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摘要:在我國新時期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變化的新形勢下,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對促進銅仁市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文章通過對銅仁市自然、經濟及社會條件情況的了解,系統闡述銅仁市農村產業結構的現狀,通過對數據的歸納推理等定性分析,提出目前銅仁市農村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并對銅仁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以期能為銅仁市農村產業結構優化提供相關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農村產業結構;結構優化;銅仁市
銅仁市是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示范區,受其顯著的喀斯特地貌影響,其大部分地區存在農業技術水平落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政策制定不配套、產品質量滯后等劣勢,為了改變這種形勢,我們必須通過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更多地尋求銅仁市農村產業比較優勢,加大技術投入和政策支持,在增加銅仁市農民就業機會和農民收入的同時,促進銅仁市農村經濟增長、實現城鄉融合經濟進一步發展。
一、相關概念界定
“結構”是指事物的各個部分的組合及其相互關系,產業結構可以看做是各種產業長期占有資源和產品的比重。農業產業結構是指農業各產業部門和各部門內部的組成及其相互之間的比例關系。主要分為3個層次:第一是農村三次產業結構層;第二是農村各產業內部結構層,包括非農產業結構;第三是農村農林牧漁產業結構。
二、銅仁市農村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研究農村產業結構的現狀,可以分別從農村三次產業結構的總體特征、非農產業結構的特征以及第一產業內部農林牧漁的結構特征等進行分析,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按時間順序,觀察各產業產值的逐年變化以確定該產業結構是否協調。通過對相關數據的收集,本文對銅仁市農村產業結構的現狀作如下分析。
(一)銅仁市農村三次產業總體情況
農村三次產業產值結構調整緩慢。近年來,銅仁市農村第一產業產值持續增加,比重大體呈下降趨勢,但下降趨勢較緩。第二、三產業增加值逐年增加,但漲幅較小。第三產業占總農村GDP的比例大體呈上升趨勢??梢姡~仁市農村三次產業產值結構的調整進程緩慢,結果并不明顯。
農村三次產業就業結構日趨完善。銅仁市農村經濟有了一定發展,就銅仁市農村從業人員分布情況來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所占比例從2010年的68.97%下降到2014年的61.43%,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5.83%上升到2014年7.34%,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由2010年的25.2%上升到2014年的31.23%1,上升了6個百分點,漲幅較大。
農村第三產業結構比較效益偏低。為了更好的分析銅仁市農村產業結構的比較效益,我們可以用比較勞動生產率進行分析。比較勞動生產率是指各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與相應的勞動力比重的差異程度,可以反映出農村產業結構的成熟程度以及農村資源配置的狀況和效率。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E表示比較勞動生產率
Yi表示第i產業的產值;Y表示該地區總產值
Li表示第i產業的就業人數;L表示該地區總就業人數
根據上式,代入銅仁市統計年鑒2010至2014年農村從業人員的相應數據,可得如表1所示結果。從表1中可以看出,2010~2014年,銅仁市農村第一二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水平波動較為平緩,比較勞動生產率大小為: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低于雖然緩慢增長,但仍有勞動力資源浪費的情況。雖然第二產業的產值增長大于其他產業,但這種增長是出現下降趨勢的,對農業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而第三產業由于第三產業產值份額小,還未形成規模的原因,其比較勞動生產率較低。因此,隨著銅仁市農村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失衡盡管有所減緩,但整體來說還是不太合理,有調整的空間。
(二)農村非農產業分析
農村非農產業主要是指除了農業以外的產業,主要包括農村第二產業和農村第三產業。銅仁市農村非農產業中,以工業為主,其次是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商業和其他業發展較緩。在非農產業從業人員結構上,銅仁市農村的建筑業和商業從業人員所占比重持續穩定增長,工業的從業人數則近五年有所波動,這和銅仁市農村經濟的發展及農民生活水平提高有極大關系。
(三)農林漁牧結構特征分析
根據歷年銅仁市農林牲漁的各業產值、比重看,2005~2014年農林牧漁總產值逐年增加。銅仁市農林牧漁總產值由2005年的85.58億元增加至2014年的249.48億元,按當年價格計算,比2005年的增加了191.5%,年均增長19.15%2。說明銅仁市農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農業從種植小麥、玉米、水稻等低效益的傳統作物向以種植茶葉、水果、烤煙等高效益的種植業轉變,生產效益不斷提高,但比重較小。農林牧漁結構方面,近年來銅仁市把生態茶產業作為全市農業主導產業之首來重點發展,因此茶產業種植面積也大大增加,產值占比由2005年的4%到2014年的14%。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有所下降,可見銅仁市農林牧漁結構已處于調整階段,只是進展緩慢。農產品方面,據統計,銅仁市水果的產量有大幅度增長趨勢,但烤煙產量增長緩慢,占比在2%左右浮動;糧食產量占比逐年下降,從2005年的89.9%下降到2014年的74.7%,糧食產量在2009年到2011年呈大幅度下降趨勢,原因近十年來銅仁市多次遭受自然災害,分別是2008年的凝凍、2009年和2011年的旱災及2014年的特大洪澇災害,造成銅仁市農作物產量急劇減少。
三、銅仁市農村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三次產業結構發展不協調
