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姝
摘要:櫻花是日本民族和文化的一種象征。日本被譽為“櫻花之國”。在日本,櫻花作為一種風景,一種象征,甚至是一種精神,已經成為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關鍵詞:櫻花;日本文化;文化符號
一、櫻花作為文化符號的象征意義
櫻花是春天的象征,是春的季語,因此,櫻花對日本人自然觀的折射體現在與自然和櫻花, 以及櫻花季節有關的許多詞語上,如櫻時雨、櫻吹雪、櫻前線、櫻狩、櫻田、櫻茶屋、櫻月、櫻結、櫻飯、櫻湯、櫻漬、櫻燈籠、櫻餅、櫻酒、櫻貝、櫻色、櫻魚等。這些詞匯是日本民族語言中特有的現象,體現了日本人纖細的自然情趣和島國特有的風土。
對于“櫻花”(日語讀作“さくら”)詞源,有學者指出“さ” 在古語中表示“農耕神”、“谷物神靈”,而“くら”為“神靈安然依坐的神位”,因此“さくら”原義為“稻谷神靈所依之花”。傳說櫻樹是農神喜愛的地方,因此櫻花時節,古代的日本人聚在櫻花下,表達對農神的敬畏,占卜收成的好壞。這種古代樸素的祭祀占卜活動演化為后來的“花見(賞櫻)文化”。可見櫻花作為日本本土原生植物,最早是作為農耕文化的象征與稻米耕作聯系在一起出現的。遠古時期,櫻花被當作秋天豐收的象征,每當櫻花盛開,日本人都會圍著櫻花樹載歌載舞。在他們眼中,櫻花繁花似錦的美實際上是農耕女神駕臨人間,賜人豐收的外在形式。這一將自然物與人類的審美直觀直接聯系的現象在早期的人類社會是十分普遍的。
二、櫻花體現了日本人的審美觀
櫻花花期甚短(約七日),盛開時花團錦簇,熱烈燦爛,極為壯美,但一陣風吹來,滿樹櫻花如雪般靜靜飄落。櫻花在美到極致時凋落,在視覺上給人以極大的沖擊。落花中潛藏著一種令人憐惜的哀愁情緒,這種瞬間的飄落之美與佛教的“短暫、無常、生死輪回”的思想相吻合,并在與日本人樸素的“哀”的思想相結合中得到深層次的表現。人們悲嘆生命短暫易逝,自然變化無常,從而愈加深刻的體會到“物哀”之感。“物哀”(もののぁはれ)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學思潮,不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學,而且支配著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諸多層面。《古語拾遺》從古代原初歌謠來考察,“物哀”一詞被認為是“啊”(ぁ)和“喲”(はれ)這兩個感嘆詞組組合而成的。這種感嘆,最初是通過對人和自然,其后發展到對人生世相,即對現實的接觸——認識——感動的過程而產生的。由于“啊”這個感嘆詞與日語漢字“哀”字同音,就以 “哀”字標出。日本人從上古時代開始就相信,美好的事物是短暫的、稍縱即逝的。比起盛開的櫻花,凋落的櫻花更讓日本人動情,它被認為是無常之美的一種體現,充滿“物哀”的哀傷情調。
不同民族的人們賦予花卉不同的涵義,故而產生了不同的民族審美觀。今天的日本人將櫻花視為“國花”,且每逢春天櫻花盛開之際,日本人都要結伴賞花,充分體現了日本人對櫻花的愛戀之情。櫻花蘊涵有日本民族之于大自然的“物哀美”意識,因此日本人對它們情有獨鐘,體現了日本民族一種特殊的審美觀念。
三、櫻花與日本武士精神
日本諺語中的“花數櫻花,人數武士”,指的是花以櫻花為美,做人以武士為范。這一諺語本是歌舞伎《忠臣藏》中的一句臺詞,意思是“百花之中櫻花最為美麗,各類人中武士最值稱道”。《忠臣藏》講述的是47名武士為了報主君之仇,不惜忍辱負重,最終將仇敵殺死,然后接受幕府命令悉數切腹自殺的故事。在這一著名的歌舞伎中,不戀塵世、潔凈凋零的櫻花與武士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歌頌武士不惜生命忠于主君的武士道美德的美學符號。
