于中、高年級的學生。
(2)要與其它的分組教學形式搭配運用。在體育教學中,不僅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個性,更要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尊重他人,學會與別人合作,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各種分組方式,不能拘泥于一種“教條主義”。
(3)要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合理安排。在開始階段可以利用體育課的準備部分進行操作,使學生逐步適應。危險性高的教學內容,宜在自動化期運用,而危險性較低的教學內容,可在動作技能形成的各個時期進行適當的運用,尤其是動作的分化期適宜安排1—2次。
(4)根據各校的場地、器材的實際情況,合理運用這種教學形式。尤其要注意器材的數量以及學生掌握正確使用器材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2、容易出現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1)出現“落單”的情況。
這種現象的發生是由于學生性格的關系決定的,教師應對這樣的學生進行思想工作,鼓勵他積極與別人一起活動,同時,提出希望,其他小組能主動接納別人,多結交一個好朋友,增進學生的友誼。
(2)出現松懈狀況。
這主要是由于學生目標不夠明確或較低造成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為學生制定一個總的目標,然后再由學生根據自己小組的水平制定一個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內容也要安排充實,難度適當。還要強調小組評價與老師總結的重要性,教師應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善于總結。
五、幾點體會。
通過實踐我覺得運用“自主組合”教學形式有下面三個特性:
1、自主選擇性。因為它打破了“固定分組”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自己的選擇權,滿足了學生個人的心理需求。這樣,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而且有利于相對共性的形成。這無疑對學生有著積極的作用,避免了由于個性不合而造成的分歧與矛盾的可能。
2、互補性。由于學生的性格,興趣相近情感親密,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敢于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并暴露自己的不足,對錯誤動作也會主動請教同伴,形成了一種請教的人虛心主動,幫助的人熱情耐心的愉快學習氛圍,達到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的學習目的。
3、寬容性?!白灾鹘M合”的小組內部也難免會發生一些小的分歧,可是由于他們有著深厚的感情和共同的興趣、愛好,相近的性格,所以他們能夠理解和寬容對方,而且小組中的其他成員也會主動善意地進行調和,起到寬容解決問題的效果。
這種“自主組合”的分組教學模式在我的課堂中實行了一段時間后,通過我的觀察,我發現班級里的學生在分組時的矛盾減少了,在以往的分組模式下經常會出現的“落單”情況也有了一定的改善,這些學生可以逐漸融入的集體中去,體會與人分享和合作的樂趣。這不僅提高了課堂活動的實效性,我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班級的凝聚力,建設了良好的班級文化。
參考文獻:
[1]羅希堯、王伯英;《學校體育理論》;科學出版社;1998年1月
[2]孫立平;《中國學校體育》;文章“自主組合群體”練習效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6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