產業結構構成中,銅仁市產業結構比例和農村三次產業構成比例差異較大。出現第三產業產值比例>第二產業產值比例>第一產業產值比例,這說明從整個銅仁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產業結構出現了工業化后的表現。但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比例大小卻表現出第一產業產值比例(57.93%)>第二產業產值比例(22.56%)>第三產業產值比例(19.5%),出現出“一頭尖”的情況,這與全市的發展截然相反,造成城鄉產業結構巨大的原因是城鄉發展差距巨大。
銅仁市農村勞動力分布情況則是第一產業(61.43%)>第三產業(31.23%)>第二產業(7.34%),呈現出“兩頭大”的情況,2014年全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約為46.45萬人,多數農民選擇外出務工以增加收入,是第三產業勞動力數量較多的原因之一。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選擇外出務工極大的造成了勞動力升級困難。
(二)農村一、三產業結構比較效益偏低
銅仁市農村產業結構比較效益總體偏低,有明顯的結構偏差,農村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合理化。銅仁市農村第一產業的比較效益在0.9左右,第二產業比較效益在0.6左右波動,第二產業的比較效益雖大,卻是呈逐漸下降的趨勢。這說明,銅仁市農村第三產業的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存在的失衡,不僅沒有緩解,反而有加劇的趨勢。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銅仁市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以及革新等速度緩慢,使農業資源沒能得到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降低了農村整體產業結構效益。
(三)農產品優勢不突出,產品競爭力不強
目前,銅仁市農業經營主體雖然呈多樣化發展,涌出了諸如農業合作社或企業等經營單位,但主體還是農戶。這就導致了銅仁市農村經營規模分散狹小,很難形成規?;?、專業化的生產結構。產品缺乏辨識度,差異化低。相對的,銅仁市具有優勢的茶葉和花生等作物卻未能進行專業化生產,產量較小,產值比重較低。且在農產品的包裝推廣上做得不盡人意,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缺乏競爭力。
四、銅仁市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政策支持與調控
1. 進一步制定相關農業補貼政策,激發農民積極性
近些年銅仁市外出務工人員人數居高不下,農民在農業種植上的生產積極性不高,可以制定相關的農業補貼政策,以此激發農民積極性。例如,萬山區的油菜種植加工工藝和設備落后,市場競爭力較弱,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巨大。據調查,若勞動力不計成本,每畝收益僅在500~700元左右,遠不如農民外出務工的一個月收入,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
2. 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體制,加強管理
銅仁市許多農產品交易市場混亂,存在很多“農貿市場”,缺乏統一的管理體系,這極大的限制了農產品市場的發展。應加強對中小型農產品交易場所的管理,取締不合規定的農貿市場,統一規劃新的農產品交易場所;同時還應逐步建立和健全農村信息網絡體系,以形成遍布全市、產銷聯動的銷售網絡。
3. 建立自然災害防范、應對機制
近些年來銅仁市兩次受到特大洪澇侵襲,損失慘重,政府應做好防范預警機制,及時將有關信息傳達給農民和農民合作社,并在災后帶領其進行重建工作;其次,可以向貴州省政府申請一定受災補貼,減少農民經濟損失;最后,可以向農民普及農業保險相關知識,培養農民的防范意識。
(二)培養和引進龍頭企業
要想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必須注重培養和引入龍頭企業,利用擴散效應,帶動該區域經濟和周圍產業的發展。銅仁市除了通過集中資金重點扶持龍頭企業外,還可以引進其他地區與本地產業關聯度高、拉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比如近年來銅仁市重點發展的畜牧業,就引進了貴州省努比亞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在依靠其先進養殖、加工技術的同時還能共享銷售渠道。龍頭產業較強的營銷能力和經濟實力可以帶動更多小型農戶發展生產,提高該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對銅仁市農村經濟發展有極大的拉動作用。
(三)加強科技引導,發展高效農業
銅仁市農村經濟效益較低的原因之一是農產品加工程度低,缺乏高效農業。因此,應該加強科技引導,提高農產品加工率。可以從以下四點進行:第一,重新確立農業科技開發重點,如農作物良種培育,農產品加工技術,病蟲害的預治技術等等;第二,緊抓關鍵技術,實行科技攻關;第三,可以針對性地進行不同區域的科技開發;第四,加強科技開發和推廣,盡快將現有先進、適用的技術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如具有銅仁市特色的珍珠花生,雖一直為人稱道,但播種面積小,過去一直采用實生繁殖,沒有形成優良株系。應該運用科學的良種培育技術和灌溉新技術,為銅仁市珍珠花生的發展打開新局面。
(四)合理調整就業結構,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
根據銅仁市自身情況,其就業結構調整表現為兩方面:第一,鼓勵勞動力的回流。扶持、鼓勵農民“返鄉創業”不僅能積累銅仁市農村人力資本,還能有效解決銅仁市農村建設人才和本地企業勞動力資源匱乏問題,調整農村就業結構。第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在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上,銅仁市政府可以建立鄉鎮農民培訓點,免費為農民傳授養殖、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的使用。同時,進行相關就業觀念的宣傳教育,引導和教育農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確立學習才能就業的新意識,提高農民對參加和接受教育培訓的自覺性。
參考文獻:
[1]陳嬈,田淑敏.農業經濟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董金友.新時期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06).
[3]王華書,徐翔.南京市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02(01).
[4]魯明泓.發展經濟學的新趨勢:農村非農化理論研究[J].經濟學動態,1994(06).
[5]姚陽.衡陽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06.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