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圍繞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為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基于此,本文就黨的十九大關于文化建設的四個突出特點展開論述,具體內容包括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基本方略、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中文化自信的基礎性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明了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中文化創新的主要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體現了辯證思維。
關鍵詞 黨的十九大 文化建設 文化自信 文化創新
一、前言
黨的十九大從我國現階段文化建設實際出發,提出了眾多創新理論與思想,極大地充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理論的發展與創新具有顯著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切實分析了我國文化建設與發展面臨的新形勢與新特點,提出了一系列指導思想,能夠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持。
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基本方略
(一)明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中文化建設的定位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新時期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加以明確,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通過這一社會矛盾的轉變能夠發現,當代中國已經初步完成了站起來、富起來的建設目標,開始向強起來邁進,而文化強國則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戰略目標。在新的發展時期,為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顯著提升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就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想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必須從文化建設的角度出發,為其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二)提出了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的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十四項堅持”,其中“堅持人民為中心”的核心內涵,就是要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的目標。對此,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應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基礎上,以人民為核心,有效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力與文化創造力,并將其作為文化建設的核心目標,這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的有效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三)指出了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的著力點
就中國當代文化發展現狀來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還需秉承中國的文化價值理念。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也只有堅持中國的文化立場,才能不斷提升民族文化水平與民族凝聚力。[1]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切實分析了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與特點,并以此為立足點,對廣大人民關心的文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嘗試利用中國的文化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而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有效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提出了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要求,衍生出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可總結為三個堅持:第一,堅持為人民、為社會主義服務;第二,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第三,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一基本要求,對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能夠起到有效的規范與引導作用。
三、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中文化自信的基礎性地位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而文化自信更是整體論述中的關鍵詞。黨的十九大報告著重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習近平總書記也在闡述“四個自信”的過程中,進一步強調了文化自信的基礎性、廣泛性與深厚性的特點,肯定了文化自信在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地位。
文化自信在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地位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文化自信是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動力源
縱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精神基因,能夠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而文化自信的建設,不僅僅關系到單一層面上新時代中國文化的建設,還直接關系到民族精神的激發與凝聚,毫不夸張地說,文化自信與國運、民魂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由此可見,將文化自信擺在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地位上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二)文化自信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組成
在新的發展時期,我國的文化建設效果關系的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化弘揚與傳播,更多的時候,文化與經濟、政治都是緊密相連的,所以文化自信也必然會影響新時代中國在國際發展過程中的經濟自信、政治自信以及軍事自信等。這種文化發展規律與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說的“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謀而合。
(三)新時代中國文化繁榮興盛需要堅定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幾點新時代文化建設優勢,包括由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孕育而來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由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而創造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能為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在一切基本條件與發展優勢都具備的前提下,需要通過文化自信將中國的優秀文化加以傳播、弘揚,讓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明了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中文化創新的主要方向
在新時代背景下,創新在個人發展、企業發展、民族與國家發展中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充分切合時代特點,將創新作為黨的十九大報告的主線,同時也將創新定位為時代文化繁榮興盛的主線。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十四項堅持”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與創新性發展進行了重點強調;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針對堅定文化自信的論述,也強調了全民族文化創新與創造活力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影響作用;此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在涉及社會主義文藝發展這一環節,對文藝原創能力與文藝創新也提出了較高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為全黨與全國人民指明了文化建設的方向。深入來看,這一建設方向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總目標與總任務具有較大的適應性。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總任務與總目標以原來的“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為基礎,在理論上進行了創新,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之后增加了一個“美麗”;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改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除此之外,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綱領也在黨的十五大關于文化建設的基本綱領上進行了一定的發展與創新,如對“堅守中國民族文化立場”的強調,就是在毛澤東與鄧小平的論述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此前關于保持文化民族性的思想,是立足本來基礎而吸收外來;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強調要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國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基礎,穩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中的理論創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對文化創新的迫切需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創新這一詞匯貫穿有關文化建設論述的各個環節,深入分析相關論述內容,也不難發現我黨對于文化創新在新時代文化繁榮興盛中的主線地位的肯定。因此,在后續的文化建設過程中,應堅持企業家精神,推進創新文化建設,通過積極、正面的創新與創造,營造一個寬松的文化環境,從而為創新創業等其他領域建設提供支持。
五、黨的十九大報告體現了辯證思維
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明確了基本方略、基本內涵與基本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這些內容的論述,保留了一定的張力,具有較大的彈性。采用這種論述方式的目的,就是為后續建設過程中相關政策的落實提供較大的伸縮空間。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這一部分內容為例,報告對于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的有效落實給予了強調,并能夠對陣地建設與管理提出一定的指導意見;與此同時,也對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的有效區分提出了相應要求。這些表述內容的核心是要告誡各級政府及黨政機關,在進行文化建設與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堅持原則,還應對其進行區別對待。相關論述當中,對集中與民主、紀律與自由、統一意志與個人心情等,均運用辯證思維進行了全面分析,為后續的文化建設政策制定與落實留出了較大的伸縮與延展空間。
此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與發展,也運用了辯證思維進行論述。其中不僅強調了要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的人文精神、思想觀念以及道德規范,也提出了繼承并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既要保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內涵,也要展現中華文化整體的時代風采。[3]由此可見,黨的十九大報告充分體現了辯證思維,遵循這種思維方式,能夠引發在落實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原則性與靈活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等關系的思考,對文化建設的不斷深化具有重要意義。
六、結語
探究黨的十九大關于文化建設的四個突出特點,對促進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相關分析,黨的十九大報告已經為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與意見。對此,相關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應從自身的角度著手,深刻理解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文化建設的辯證思維,從各自的領域出發,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為核工業西安干休所)
[作者簡介:王軍(1964—),男,甘肅天水人,政工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離退休管理。]
參考文獻
[1] 從十九大報告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檢察風云,2017(22):7.
[2] 電亮千萬家,喜迎十九大——知名電力書法家寄語《當代電力文化》繁榮行業文化建設[J].當代電力文化,2017(08):50-51.
[3] “正聲雅韻 大義真情——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暨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朗誦演唱會”反映擷萃[J].理論視野,2017(0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