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潔
摘要:強調學生在實驗時自主探究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教師一定要以學生為本,因為弱化了學生具體知識點的落實,就會減緩學生知識體系的建立。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去認真反思教學,精心設計教案,不斷提升自己的任教能力與水平,與時俱進,應該讓探究的過程和雙基的落實和諧進行,在探究的過程中落實雙基,以扎實的雙基指導探究的進行。化學課的教學就會取得成效,學生也會學的輕松,學有所成。
關鍵詞:高中化學;化學教學;教學策略
一、有效教學的作用
1.所謂“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了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有效教學的評價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美國學者鮑里奇教授認為,有效教學包括至關重要的五種關鍵行為:清晰授課、多樣化教學、任務導向、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確保學習成功率。我國學者葉瀾教授認為,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的課就可以算是好課了。
2.有效課堂之所以有效可以分為班有效、課有效、時有效。班有效,就是指教師能有效地同時對整個班集體進行同樣內容的教學;課有效,就是指教師能有效地運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來展開教學活動,讓課與課彼此連續并完整;時有效,就是指教師將這些教學活動能有效地控制在每一課所規定的統一的單位時間內進行。有效課堂最主要的是高效性,使學生在固定的時間和學段內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簡單地說,有效教學就是追求用最少的教學時間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二、在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化學有效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步伐的挺進,各高中學校的各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希望跟上新課改的步伐,給學生一個高效、感興趣的課堂,讓學生積極活躍的學習,這樣既可以為學生的將來打好知識的基礎,也可以保證升學率。因此,在新課改的高中化學課堂中,化學教師也對現在的化學課堂情況進行了詳細客觀的分析,并且希望給予相應的教學策略去解決這些迷惑,讓新課程的改革達到實效。
提高化學教師的各方面素養,還學生一個積極良好的向導員
第一,從學校方面來看,學校要對各科教師進行專業的培訓和繼續教育,讓教師跟上新課改的時代步伐。對于一些專業性非常強的學科,學校要對任課老師進行嚴格的審核和考察。從挑選老師到任課期間學生的反應到最后化學學科的教學質量的考察都要嚴格把關,給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化學課堂向導環境。
第二,從教師本身來看,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和諧師生關系,及時豐富和充實自己,與新課改的教育同成長。教師在課堂上是為人師表,不管理論還是實踐操作,都需要嚴格要求自己,把每一步都做好示范,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對老師充滿信心。另外,化學教師在任教期間還要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
同步教材和實驗器材,完善高中化學裝備,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
一方面,國家要加大對教育的投資,教育局要及時給各學校提供化學實驗器材,同步新課改的各項要求。另一方面,各個學校對于化學實驗器材的管理和使用方法也要及時向化學教師教授,讓化學老師能更好的傳授給學生。
三、注重實驗教學,啟發化學思想
化學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化學教育要結合化學實驗教學,讓學生們通過化學實驗開展研究性學習,從中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掌握基本的實驗方法,激發化學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博士論文,自主學習。因此,教師要特別注重實驗教學,通過做實驗不但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還能促進學生鞏固所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例如在講授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時,可以事先準備幾組實驗:1)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2)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3)石灰石與濃鹽酸反應;4)純碳酸鈣粉末與稀鹽酸反應。讓學生們觀摩每個演示實驗的現象,并且思考哪種實驗最合適,說明原因。通過生活的、真實的演示實驗,經過學生們思考討論,就能得到正確結論: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是采用石灰石與稀鹽酸的反應。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學生們掌握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這個知識點,同時也讓同學們參與其中,從視覺感官中體會到實驗的要點,并學會了優化實驗的方法。因此,實驗教學是化學教育的一個重點,他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中學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
四、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教學的合理性建構
1、師生交流互動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屬性,交流互動是主體間的相互聯系與能動的反映,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與學生彼此間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彼此間分享思維、經驗和知識,彼此交流情感、體驗,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求得了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以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目標。
(1)“互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交流”互動。“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師生間相互理解與交流的“主體間性”的打造,是師與生,師生與教材間的雙向理解、問題解決的活動,是形成共識的共創共生活動。教學中的有效交流要體現“三個有效”,即尊重客觀事物的真理性,社會規律的正當性和“捧一顆心來”的真誠性,課堂教學強調時空共有,內容共創,意義共生,成功共享。
(2)互動的多元性與教育性。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是多元的,是多情況、多內容、多難度、多形成的互動體。在情境上既有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還有融洽和諧的人文環境,發人深省的問題背景;內容上不僅是課本知識的學習,還有生活經驗的積淀,生命意義的領悟;師生關系上,既有師與生,還有學生與學生,小組與小組,個體與群體,師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與溝通。
參考文獻:
[1]張璐.略論有效教學的標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1):37-40.
[2][美]鮑里奇著,易東平譯:《有效教學方法(第四版)》,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