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超華



【摘 要】新常態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提出,不僅實現了經濟轉型基礎上的主攻方向,也實現了總體思路與工作重點的實施。同時也為商業的變革與實現指明了道路。告別“三高”時代,推動盈利增長業務。隨著“十三五”計劃的不斷實施,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革,對金融改革創新圖景做了勾畫。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新的增長動力與商業模式正在孕育,客觀矛盾與問題之間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在新形勢下,就需要針對問題,就行深度探究。不僅可以推進商業銀行的供給側改革主要內容,也可以在金融環境下,做出全新的探究與嘗試。針對挑戰與機遇,解析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的發展措施。妥善處理好供給側改革和銀行轉型之間的關系,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創新與風險之間的關系,加減破立的“四對關系”等。并在此基礎上,明確商業銀行供給側改的主要方向與發展路徑,將實體與服務結合在一起,保證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健全風險防控機制,構建綠色的金融環境。
【關鍵詞】商業銀行;供給側改;問題研究
一、緒論
(一)探究的背景
隨著“十三五”計劃的不斷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呈現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相關數據調查顯示,2015年銀行不良貸款率連續10個季度上升,GDP增速已降至25年來最低,傳統的需求側管理已經到達了瓶頸時期[1]。從“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以來,主要是通過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等內容進行實現經濟結構體制升級。其中,商業銀行在經濟與金融系統中占據著核心位置。因此,只有充分的利用商業銀行的引領效應,在不斷的與時俱進中,提升創新供給的新動力。對商業銀行的主要問題,進行探究,深化改革,加快轉型,明確新思路和新方向。通過把握“去庫存”與“補短板”的關鍵點,實現服務理念、業務模式、信貸結構、風險管理、經營體系等主要內容的有效升級[2]。并在傳統的基礎上,構建全新的金融服務需求,實現有效的對接與融合。
(二)探究的目的
第一,供給側改革將強力驅動商業銀行選定明晰的轉型路徑;第二,供給側改革將深刻優化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第三,供給側改革將有效延伸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空間[3]。第四,供給側改革將全面考量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
二、相關理論性探究
(一)金融創新理論
金融創新是為了規避相關的制約,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內外部金融環境的構建。實現利潤最大化,及時捕捉信息,借助新的技術,與金融機構的主要優勢,創新出新的金融工具或者交易工具,服務方式等。
(二)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主要指的是為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下的結構性改革。從金融資本的角度進行分析,構建現代化生產要素的主要內容[4]。從新時期的主要任務上看,想要加強供給側管理,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強金融業改革創新力度,拓展金融資金的優化與配置。構建多層次的金融組織體系,創新金融產品,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其中,商業銀行作為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金融部門,只有在供給側改革融合過程中,才能實現全方位與全過程中的深度構建。降成本、補短板、去庫存、去杠桿、去產能,提升供給效率,優化配置,提升新型產業的持續發展。
三、商業銀行在供給側改革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銀行信貸結構調整契機:不良貸款問題
從目前的形式上看,商業銀行的貸款結構從2015年開始就不斷呈現惡化的趨勢,并且企業貸款需求不足的問題開始加劇。相關調查顯示,實體店中,中長期貸款從前期的52.5%,轉變為78.2% [5]。家庭也開始不斷的攀升,企業中長期貸款也從1317億元上升至3464億元[6]。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中,不少行業的逾期程度也提升到百分之八十。因此,面對這一情況,商業銀行就需要一個優質供給側,來調整信貸結構,在綠色經濟發展道路上,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與發展,從而減少信貸風險。具體的參見圖(1)
(二)資產證券化提速:結構的轉型階段問題
從目前的形式上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為了解決生產過剩、增長乏力等主要資源問題的轉移。還有就是在新興戰略的基礎上,不僅可以提供足夠的資金與金融技術,還可以提供對應的勞動力。從一定的程度上看,資產證券化可可以激活資源存量。2015國務院部署將增加5000億信貸資產證券,但是,證券化資產還是只有占據了較小的比例,與發達國家相比較還存在很大的差距[7]。具體參見圖(2)