“花中櫻花,人中武士”通過歌舞伎這一民間喜聞樂道的形式迅速成為膾炙人口的諺語,櫻花也由象征“物哀”的陰柔之美向體現武士“毅然赴死”的陽剛之美轉變,成為大和民族的精神特性的一部分。本居宣長用“若問敷島大和心,朝日盛開山櫻花”的和歌贊美櫻花,明確地將櫻花作為大和魂(武士道)的象征。新渡戶稻造在《武士道》一書中開篇提道:“武士道,如同它的象征櫻花一樣,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它并不是保存在我國歷史的植物標本集里面的已干枯了古代美德的標本,它現在仍然是我們中間的力量與美的活生生的對象。”明治初期著名學者西周在《兵家德行》中也這樣認為:“夫單瓣之櫻花,不如牡丹之艷麗,不如蓮花之清潔,又非如椿、木槿殘留于枝上直至腐敗,其純潔凋散之性無可比擬,其忠良易直實乃日本人固有之性習也。 ”
四、櫻花與日本文學
日本很早就有賞櫻花的習俗。“花見”(日語中專指“觀賞櫻花”)一詞很早就專門用于表現櫻花的審美活動了。人們一般認為,這一習俗源于平安時代(公元794—1192年)宮中舉行的櫻花宴。當初賞櫻只是在權貴間盛行,從江戶時代(公元 1603—1867年)開始,賞櫻發展為春季的民間活動,并最終形成傳統的民間風俗。從日本民歌《櫻花》中,人們不難看出賞櫻花作為風俗在日本民間的普及之廣、地位之高,從8世紀的《萬葉集》到11世紀的《源氏物語》,都有所體現。
賞花惜花也是日本文學藝術詠唱不盡的主題。在日本古典文學作品中,關于櫻花的描述比比皆是。櫻花美而易逝易碎的生命意象和日本人民從中寄托的人生情懷影響了日本文學藝術的發展。從哀物再到哀人的文學藝術風格,在日本的文學藝術里,常常有通過謳歌護花惜花來表達人生短暫當惜的心聲。最有特色的賞櫻地當屬川端康成筆下的柔情之地:伊豆半島。 “早春二月,伊豆半島的空氣中便開始彌漫櫻花的味道,游人從各地趕來,欣賞全日本最早盛開的櫻花。開花早,花期長達一個月,伊豆特有的河津櫻花在日本被稱為‘早春驚喜。每年2月10日至3月10日,伊豆會舉行大規模的‘河津櫻祭,從而奏響了一年的賞櫻序曲”。
櫻花體現了日本文化中自然觀、處世觀、道德觀、審美觀和實用主義思想,是一個動態、多元的文化符號。作為文化符號的櫻花不僅具有傳統的符號意義,而且內涵不斷深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日本社會的變遷,櫻花可能會被賦予新的文化含義,一些舊有文化含義有可能會逐漸消失。通過櫻花,我們可以了解并借鑒日本文化中一些先進和優秀的文化元素和內涵,同時也應對其文化中消極危險的一面保持清醒的認識。
跨文化交際與學習是在保持自身民族身份的同時,向其他民族學習,取長補短。在保持各自優秀的文化傳統基礎上,相互借鑒,不斷創新。在日語研究與教學中,通過對日本主要文化符號的研究與學習,我們可以加深對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的了解與認識,以減少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文化摩擦與隔閡。
參考文獻:
[1]白曉光.櫻[J].日語知識,1999,(4):48-49.
[2]楊國華.櫻花、殉情、切腹及其他[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5,(1).
[3]胡稹.櫻花在日本古典文學中的象征意義[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5,(1):1.
[4]新渡戶稻造著.張俊彥譯.武士道[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