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勝
摘要大學生體育素養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本文采用文獻法、訪談法,以大學生體育素養內涵為基礎。闡述,大學生體育素養培養應對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 體育文化素養 培養
2002年8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綱要》明確指出高等學校體育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提高大學生的體育素養是適應現代教育由基礎教育向素質教育的全面轉軌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開展高校體育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體育素養呈現緩慢下降趨勢。因此,針對大學生的體育素養下降現狀,提出諸多培養對策,對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體育素養提供參考依據。
一、創建多維度多核體育觀,摒棄單一維度單核體育觀
多維度體育觀是以全面發展體育興趣、態度和習慣;體育知識;體育技能;體質健康與體能;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體育文化素養為核心目標。從高校體育教育的實際為出發點,把學生的身體、情感、思想、品德、意志、行為和習慣等有機聯系、互為促進的統一整體。運用多元化的體育教育活動,多方面、多角度培養學生全方位體育素養,旨在實現學生體育意識、體育能力、體育習慣培養和提高。
單一維度體育觀是以身體素質的提高作為學校體育教學的核心目標,評價體系以顯性的身體素質、技能能力指標為評價核心,對隱性指標如:體育態度、興趣、習慣、能力等沒有充分考慮。因此單一維度體育觀不能完成學生體質的長遠效應、體育的終身性目標。這種忽略了學生的心理、社會以及教育等因素的傳統教育觀念,其結果必然會“事與愿違”,最終連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基本目標都難以實現。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兩者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差別,所以要想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體育素養,改變大學生體育素養水平偏低的現狀,高校體育的管理者必須要單一維度體育觀,創建多維度體育觀。
二、建立多元化的教學體系
調查研究表明:目前大學生身體素質差異化顯著;大學生體育專項技術差異化顯著;大學生體育健身知識差異化顯著;大學生對體育課的個性化需求差異化顯著。學生喜歡參與體育活動,但大都不喜歡上體育課,教師上課也處于無可奈何的“被動”狀態。良好的體育課堂教學效果不僅僅取決于體育教學內容安排的合理性,而且還取決于體育教學組織方式的科學性。沒有適宜學生身心特點的組織方式,體育教學也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說,體育教學的組織方式在教學當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抑制了學生學習和鍛煉的積極性,從而使得課堂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提高大學生的體育素養,高校的體育教學工作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的束縛,建立多元化的教學體系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顯性課程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多維一體,散發滲透,深刻影響,使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體育素養都能夠得到均衡的發展。
三、創新課外體育活動內容,鍛造學生體育個性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育課的延續和補充。它在向學生傳授體育文化知識,對其進行教育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既要保證學生把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技術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又要確保學生在從事體育活動的整個過程中體驗到運動所帶來的快樂,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建立專項課外體育活動,加強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我們所說的專項課外活動具有“四個固定,一個自由”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學生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過程當中要有固定的體育項目、固定的活動地點、固定的指導教師、固定的活動時間,學生憑借自己的有效證件,根據自己的特長、興趣和愛好任意選擇符合自己個性特點的體育活動項目。專項課外體育活動的建立能夠使學生的愛好需要得到充分的滿足,個性得到很好的發展,同時還可以保證學生能夠輕松地學會1-2種終身鍛煉的體育技能。
四、建設良好的校園體育環境
盧元鎮先生在70年代末就提出與運動休閑十分接近的概念,就是“人們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自愿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和娛樂活動。他們既不受限于體育教學的種種嚴格規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運動成績,而是把體育運動作為一種有意義的活動形式度過自己的余暇時間,使人們在精神和身體上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營造良好的校同體育氛圍在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園體育氛圍中有“形成自覺、健康、正確、科學的體育鍛煉風氣,對于陶冶、導向、激勵、智育教育能夠產生良好影響。所以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和利用這一無形資產的巨大效能,把體育氛圍帶到學院生活以及每個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去,使他們時時刻刻都能受到體育文化的影響和熏陶。校園體育氛圍具有形象、可感、具體的特點,可以給學生以耳濡目染的影響,容易被學生們所理解和接受。經過良好的體育文化環境氛圍的影響和熏陶,可以加深學生對于體育的認識和理解,把學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當中,在無形之中對學生進行了影響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