(三)產業升級轉型拓展新市場:值取向轉換問題
從一定的程度上進行分析,《中國制造2025》頒布之后。就需要在傳統行業的基礎上,對企業進行重組。其中,還包含了商業理念與技術創新的成長趨勢分析。新廠產業的有效驅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不斷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進行構建,這樣才能明確經濟政策導向。因此,在信貸需求的時候,需要提升新型產業的領域需求量。在傳統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提升一個機制轉換過程,一個周期的考驗過程。
(四)加快綠色發展創造新動力:消化存量問題
隨著“十三五”規劃的不斷推進,綠色經濟發展,成為了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相關數據表明,2020年底綠色投資會達到2萬億元的數字量。并且在政策上,還會給予10%~15%不同支持[8]。并在能源融資與碳排放權融資的基礎上,創新機制,提升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需要長期“輸血”才能免于倒閉的負債企業投入信貸資金。因此,也也是專業人才短缺現象。例如:商業銀行PPP項目與投貸聯動試點等問題上,就需要風險管控等方面的人才構建。
四、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革應妥善處理好“四對關系”
從發揮市場導向作用上看,需要利用商業銀行,對信貸加以束縛,對需求結構的變動進行匹配。提升市場導向的有效性與精準性,規避過剩產業的出現。從產業結構優化上看,商業銀行的合理性是側供給發展的重點。相關數據展現,大中小企業中僅僅占據1%的,卻存在65%的金融資源,其他貸款覆蓋在百分之五以下[9]。因此,不少企業盈利與創新得到抑制,這個時候就需要在黨中央的正確指引下,做出對應的轉移與決策,從真正意義上,挖掘新的利潤提升點。從實體經濟的主動性服務上看,中小微企業成長得到了抑制,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強金融資源供給與各種實體經濟適用性;另外一方面,就需要在商業銀行的基礎上,拓展對應的銀行服務,最大程度削減企業的貸款成本。
由此可見,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革應妥善處理好“四對關系”。第一,供給側改革和銀行轉型的關系;商業銀行是我國獲取資金的主要渠道,供給側改革中就需要在商業銀行的基礎上進行調整。摒棄粗放的形式,加強產品的創新,提升金融的服務的質量。按照消費等級,主動構建,實現產業的轉型。第二,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在這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在政策與法律的基礎上進行構建。商業銀行不僅需要隨著市場的變化進行調整,還需要在政策引導下,發揮商業銀行的重要作用。在實踐的過程中,發展小微金融與精準扶貧、三農金融服務等內容的實施。第三,創新和風險的關系;商業銀行需要提升創新力度,支持供給側改革;還需要在這兩者之間,把控平衡點,保證客戶資金的安全性,減少區域影響。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保證資金的安全性。第四,加與減、破與立的關系;商業銀行需要在基本原則上,進行普及金融,去除過剩產業,構建創新機制。
五、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革的對策分析
(一)矯正金融資源扭曲配置
從本質上看,供給側改革是為我國的經濟運行,指明了改革的發展方向。這個時候,就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明確升級的路徑,按照產異性,走出社會主義特色發展道路。理清商業與農行短期與長期發展關系,按照轉型的路徑,穩步發展路線。某地區調查顯示,經濟發展勢頭長線了較好的勢頭。具體參見表格(1)
從以上可以發現,商業銀行一方面,應加大對“中國制造 2025”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構建,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各個行業與領域,積極拓展“中高端”。另外一方面,需要在十九大的開局之年里,秉承“一帶一路”的思想政策,根據差異化,形成各自服務特色。接著在市場細分的過程中,降低“兩高一剩”、 “僵尸企業”。完成銀行信貸結構的優化調整,實現企業的重組與整合。
(二)持續提高現代化競爭力
商業銀行要在遵循商業可持續的原則下,積極推動投貸聯動、PPP 模式創新。縮短企業融資鏈條,提升薄弱領域的金融服務水平[10]。第一,需要持續改進商業銀行的運營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健全服務機制,完善全流程銷售服務體制。第二,商業銀行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培養綜合性人才的構建,提升服務體系。第三,商業銀行需要在全球化的基礎上進行構建,借鑒國內外先進的運營思想,加強內部管理制度,推進創新機制,實現商業銀行的有效升級與轉型。加大風險管控,針對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進行構建。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強化風險識別化解,加大風險吸收能力,加大對特殊行業的風險管理。
(三)深度挖掘客戶需求變化
隨著“十三五”計劃的不斷推進,“以人為本”的思想已經深入腦海。因此,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革問題研究的過程中,需要銀行按照客戶的需求進行構建,深度的挖掘商業銀行客戶的動態性變化。創新“存貸匯、類授信”產品的服務形式,順應時代的需求,轉變競爭的咨詢形式,迎合用戶的管理方式,提升相關的數據性挖掘。在技術層面上,商業銀行還需要把互聯網、物聯網、商業銀行的服務理念結合在一起。基于商業模式的層面上,持續提供商業化的服務水平,轉變思路,協同發展,分工合作,提升需求層次感。
