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筱 陳偉民
摘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已經響徹大江南北,人才已經成為創新的核心要素,創新驅動說到底其實是人才驅動。因此,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快培養富有創新精神人才隊伍是現如今“互聯網+”環境下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文章基于現階段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并結合“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提出相關建議措施,為高校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具有較強創新意識的綜合性人才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互聯網風口
一、引言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下,創新已不僅僅是企業的事情,現如今創新之風已經吹到高校,所以我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顯然已經成為了當下的大勢所趨。盡管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沒多久,仍處于成長階段,但是發展速度非常之快。據教育部統計,從2015年以來,全國已有超過80%的高校開設了創新創業的必修課或選修課,并且為創新創業專門設立的資金高達幾十億元。與此同時,高校創業基地設立數量以及參與創業創新活動的大學生人次也正在穩步增加。在創新創業探索過程中眾多高校脫穎而出,江南大學出臺了《關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方案》、中國地質大學構建了一套成熟的創新創業課程培訓體系以及西南財經大學也順勢積極打造了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可以見得,我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正在逐步完善。然而,如何根據大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地將傳統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靈活地將大學生創新理論學習與實踐技能相結合以及綜合利用國內外資源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仍是現階段高校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互聯網引領著我們走進大數據時代,也正因為云計算、大數據地涌現促使“互聯網+”催生出很多的商業新模式,滴滴出行、淘寶網以及美團外賣等網絡平臺不僅是對商業模式的顛覆也是對人們生活方式的一次刷新。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方面,一方面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通過深度挖掘創新教育信息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趨勢分析以及獲取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將各行各業與互聯網創新成果緊密融合,努力推動技術進步,高校應積極引導大學生乘著互聯網的風潮發展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因此,“互聯網+”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對于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互聯網風口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必要性及意義
(一)時代發展的需要
“互聯網+”不斷覆蓋著傳統行業的發展,溝通效率正在飛速提升,互聯網已經如同水、電這類生活必需品一樣,成為一種商業和經濟的基礎元素。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巧妙碰撞將產生出一種新思維——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是基于互聯網的獨特性對從用戶到企業價值甚至整個商業生態鏈條的煥然一新的思考模式,由此擴展到企業生產方式以及我們的生活方式。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人工智能的發展就是最大的印證,所以掌握一門新的技術將會成為企業甚至個人的核心競爭力。這也就需要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上加強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這樣方能洞悉瞬息萬變的商機和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因此,在經濟新常態的環境下,高校培養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將是大勢所趨。
(二)人才是自主創新中最活躍的因素
當今企業積極響應“中國制造2025”中強調的人才為本方針,企業之間的競爭重心也從以往傳統的物質資源競爭轉變為現如今的人力資源競爭。從2017年開始,電子信息及互聯網等IT行業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旺盛,物聯網、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也逐步上升。此外,隨著國家大戰略的布局,特別是與“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港珠澳等相關的項目行業,對人才吸引力巨大。行業的更新換代也就要求潛在就業者即高校大學生的與時俱進,大批創新行業的產生需要與之匹配的創新人才研發新產品、提供新服務、創造新業態,所以人才是更好得實現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的核心、是支撐發展的第一源泉。
(三)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加速器
我國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來自于創新人才隊伍的發展壯大,人才的創新活動已經深深影響了未來新經濟增長趨勢。眾所周知,創新水平是衡量國家是否為人才強國的關鍵指標。根據著名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的分析報告顯示,預計到2018年年底,對于大數據等數據工作者的需求將劇增。報告顯示大數據科學家的缺口在14萬和19萬之間,甚至大數據分析師以及大數據經理的缺口高達150萬。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可以見得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甚至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都至關重要。此外,“互聯網+”環境下高校的創新創業人才應具備“多維”屬性,也即廣闊而多維的知識面以及靈活的應用實踐能力。這也就要求高校必須順應我國經濟發展要求,推進教育培養制度改革創新,搭建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橋梁,為我國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輸送更多的“多維”人才,提升我國競爭力。
三、互聯網風口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問題分析
(一)創新創業政策機制不夠完善
