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洋
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進行素質教學的方式轉變。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需要從傳統的教學中走出來,不斷加大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整體框架的構建,打破傳統的教學格局,對課程方式進行革新,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授課中,要對教學的方式和方法,進行轉變和改善。全面深入地進行課堂標準的解讀,從而,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轉變方式
引言
在我國教育教學當中,已經開始實施了新的課程改革,但是,從實際的課堂教學方式來看,依然存在各種弊端和問題,對于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高,有嚴重的影響和制約。為此,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將圍繞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轉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方面展開詳細分析,希望能夠給相關人士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一)缺乏明確的教學目的
現階段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教學目標不明確是導致教學活動中有效性不高的前提。小學的語文教學相對簡單,因此教師在備課以及教學中重視程度不夠。教師如果在教學之前并未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而是根據短期的教案進行教學,那么教學活動將會缺少系統性和完整性的目標指引,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將會出現教學內容脫節的現象,從而影響實現具有有效性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
(二)缺乏良好的教學氛圍
現代化的教育模式中十分重視課堂教學的氛圍和方式,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進行語文知識的講授,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因此嚴重影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以及創新思維的培養。其次沉悶的教學氛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嚴重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效率,因此缺乏良好的學習氛圍也是現階段我國小學語文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三)缺乏先進的教學手段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已經在各行各業中開始普及應用,并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凸顯相互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不足和弊端,例如教師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忽視。教學模式和技術的落后將會嚴重影響有效性教學的實現,也不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語文知識,從而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四)沒有突出課程的人文價值
現實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課程理念仍然不夠明確,沒有從素質教育的高度看待課程的性質,對語文課程的價值認識以工具性為基礎,仍然只強調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功利主義思想仍然存在,沒有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對策
(一)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學習目標
學習沒有目標,就沒有前進的方向。所以,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更要讓學生理解、掌握學習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教學的目標,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教師應明確的指出語文課程的課程目標及每個單元的單元目標,指出重點,分清主流,便于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學生在明確學習目標后,可以提前采用新的學習方式,提前學習,以便在課堂上對知識更好地學習與鞏固。
(二)著力遵循教育規律
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中要循序漸進,不要急于求成。同時要遵循教學認識過程中簡約性的規律,遵循教與學相互影響與作用的規律,明確教師的教是以學生的積極主動學習為前提和基礎,學生是教師教的出發點和歸宿。此外,要遵循教學具有教育性的規律,也就是說教師在發揮教學中蘊含的思想影響,使受教育者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接受一定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觀方面的教育[1]。
(三)建立合理的評價體制
實現教學有序、科學地前行,就需要對學生進行適度的評價,多鼓勵和支持學生的良好做法,對于課堂上思維較為活躍的學生,可將其樹立為榜樣。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多角度的問題解析,充分發揮自我的主動性,運用發散思維解答問題,教師從客觀的角度給予表揚,樹立學生正面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于一些在學習上較為懈怠和落后的學生,教師要從側面委婉地指出其存在的問題,通過友善的引導,讓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這也是科學評價方式的體現,對于學生的學習而言,有著積極的影響和促進作用。
(四)在教學中情感的注重情感的投入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更加注重訓練式教學,對于學生所學知識的基礎比較注重,但是在嚴肅的教學中,對于情感的投入卻是比較少的。嚴重地忽視了對于學生好奇心的激發,課堂的教學方式往往是一問一答,該種教學方式最大的缺點在于過于呆板和機械,嚴重影響學生的課堂活躍度。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要在教學中注重情感的投入,讓學生感覺到課堂的妙趣橫生。對學生的個性化注意關注,用微笑等表情去引導和溫暖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讓課堂氛圍會更加濃厚。
(五)小學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的創設與優化
小學課堂教學心理環境包括課堂氣氛與師生人際關系兩個部分。實現對課堂氣氛的優化與調控,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輕松活潑的課堂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思維發展,增強求知欲望,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最佳狀態。師生人際關系的好壞是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的最重要的指標,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師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意味著師生間的交往在時間上頻率增加,在心理上距離縮短,教學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完成[2]。
(六)在生活中進行語文實踐練習
小學語文教學是一門具有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科目。通過對小學語文的學習,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其實際交流能力和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要加強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語文學習的實踐練習,令其在實際的運用和溝通交流中發現自己語文學習的弊端,完善和提高表達方面的技巧,從而使靜態的語文學習變為動態的具有實踐意義的社會活動。
結論:
簡而言之,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更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實際中,必須要把這些基本精神和理念創造性地落到實處,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及教師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局面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3]。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師范生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