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苗禾
摘要:舞蹈是一項與身體素質密切相關的舞蹈運動。舞蹈幾乎所有的動作結構都需要身體各種素質的參與。如舞蹈中托舉動作的完成需要有良好的力量素質和爆發力素質為支撐。而完成整套動作則需要強大的耐力素質、柔韌素質做支撐,可以說身體素質是舞蹈藝術表現力的基礎,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藝術表現力無從談起。
關鍵詞:舞蹈;藝術表現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8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104-01
一、前言
人對緊張體力活動的耐久能力,是人體長時間進行持續肌肉工作的能力,即對抗疲勞的能力。耐力包括兩個方面,即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有研究表明,不同的舞蹈對能量的消耗是不同的。如果沒有良好的耐力素質,藝術表現力則無從談起。
二、關于耐力素質的培養
發展耐力素質的途徑一般有兩個。其一為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的相關訓練,其二是從提高心肺功能的途徑下手。但同時要注意的是耐力的練習要依據個人的身體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切不可過度疲勞。耐力的提升必須借助于一定的負荷訓練。一般舞蹈練習者提升耐力的方法如下:
1.持續性練習:根據生理學超量恢復理論,舞蹈練習人員在原有練習時間的基礎上,持續性的進行舞蹈全套動作的練習。通過持續性的練習,可以提高自身肌體心肺能力和肌肉抗疲勞能力的提升,達到提升專項耐力的目的。
2.間歇性練習:間歇性練習的關鍵在于舞蹈練習者在肌體處于尚未完全恢復體力時進行。在練習中,可以以一首完整的音樂為一組練習,以三組練習為一階段,三組練習之后在身體沒有完全恢復的時候進行下一階段的練習,間歇性練習可以通過提高機體無氧代謝的能力進而提高專項耐力素質。
關于柔韌性素質的培養。柔韌素質是指人的各個關節活動的幅度以及肌肉、韌帶的彈性和伸展能力,即身體各關節的整體靈活性。柔韌性素質的練習必須找準訓練的部位。針對柔韌性的練習,主要是對肩、薛、腿、踝、軀干等五個部位加以訓練。
柔韌性又可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主動柔韌性,即身體部位主動動作所能達到的關節活動范圍。另一個是被動柔韌性,即被動情況下關節所能達到的最大活動范圍。柔韌性練習主要是通過拉伸提高。
三、音樂素養的培養
音樂素養在藝術表現力中地位極為重要。同時音樂素養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可以說,音樂素養養成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音樂素養的養成,可以大體分為三個層次,即音樂素養的基礎層培養、理性層培養和想象層培養;音樂素養的基礎層培養:基礎層包括音樂基本的速度、音量、音色、旋律和節奏等。
關于對音樂基礎素養的培養,除了先天對音樂的樂感等先天因素,后天的基礎學習也極為重要;關于音樂素養理性層的培養:音樂素養理性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提高運用音樂的能力。
在這一環節中,可以通過學習音樂的風格和韻律、律動和節拍以及分析世界優秀表演者音樂選取與動作配合等多方面提高音樂素養的層面;關于音樂素養想象層的培養:音樂素養想象力的培養是對基礎層、理解層的深化和升華。在這一環節中,可以結合音樂創作人的創作背景、創作路徑加以理解,也可以針對上述內容加以自己的理解,甚至是結合自己的藝術、文化素質和內涵加以適當的發展和引申。
四、文化素養的培養
一個人的文化素養,主要指文學、藝術、科學知識等方面的平日修養。提高較高的文化素養、較深的文化積淀可以潛移默化的作用于舞蹈的藝術表演中。對于舞蹈動作的演繹、舞蹈感情的表達、舞蹈價值的激發都有重要的作用。提高個人文化素養,就必須注重對自身思想和價值觀的提高。
好的思想和價值觀有助于使個人站在更高一層的高度去審視和思考問題。有助于對舞蹈有更深一層次的思考和感悟。提高個人文化素養,就必須注重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尤其是對人文理論知識的學習。如對哲學、文學和美學等與舞蹈密切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提高個人文化修養,就必須注重對藝術修養的學習。
藝術修養的程度決定著自身對藝術作品的理解程度和創作演繹水平。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就必須在學習的過程中,勤于思考、勇于創新、敢于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檢驗自己、提高自己。
五、心理素養的培養
在舞蹈表演過程中,心理素養的優良程度在其中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如何克服心理障礙、表演前緊張,自信心的培養是關鍵。自信心的獲得需要積極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暗示。積極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暗示對心理的調節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的降低心理恐懼和消極情緒,使表演者從焦慮情緒中解救出來,使自己的注意力重新聚焦于比表演本身。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加強大腦對積極情緒的鞏固和神經連接從而使表演者的自信心建立起來并得到加強有助于訓練的順利進行和比表演的最終勝利。自信心的獲得需要表演前充分的準備。
六、結語
總之,表演前的充分準備有助于舞蹈人員在比表演或表演過程中自信心的獲取。在這一環節中,表演前包括服裝、裝飾、技戰術的準備以及比表演的模擬,如場景模擬、觀眾模擬等,對自信心的獲取都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