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大學生創業實踐提供了新機遇。地方本科院校也積極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取得顯著成效。但是也存在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及課程建設不足、資金投入不足、創業教育模式單一及學生創業意識薄弱等問題,結合“互聯網+”這種新經濟形態,地方本科院校應緊緊依托院校特色,完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加大創業教育資金投入,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努力培育學生創新創業意識,不斷為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踐提供新的契機。
【關鍵詞】 “互聯網+” 創業實踐 大學生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互聯網+”行動計劃,一場以“互聯網+”為核心的革命正式拉開序幕。2017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習近平總書記也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2018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又再次7提“互聯網+”,強力助推經濟轉型。“互聯網+”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并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提供了新的機遇。為此,地方本科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加大“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思考“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業實踐工作的有效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一、“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生自主創業特點
“互聯網+”,通俗來講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 ”,但這又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核心是推動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從而創造出“1+1>2”的效果。“互聯網+”的主要特點體現在它的跨行業融合、創新發展及廣泛應用上。同時,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當前大學生對于網絡不再陌生,特別是90后、00后們已經非常熟悉網絡計算機語言,對外界信息的接收更加快捷,在此背景下,他們開展創業實踐表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愿意創業者多。由于互聯網創業門檻低,創業內容豐富,創業風險較小,加上社會成功案例引導及社會環境營造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有力的激發了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有意愿創業者增多,大多試圖通過互聯網創業的方式實現自身的創業夢想。
二是創業形式較靈活。當前大學生捕捉商機能力較強,能夠較快適應市場需求,創業形式選擇較為靈活,現實中較為常見的模式是C2C、O2O和C2B等。
三是創業成功率不高。雖然大學生在自主創業上熱情高漲,但是現實中創業成功的人數依然很少,大學生的創業項目在離開學校后能夠存活下來的幾率就更少。
二、“互聯網+”時代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業實踐現狀分析
隨著網絡普及度不斷提高,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也開始更加關注大學生創業實踐,在全社會“雙創”浪潮的驅動下,各類扶持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先后出臺,極大的激發了學生開展自主創業的熱情,大學生的創業實踐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中國人民大學創業學院于 2016 年 12 月 28 日首次發布的《2016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中的數據表明,過半的大學生在大學時代已經具有創業意識。同時,自1998 年清華大學的首屆大學生創業大賽以來,我國各地方高校開展的創業類比賽不斷涌現,高校創業園區不斷完善,學生自身的創業實踐經驗不斷積累,充分發揮了創業教育在帶動學生創業實踐中的作用。但是地方本科院校作為區域人才培養的搖籃,大學生在創業實踐過程中也凸顯出一些問題。
(一)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及課程建設不足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業實踐形式多樣化、靈活化,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創業機遇。但是由于我國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先天性不足導致有些地方本科院校甚至沒有開設創業教育類課程或者開設的創業教育類課程缺乏系統性,相關的創業課程培養方案、教學大綱都難以統一。在師資隊伍上,很多院校的任課教師大都是各二級學院輔導員或者就業指導老師,缺乏有專業的創業指導教師,學生接收到的創業教育知識也大都源于課本理論,教師也大都缺乏創業實踐經驗,對于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的心理指導關注度不夠。
(二)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搭建還不完善
創業實踐是實現創業教育目的最有效途徑。但是當前地方本科院校在學生創業實踐平臺搭建上還不夠完善。大學生創業實踐孵化基地除了學校的創業園之外,沒有其他可供利用的“練兵場”,很多有創業意愿的學生也只是停留在心動而沒有行動。大學生網絡創業平臺也不夠健全,缺乏對創業信息的關注,更少有企業創業者或者專業人士給予創業者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也大都是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創業比賽獲得一定的創業體驗和積累,無法幫助學生實現經驗的轉化。
(三)大學生創業資金和政策激勵較缺乏
大學生創業實踐需要資金的支持。據《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在可能導致創業失敗的三大風險“缺少資金”、“缺乏企業管理驗”及“市場推廣困難”中,“缺少資金”穩居第一。同時,在政策激勵上還大都停留在表面,規模度不夠。學生創業的資金來源大部分還局限于政府設立的創業基金、企業風投以及學校的創業基金,這類受眾群體有限,無法真正實現創業教育規模化,很多創業項目也因為沒有資金支持而夭折。
(四)大學生創業實踐的核心技術難度大
“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更新速度快,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掌握核心技術非常關鍵,這對于初入創業行列的大學生,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當前“技術人才作為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企業技術能力能否領先競爭對手,充足的人才儲備是企業持續發展的不懈動力。”但是當前大學生創業實踐雖然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的創業項目技術含量低,缺乏一定競爭優勢,且創業項目團隊建設不足,無法充分發揮各自的互補優勢,也很容易被其他企業模仿、擠壓和淘汰。
三、“互聯網+”時代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業實踐對策建議
“互聯網+”時代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業實踐機遇與挑戰并存,對于大學生在創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給予支持和解決,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創業成功率,進一步營造濃郁的創新創業氛圍。
(一)加深校企合作,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優化教師隊伍
地方本科院校應依據各自地域優勢,從學校專業特色出發,實際分析市場需求,加強與地方企業合作,切實履行高等教育服務地方責任,創新性的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根據學校教學實際情況,構建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建立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創業教育新體系,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同時,注重創業教育任課教師的選拔與培訓,鼓勵教師去企業掛職鍛煉,開展相關教學研究,搭建校企合作橋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實踐機會,舉辦創業類比賽,不斷積累創業實踐經驗,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二)加強基地建設,健全創業實踐平臺,優化資源整合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要求學生創業實踐必須與大數據緊密結合,整合包括企業、高校、政府、社會以及家庭等各方面的資源,不斷推進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為大學生創業實踐提供各類資源和政策支持。同時,根據學生創業實踐項目,為學生構建并健全創業實踐平臺,包括各類創業資源網絡平臺和各類特色創業交流平臺,及時解決大學生在創業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幫助學生科學分析創業項目,實現學生創業項目線上和線下的有機結合,降低學生創業風險,提高學生創業成功率。
(三)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并落實政策激勵,提升服務質量
大學生創業實踐離不開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因此,政府應積極學生開展創業實踐,對已出臺的各類創業扶持優惠政策進行細化宣傳,簡化學生創業實踐項目審批和基金支持審批程序,同時,政府、高校應注重服務質量提升,積極踐行“最多跑一次”要求,幫助學生盡快獲得創業項目和資金,為學生開展創業實踐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 并依據學生在創業實踐中面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及時對相關政策進行修訂,充分保障學生創業項目能夠做起來,成長起來。
(四)注重團隊建設,攻克技術難題,掌握核心技術
“互聯網+”時代使得大數據、3D打印等新技術和概念不再陌生,并在現實生活中影響著我們。大學生創業實踐由于自身實際條件所限,在開展創業實踐過程中就更應該注重團隊建設,逐步克服“單打獨斗”的傳統創業實踐觀念,熟練掌握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術知識,把握每次創業實踐機會,積累起豐富的創業實踐經驗,在眼界布局上不應該僅局限于底層次的追逐,更應該追求技術難題的攻克,掌握立身之本的核心技術,把握自身創業實踐的主動權,提升創業項目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董魯皖.九成在校生有創業意向[N].中國教育報,2016-12-29(3).
[2] 徐明.“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創業模式選擇與路徑優化[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5).
[3] 雍莉莉,宋恒恒,謝心怡.“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7(7).
基金項目:湖州師范學院2015年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青干專項(QG15103)
作者簡介:林銀(1987-),男,河南省信陽市人,湖州師范學院輔導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學生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