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丹 王一涵
摘要:當今時代中,世紀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在世界各國中的普遍關注度增強。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教育全球化、數字化、網絡化廣泛發展,我國高等院校國際間的合作問題顯得日益重要,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前沿性的、有待解決的重大課題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國高等院校國際化的現存問題,從探討高等院校國際間合作的現狀著手,經過研究,提出了加快我國高等院校國際合作的對策。
關鍵詞:高等院校;國際合作;研究對策
一個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創建一流大學的必備條件就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當代社會,如果想在未來世界發展中取勝,需要兩個方面的因素:國際競爭力和人才發展戰略。要培養這樣的創新型人才,必須勇敢地走出國門,積極地與國外高等教育機構加強溝通,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閉門造車是沒有出路的。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我國的高等教育不但要培養某個行業的專才,更要培養具有廣闊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了解國傳統文化同時也了解世界他國文化的國際化新型人才。
1、我國高等院校國際間合作的現狀
1.1課程設置
目前,高等院校的各門課程,不論是文、史、哲,還是理、工、農、醫,還是一些反映本國本民族的文化、知識、技能等特色的課程和涉及意識形態的課程外,尤其是理工科類,無一例外都在有步驟、有計劃地向國際化靠攏,緊跟現代科技的最新發展成果,補充課程教學內容,采用國際通用的統計方法和評價標準,使用通用的國際術語,與國際接軌的步伐越來越大。教育事業的核心領域就是課程,它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更新知識、吸取當今世界科學文化最新成果這一方面,體現了高等學校課程內容的國際化。
1.2合作辦學
當前,我國對外合作辦學主要采取兩種形式:辦學機構和辦學項目。與外國教育機構以不設立教育機構的方式,在學科、專業、課程等方面合作開展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被稱作“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外國教育機構依法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被稱作“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在政府相關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中外合作辦學發展趨勢穩定上升。
1.3人員交流
加強對外交流,吸收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方式就是出國留學,它是增進國際理解的重要途徑。經過一系列的探索、實踐和總結,我國逐步形成了國家公費、單位公費和自費出國留學的三大主渠道,建立起一整套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出國留學管理和運行機制。
1.4學術會議
涉及面廣、信息量大的短期學術交流形式被稱作國際學術會議。以前,我國高校教師更多的是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但由于受各種因素制約,高校教師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國內高校自己舉辦國際學術會議便成為一種最理想的方式。
2、我國高等院校國際間合作現存的問題
2.1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速度不夠平衡
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直接異致了高等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即使是在同一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也是如此。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院校之間不平衡:重點院校國際化進程較快,而非重點院校較慢。第二是地區之間的不平衡:中西部地區較慢,東部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較快。 第三是學科之間的不平衡:非語言學科較慢,語言學科國際化進程較快,。對于上述的這些問題,我們必須結合我國國情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制訂出全面的科學的對策,才能積極主動地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
2.2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層次不高
根據國際化進程不同的階段問題,高等教育國際化大體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指高校之間開展師生短期交流,個別學者互訪,進行若干項目的技術援助與合作,召開國際性學術會議第二個方面是指高校之間開展學分互換,學位 接軌,在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上實行互補,開展聯合辦學。第三個方面是指國家制定國際化發展戰略及其相關政策,發展留學生教育,開拓境外教育市場。目前,我國髙等教育國際化基本上處在第一和第二層次。第三層次僅在一些重點高校中開始探索。
2.3中外交流的不對稱
隨著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不斷擴大,漸漸出現了許多不對稱現象。以中國和美國的留學生的教育為例。
由于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科技水平同世界發達國家差距較大。我國的留學教育和我國的國情密切相關,其主要的目的是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以及優勢學科,讓學生通過在外國文化環境和社會氛圍中學習、生活與交流,養成一個尊重異國文化的心態,感受異國民族風格的熏陶,提高研究和了解國際問題的興趣以及適應國際環境的能力,培養熟知異國文化的世界性高層次人才。每年美國大學接受大量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平均一年接收近45萬名外國留學生,占到全世界在非本國高等院校就讀生總數的34% 。同美國以招收留學生為主的留學教育不同,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留學派出國之一,留學生的教育主要方式是派遣。正是在這種留學觀念的影響下,長期以來,我國派出的留學生遠遠超過接收的留學生,形成了一種非對稱性。
3、促進我國高等院校國際間合作的對策
3.1提高我國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
從總體來看,我國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較高,在學術上的少數學科發展己達到國際領先或者先進水平。我們應該把提高高等學校的學術水平與教學質量視為推進教育的國際化成功的關鍵。但與國際上的知名大學相比,我們在管理的方法、理念、手段和教學條件、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質量和總體的學術水平等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國的投入有限,在目前還不可能在所有領域與發達國家競爭,因此只能在投入的許可范圍內,謹慎地選擇部分的學科、高校進行重點建設,加大投入,形成局部的優勢,這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必不可少的戰略步驟。對此我們可以優先選擇一部分學科發展的較好的大學,從而為其進行重點投資,努力爭取辦成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知名大學。
3.2加大對外合作辦學力度
首先是積極開拓境外合作辦學。我們積極推銷自己,走出國門,在海外樹立我國高等教育品牌和形象。有條件的高水平大學更要把握機會,走出國門,到外國去辦分校,向世界各國推廣我們的特色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引進國外的優秀教師和教材、先進的管理方法以及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在知識、素質和能力等方面具有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提高教育的質量。同時,由于學生仍舊生活在國內,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中外文化觀念,可以節約教育成本,減少人才的流失。
3.3拓寬國際留學生培養規模
我們要利用好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對世界表現出來的強大吸引力這個契機,抓住機遇,大力發展我國高校留學生教育。同時,適量增加在海外漢語考試中心的數量,為國外人提供來華留學、從事漢語教學或以漢語為工作語言的資格證書,作為學習或者聘用機構錄取人員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