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思維導圖教學法、“任務驅動+翻轉課堂”教學法、基于學生思維過程的各學科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建立一套學校廣泛參與的基于學生思維過程的教學運行機制,初步形成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策略,建立“思維課堂”建設指導和管理機制。基于學生思維過程,構建“思維課堂”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關鍵詞:思維過程;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一直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陣地,也是不同時代學校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教學活動是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的有機統一。對于學生學的活動來講,不論是明確學習目的、感知學習材料、理解所學知識、掌握學科方法、遷移運用知識、反思學習過程,還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其核心活動都是思維。對于教師教的活動來講,明確教學目標、了解學生基礎、進行教學設計、創設教學情境、組織教學活動、反思教學過程等,核心活動也是思維。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構建基于學生思維過程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教育工作者思考探索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基于學生思維過程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通過基于學生思維過程的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歸納如下。
1.思維導圖教學法
思維導圖為結合學生與教學的特點,結合各種圖形,(如樹形,金字塔形,階梯形等),各種顏色區分,從一個簡單的知識點出發,通過學生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在教師的協助下,使其知識從一個點拓展到一條線,直到一個面。豐富其知識,建構其知識。
從不同知識構成,不同學習階段和層次來看,主要有以下四種思維導圖。
(1)聯想發散圖
以一個詞匯或者知識點為中心,由此進行任意聯想。有助于引發學生的自由想象和聯想,從而培養其發散思維。
(2)網狀結構圖
網狀結構圖的特點就是將知識內容清晰并有層次的展現出來,從整體到局部,從關聯到細節,進行層層遞進分析,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比較分析圖
將同義詞或短語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建立準確的認知結構。根據奧蘇泊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將這種概念學習分為組合學習、上位學習和下位學習。
(4)總結歸納圖
這類圖形的特點是由一個固著點,分支內容并總結同類規律,便于對舊知識的鞏固和對新知識的簡易學習,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復習本單元的知識點,輻射出更新的內容,并快速掌握規律和方法。
2.“任務驅動+翻轉課堂”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任務驅動法對教師選擇的“任務”有很高的要求。任務驅動的精髓就是教師設置的任務的是否妥當,任務環節是否緊密,任務層次是否清晰。教師要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并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在“掌握學習”教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再造教學時空,實現傳統教學環節的翻轉,從而發揮班級授課制中學習者主體作用的一種新型信息化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運作的一個核心要素就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該要素起著根本性的作用,支持著教學結構的轉變以及教學活動的開展。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認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就是信息化教學模式的一種具體形態。
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的教學有兩個最大的問題,一個是很難激發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另一個就是很難按照每一個學習者的學習進度開展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就是為解決這兩大問題發展而起來的。該模式的目標就是在不改變班級授課制的前提下盡量適應學習者的實際學習情況,從而把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充分地發揮出來,讓每一個學習者都能在學業上取得成功。
實現該模式的技術性條件是教師需要在課前設計與制作教學視頻,并通過適當的方式把視頻共享給班級里的每一位學生。該模式的實施給教師與學生都提出了新要求,有技術層面的也有觀念層面的。技術層面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在觀念層面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元認知監控能力,要求教師能及時轉變自身角色,從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3.基于學生思維過程的各學科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各學科在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大量基于學生思維過程的典型教學范式(即按一定結構撰寫的典型教學案例)。在學科特點+思維要點體現的基礎上,各學科案例格式各不相同。文科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大都從形象思維開始,通過感知(分析與綜合)—體驗(比較與分類)—理解(抽象與概括)—運用(系統化)。其中語文課堂教學思維訓練的四大層次為:認知性思維——理解性思維——評價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并以此作為語文課堂教學觀課評教的思維訓練標準。理科則以問題解決為核心,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來解決問題。
以中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為例,其基本框架如下:
案例:2017年關注學生思維過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范式框架
基本理念:基于學生日益拓展的生活,以思維為前提,以學生為本位,創造生動活潑的有效課堂。
關注學生思維過程的教學行為策略:先觀察后表達、先對比后歸類、先嘗試后指導、先發現后講解。
關注學生思維過程的操作思路:帶著問題觀察,創設情景、激發動機;以生活為起點,三維推進、進入狀態;以嘗試為契機,思維引導、獲得方法;運用方法實踐,走向創造、表達情感。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有真智慧,教師給人的不僅是知識,而是人格的熏陶和培養。三尺講臺,浩瀚人生。
二、建立一套學校廣泛參與的基于學生思維過程的教學運行機制
三、初步形成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策略
1.思維課堂實施策略
教師層面,擺正在課堂上的位置,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在教學中做到能讓學生講出的,自己不講;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并加入探究的行列。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出發,采用合作研討,自學輔導和課前,課中,課后質疑等方式。
教材處理方面: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整合處理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針對不同內容采取相對一致的教學程序但是又要突出個性特色。
學生方面: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對教材進行課前預習和問題搜集。
2.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途徑
五、建立“思維課堂”建設指導和管理機制
近年來,穩步推進“基于學生、為了學生、調動學生、發展學生”的全面重視學生思維過程的“思維課堂”教學改革;以作風建設為契機,扎實做好研訓常規工作,實現教學工作的創新突破,提升了教師專業素養,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此過程中,我們出臺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對學校推進“思維課堂”建設工作進行全面的評估和調控的指導細則。在一些評審、評獎、評選先進等活動中,我們把“思維課堂”的建設作為一項比較重要的成果指標。通過這些激勵措施的建立,基于學生思維過程的課堂教學受到廣大學校和教師的極大重視,有效促進了教師教學理念與方法的改變及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同時我們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思維課堂”建設的指導與管理機制,模式如下:
構建基于學生思維過程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效提高了教師教育教學與科研水平和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其次,營造了濃厚的研究氛圍,碩果累累。近幾年來,圍繞“思維課堂”,開展了大量的相關內容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再次,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構建基于學生思維過程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對話應以增進學生深層次的思維作為基本策略,在不同情境下,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等等是各不相同的,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特殊的復雜系統,具有非線性、不可還原性、自組織性、偶然性和開放性等特征。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一個思維過程,這個過程因人、因學科、因階段而異。基于學生思維過程,構建“思維課堂”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參考文獻:
[1]梁淵.創造性思維過程的理論概述[J].青年科學,2013,(8).
[2]胡靈敏.談智力結構理論與課堂教學改革[J].教育探索,2011,(5).
[3]莊壽強.試論創造性思維的思維過程、思維模式及其訓練的根據[J].煤炭高等教育,1999.
[4]王祥.從智商到情商,再到靈商[J].教育文化論壇,2013,(3).
[5](美)約翰·杜威,姜文閔譯.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1 9 3 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23-135,218—223.
[6]維果茨基,余震球選譯.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第2版)·思維與言語(1934)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6.131.
[7]譚和平,李其為.略論思維的可訓練性[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8(4):56-57
[8]單中惠.杜威的反思性思維與教學理論淺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1):55-62
[9]張斌,張大均. 論思維教學的理論依據與實踐操作[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7):58-61.
[10]呂立杰,小學中低年段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培養策略研究[J]. 東北師范大學,2009(6):56-57
作者簡介:任質彬,1962年11月,男,漢族,職稱:中學高級,學歷:研究生,畢業專業:政治教育、課程教學論,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政治教、教師教育。工作單位:長沙市芙蓉區教育科研中心(長沙市芙蓉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