(四)大力推動創業金融發展
在本質方面,不管是商業銀行,還是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兩個字。創新不僅是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經濟進步的動力源泉。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的創新目標,就是金融產品的創新。不僅如此,其中還包含了天使基金、新三板、私募基金與“四眾”等方阿敏的主要內容。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針對自身的發展空間進行構建,融合政策的發展方向,減少融資的成本,完善金融體系,加快商業銀行的綜合性運營水平,促進大眾創業。換句話說,商業銀行的創新,需要滿足經濟發展的轉型需求,此外,商業銀行也應該按照企業的生命周期進行構建,提升資金利用率。
(五)促進互聯網金融創新融合
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為各行各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因此,商業銀行互聯網產品也不例外,也需要在正向的引導下,提升產品的差異化構建,提升跨界產品的有效融合,提升渠道終端化建設。不僅如此,還需要把互聯網金融業務與中小微型企業結合在一起,提升新生力量的構建能力。商業銀行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加快互聯網建設,協調金融的新格局。那么,第一,商業銀行需要借助大數據的思維方式,轉變“數據驅動”,在解析、歸集、拼合的過程中,按照客戶的需求進行構建。第二,商業銀行需要借助移動互聯網的主要思想,構建互聯網服務平臺,制定屬于本銀行的APP。從客戶的角度進行思考,實現流動性客戶與信息的有效收集。第三,商業銀行,還需要按照用戶的體驗方式,追求,客戶的最大化滿意程度。第四,商業銀行還需要在普惠金融思維思維方式上,服務中小企業,提升覆蓋面積,創新活力。
(六)積極倡導綠色金融
隨著“十三五”規劃的不斷推進,與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不斷延伸,應積極倡導綠色金融。第一,商業銀行應該在綠色產業的新特征上,構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第二,商業銀行需要在經濟結構的變化過程中,實現產業調整,完善信貸結構優化。按照差異化與動態化,實現節能效益,提高可操作性。第三,商業銀行還需要在國家宏觀戰略規劃下,進一步深化“赤道原則”的構建。在全球化的理念下,加強國家化的發展路線。不僅如此,商業銀行還需要根據我國的國情,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實現對外投資經濟體。并在黨中央的正確指引下,發展“一帶一路”戰略。商業銀行還需要在不斷的與時俱進中,加強世界經濟的合作腳步。
六、總結
新常態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革問題研究過程中,持續調整業務結構,不斷深化改革,促進商業銀行的有效轉型與發展。并在改革轉型的重要作用下,降低資本消耗,提升協同作用,創新發展模式。不僅如此,還需要商業銀行明確轉型升級路徑,緊扣服務實體經濟,加大對 “一帶一路”政策支持,提高金融供給效率,提升薄弱領域的金融服務水平。因此,想要促進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主要內容得到可持續發展,就需要不斷的鞏固和提升盈利能力,積極主動的進行構建。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調整信貸結構,最大化挖掘客戶需求,全面推進側改革。處理好的“四對關系”,確定適合自身的供給側改革的路徑。
【參考文獻】
[1]周豪.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建議[J].商場現代化. 2018(11):11-12
[2]王妤婕.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與挑戰分析[J]. 電子商務. 2018(07):77-78
[3]田建孝.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挑戰及對策[J].北方經貿. 2018(05):99-100
[4]孫蒙.中國商業銀行在供給側改革的機遇中求發展[J]. 新經濟. 2016(21):111-112
[5]楊吉峰,肖起峰,劉相兵.供給側改革對商業銀行的影響[J].青海金融. 2016(09):63-64
[6]魏安義.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金融服務供給側改革研究[J].浙江金融. 2016(12):157-158
[7]吳鈺潔.銀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銀行業發展轉型必經之路[J].武漢金融. 2017(05):12-13
[8]李三亮,張凱.供給側改革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改進措施及建議——基于對廣饒縣銀行業的分析[J].中國商論. 2016(19):56-57
[9]唐錚玉.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供給側改革策略研究[J].當代經濟. 2016(32):13-14
[10]王定祥,蘇婉茹.商業銀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的責任擔當與轉型策略[J].農村金融研究. 2016(0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