雖然擁有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大好時機以及我國高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鼓勵,但是由于創新創業政策制度上仍存在很多局限性,最終致使 “互聯網+”與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無法達到完美結合,仍缺少一把火候。主要問題有:1.對于高校大學生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大并且存在很多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創新創業資源沒有有效利用,甚至存在很多大學生對創業政策一無所知的情況;2.沒有實現對大學生創業的“精準指導”,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政策指導,很多政策缺乏專門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精準度;3.創新創業部分政策存在很多重疊性,有的甚至自相矛盾,沒有形成完整成熟的系統。
(二)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視不夠
現如今絕大部分高校仍將創新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混為一談,或者僅單純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專業教育基礎上簡單的創新理論的堆加,也即未能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貫穿教育始終,而是將其單獨出來。其次,高校教育理念落后。很多高校仍只盯著就業而不重視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創新思維或者創新意識的培養。最后,教育手段落后。當前,我們雖然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但很多高校仍以教為中心,運用“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來教育學生,教學手段的落后無疑導致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失敗。甚至至今許多高校仍未真正意識到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VR等新興信息技術為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的無限可能。
(三)創新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高校的創新創業知識很多僅停留在課堂,缺少對創新創業實踐的訓練,這樣不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機制最終導致了高校大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眼高手低、動手能力差、創新思維弱以及創造性匱乏。我國現如今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在實踐環節上總體來說較為薄弱,無法滿足大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時間和空間需求。如何合理有效地搭建創新創業實訓平臺以及整合多方創新創業實訓資源仍將是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關鍵任務。
四、互聯網風口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途徑
(一)利用成熟機制保證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
在當前“雙創”以及“高精尖缺”的時代背景下,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為高校人才創造濃厚的創業氛圍以及為高校人才完善創業支持的政策體系,并且,針對高校人才這一特殊群體開展系統地、精確地創新創業研究工作,從而更加具有針對性地制訂出更多高校創新創業政策,將社會、政府到高校創業人才個人這條創業鏈條打造得更加牢固。
(二)利用互聯網打造創新創業發現機制
由于我國仍處于創新創業發展的初期,創新創業資源分享上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借助互聯網中的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技術為高校創新創業人才構建大數據庫,通過大數據庫的系統檢測指標,例如高校人才流動、媒體曝光度、創新創業關鍵詞網絡下載量等相關大數據進行系統性地分析。從而使高校創業人才與創業項目高度匹配,通過這種“項目找人”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高校活躍的甚至潛在的創業人才。
(三)正確區分傳統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
高校工作者應正確認識到傳統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不同之處,創新創業教育自然不是在傳統教育上的簡單累加,而是對于傳統教育的深入挖掘并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因此,高校工作者需要進一步完善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此外,開展多層次、多類別、實戰性培訓以及打造創業孵化基地、創客空間等,推動形成具備較高創新實踐能力的需求導向的學科專業調整新機制,形成科學合理、靈活多樣的教學管理制度新體系。
(四)聚焦“互聯網+”,引領高校人才創新創業新風潮
借助互聯網和科技的發展指引高校人才抓住機遇、積極尋找創業缺口。主要聚焦于“互聯網+”領域以及智能制造行業,雙管齊下。一方面將跨界融合的互聯網產業發展壯大,促進產業升級,另一方面緊跟“工業4.0”戰略,推動工業智能化,提高生產力。
五、結語
我國創新創業發展仍處在較為初期的階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發展的勢頭迅猛。“互聯網+”的觸角已經延伸到企業生產以及居民生活的每個角落,所以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現在以及未來高校教育的必經之路。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工程,優良的政治生態環境、完善的教育系統以及給予關心支持的社會氛圍都是推動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發展的奠基石。因此,高校應扎實做好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和創新創業指導服務工作,培養出真正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以此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也為“人才強國”戰略提供強大的人才后盾。
參考文獻:
[1]王秀麗.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2]劉琴,丁立婷.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繼續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6(03).
[3]趙海榮.對互聯網金融時代高校金融教育的思考[J].品牌,2014(10).
[4]謝慧明.我國創業政策比較研究及國外創業政策的啟示[J].經營與管理,2013(03).
(作者單位:葛筱,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陳偉民,南京郵電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