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參與不同運動項群能夠對自身人格發育產生影響,從而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幫助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因此,高校應建立不同類型體育心理常模,擴展不同運動項群的心理教育功能,以此幫助大學生健全人格,從而有效提升我國德育教育工作,培養出全面發展人才。本文基于此進行分析,研究不同運動項群對大學生德育工作滲透程度,選取合適的運動項目健全大學生人格。
關鍵詞:不同運動項群;普通高校大學生;德育滲透
引言:
21世紀知識與經濟進行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越來越受到關注,大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的接班人,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儲備人才,其心理素質的優劣能夠決定我國未來發展方向。因此,高校對大學生進行良好德育教育,以此健全大學生人格,提升其心理素質,使其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及時調整心理素質,并作出正確決定。高校實施德育教育方式多種多樣,其中利用不用運動項群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為主要方式之一,通過此種方式既能夠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又能夠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以此滿足我國發展對人才要求標準。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在普通高校中的體育課程為基礎平臺,選取16級大學生健美操運動50人,武術運動50人為研究對象。由于健美操運動學生主要以女生為主,因此此次抽樣調查僅是針對女性同性。通過《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監測兩組學生在一個學期的運動中人格變化規律,對兩次調查結果與全國20~29歲之間的女性常模進行對比,最終進一步討論兩組大學生在運動后的健康人格差異性,以此證明不同運動項群對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具有積極影響。
(二)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分為實驗法、問卷調查法以及數據統計法。其中實驗法將兩組大學生按照教學要求進行教學。要求健美操運動的大學生在三個學期之內進行一個運動項目的學習,武術運動的大學生在三個學期之內進行不同的運動項目學習。問卷調查法主要是使用成人人格診斷量表《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對兩組大學生進行調查。最終,將得到的所有數據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整理以及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人格現狀
根據全國人口比例構成的《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能夠知道20~29歲之間的女性各個維度之間的值分別為:P=1.55、E=6.58、N=3.58、L=4.69。根據統計學軟件對兩組大學生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對比能夠發現通過參與不同運動項群的大學生人格更加健康。本來大學生由于年紀原因更加熱情奔放,情緒不受控制,但在應試教育模式影響下,大學生不愿意參與社交活動,對自身性格進行壓抑,導致未參與運動項群的大學生在遇見事情時,與參與運動項群的大學生相比更加沖動。
(二)不同運動項群大學生人格特質因子比較
參與不同運動項目大學生人格特質因子進行比較,能夠明確的看出不同運動項群與人格特質之間的關系,由表2能夠看出,健美操與武術以及其他不同運動項目的大學生在《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的四個因子中P值小于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根據《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的人格特質理論,P量表分數較高表明大學生有一定孤獨感,難以與其他同學進行相處,在生活中無法關心其他同學,喜歡尋釁。而低分者則表示大學生愿意與人友好相處,并能夠對身邊的人給與關心與愛,態度較為溫和。其中將參與不同運動項群的大學生分值進行對比主要內容見表2。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首先,大學生是一種特殊的群體,接受過十年的應試教育,在現階段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為考取優秀的大學進行奮斗,從而產生一種偏激的想法。每一位學生孜孜不倦進行學習,只有一個目的,考取優秀的大學。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在目前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長期如此,導致學生心理壓力較大,人格逐漸發展偏離。
其次,人格主要是指人們在受到外界刺激后的反應模式,決定人們對外界刺激的心理反應。運動鍛煉能夠通過人們肢體的運動刺激產生心理反應。因此,運動鍛煉可以幫助人們建立完整的人格,有利于我國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
最后,不同的運動項群運動形式也不同,在進行運動的過程中大學生的心理反射也不同。根據《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P因子的反應,能夠發現P值越高大學生心理素質較差,人格發育不健全。但是P值越低大學生心理素質越高,人格越健全。
(二)建議
為提升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水平,應利用不同運動項群的功能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使大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可以健全人格。因此,普通高校體育運動教學中應進行配對設計,如運動項目具有技能主導特點,應與隔網對抗運動項群共同進行教學,技能主導格斗對抗運行項群應與體能主導耐力運動項群共同教學,以此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滿足德育教育工作需求。
高校在建立不同運動項群時,應根據每一個項群的不同特點設置不同項目,以此滿足大學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如技能主導類運動項群可以分為健美操、武術、瑜伽等,技能主導類隔網對抗運動向群可以分為排球、羽毛球以及網球等項目,通過以上方式設置不同項目,可以使大學生根據自身的問題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群學習,以此解決自身心理問題。
由于參與不同運動項群的大學生人格特點不同,為培養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普通高校應在原有的體育運動項目中引入更多的運動項目,在體育教學中進行不同運動項群交叉教育實驗,改變單一的體育課程結構,以此豐富高校體育運動教學項目,還能夠推進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為提升大學生德育教育水平,可以要求大學生參與不同運動項群,以此建立完整人格,提升自身心理素質。根據本文研究表明,參與體育運動項目有效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滿足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
參考文獻:
[1]劉從梅,陶運三. 不同運動項群體育課程對女大學生身體素質影響的實驗研究——基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范疇內的六項項目[J]. 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6, 30(04):108-111.
[2]陳忠英,梁冰. 不同運動項群的共同作用對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研究[J]. 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7(03):117-120.
作者簡介:史志濤,男,漢族,1981.7.29,講師職稱,碩士研究生學歷,信陽師范學院、信陽學院,從事體育教學。
課題:2017年信陽師范學院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基金編號:2017KYJJ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