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雅麗
摘要:本文利用現代語義學理論,以語義場為抓手,選取巴金《家》中豐富的親屬稱謂語進行系統統計,并對其進行語義成分分析,結果以圖表的形式加以標示,最后總結語義成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關鍵詞:親屬稱謂語;《家》;語義成分
親屬稱謂語是語言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詞匯。巴金的《家》主要是描寫與“家”相關的封建家族的興衰,因而親屬稱謂語占據了《家》稱謂語的絕大部分。并且故事發生于五四新舊社會轉型時期,時代背景較為特殊,其親屬稱謂語系統也極具特色。本文選取1981年9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本的《家》作為專書進行研究。語料主要是通過人工窮盡式搜查書中親屬稱謂語統計所得。有關親屬稱謂語語義成分的分析主要采用圖表的方式展示,每一種親屬關系選擇一種稱謂形式作為規范。
1.《家》親屬稱謂語語義場分析
一是對《家》中的親屬稱謂語進行統計描繪,總結其主要特征。二是將這些親屬稱謂語分成多個系統,分組列表,做語義成分分析。
1.1《家》中親屬稱謂語的統計和描寫
《家》中親屬稱謂語的構成形式與現在的稱謂語沒有多大差別,主要采用“排行+親屬稱謂語”或“姓/名+親屬稱謂語”的形式。如覺民稱覺新大哥,覺慧稱覺民二哥;瑞玨稱梅為梅表妹、稱琴為琴妹等。對于“姓/名+親屬稱謂語”的形式本文只保留了其親屬稱謂的部分,統計結果如下表:
結合文中具體事例,可以總結出其親屬稱謂語的幾個特點:
1.文中無論是直系親屬稱謂語,還是旁系親屬稱謂語,多數是兼跨背稱、面稱兩類的。但“妻子”和“丈夫”兩個詞在書中是一對相對應的稱謂,只用于背稱,不用于面稱,這與今天的用法已然相同。如:
“鈺,原諒我,我太懦弱,連自己的妻子也不能夠保護我們相處了這幾年……我的苦衷你該可以諒解。”(p331)
“自己丈夫做的事你都不曉得!你真糊涂!”老太爺突然把桌于一拍就罵起來。(p312)
2.文中出現的“黑漆板凳”是特殊時代背景的產物,屬于英文的音譯,是丈夫的意思。“五四”時期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外國教員在中國學校任教,英文漸漸普及。
3.書中除了大量的通語稱謂語外,還有體現地域特色的方言稱謂語。如,父親的弟弟稱為“爸”(p60),稱呼父親為爹爹(p188),對于覺新的表妹梅,稱作“嬢嬢”(p171)等。
4.文中利用“從他稱謂”,把說話人自己放在與聽話人同一立場,有利于從心理上說服對方,達到交際的目的。如“我的兒,我苦命的兒呀媽對不起你”(p348),這里母親對女兒自稱“媽”,能夠拉近與聽話人的距離。
1.2《家》中親屬稱謂語語義成分分析
1.2.1按近親關系進行劃分
以上三個最小的子場構成了近親屬關系語義場。這里近親的含義與常識上不同,專指有直接親屬關系的親屬,包括直接生育關系(父母子女)、同胞關系(兄弟姐妹)或配偶關系(夫妻)的親屬,它們是“親屬關系”的三個變體。
1.2.2按非近親關系劃分
現代漢語除了近親屬稱謂語外就是非近親親屬稱謂語,而非近親屬稱謂語至少包含兩層親屬關系。本文主要分析兩層關系親屬稱謂語,如“祖父,父親的父親”和三層關系親屬稱謂語,如“伯母,父親哥哥的妻子”。
1.2.3按輩分關系進行劃分
2.親屬稱謂語語義成分分析法步驟總結:
根據以上的實踐經驗,本文認為對一種語言的親屬稱謂語進行語義成分分析,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對每個親屬稱謂語的指稱對象如實地進行記錄。如“父親,生養自己的男子”。其次,如果對象是非近親屬即多層關系親屬,要用表近親關系的詞來記錄,如“叔父,父親的弟弟”,“祖母,父親的母親”等,也就說完全用表近親關系的詞來記錄以便于下一步的比較分析。
第二步:根據以上的記錄,把它們進行分組歸類,確定多個封閉的語義場。可以從語言親屬稱謂語的實際情況出發,或按近親非近親分組,或按不同輩分分組,或按姻親非姻親分組等。
第三步:在每個封閉的語義場中,對比場內的各個成員,然后抽出若干語義成分,列出表格。如果需要,可以就各組進行綜合比較,列出總表。
第四步:檢驗環節。可以觀察每個表格中的親屬稱謂語,檢驗提取出的語義成分能否對它們進行有效的區別。當然最好是與詞典的釋義進行比對。
語義成分的分析,可以使釋義形式化,而且便于比較詞義的異同,往往可以以少數的語義成分說清楚若干詞的意義。但是一直以來,語義成分自身的模糊性以及成分分析法的局限性,使得語義成分分析法頗具爭議。所以我們在運用語義成分分析法分析詞義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綜合幾種方法并結合語境加以考慮,使詞義分析盡可能準確。
目前語義成分分析法在親屬詞這種小范圍內的運用已經顯示出它應有的效果,本文希望語言研究者不斷努力,將語義成分分析法用在更多語義場的分析中,不斷對其進行完善,充分發揮它分析詞義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安志偉.《現代漢語只認名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19.
[2]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9.
[3]《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增補本.
[4]胡士云.《漢語親屬稱謂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5]黃蒂佳 .《<世說新語>語義場視角下的表人詞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6,5.
[6]賈彥德.《漢語語義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11
[7]馬麗.《<三國志>稱謂詞研究》[D],復旦大學年博士學位論文,2005.
[8]樸海瑩.《巴金<家>親屬稱謂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4
[9]石安石.《語義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4.12
[10]史寶金.《論漢語親屬稱謂語的特征及其社會歷史文化北京》[J]復旦學報,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