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平柱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政策在職業教育上的傾斜,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得到了迅猛發展。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比例不斷擴大,但是隨著職校生源競爭的加劇,許多學校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紛紛打開校門,降低門檻,在確保生源數量的同時卻忽視了生源質量,形成了龐大的中職學困生群體。如何做好中職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我們每一個中職教育者的責任所在。基于此,本文主要對面向中職學校學困生的德育教育問題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面向中職學校學困生;德育教育問題
一、前言
學困生在中職學校占的比例不少,在中職學校德育教育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德育教育負責幫助學困生健全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就需要教師全面提升自身素養,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針對學困生的成因及特點,找出問題的根源,拓展教育渠道,加強情感教育,有助于轉化學困生。
二、學困生“中職現象”的主要根源
(一)學生自身的根源
1.生理心理方面
中職學生處于青春期。他們趨向成熟,熱情活潑、求異好勝,但缺乏理性和經驗,處于“危險期”。優點表現出來,缺點也暴露無遺;加上課程數量增多和難度增大,相當一部分學生吃不消,打退堂鼓很自然。
2.非智力因素方面
現在的學生中獨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較高,長期在長輩們的嬌慣中成長,而且生活學習條件也比較優越。因而導至他們的依賴性、自尊心很強,追星趕時髦,任性懶惰、不喜歡合作、圖享受怕吃苦。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就低頭了。
3.綜合素質方面
一些學生知識基礎差,反應慢,不肯下功夫;一些學生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父母逼上才學習,作業粗心拖拉,能力差;一些學生不認真聽講,死學習,效率低;一些學生大量做題,反思總結、吸取教訓少。以上情形可能一人有幾種,其后果是失去信心,學習一蹶不振,其他毛病多了起來。
(二)學生之外的根源
1.社會環境方面
就業、致富的方式和途徑多樣化,給一些家長及其子女帶來很大的影響,導致抓學習不力。
2.家庭環境方面
一些家長的消極情緒感染了子女;一些家長嗜酒好賭,不管子女;一些家長離異后推諉責任,傷害了孩子心靈;一些家長把孩子甩給父母,祖輩大多溺愛孫輩;一些家長信奉棍棒教育和物刺激;一些家長期望值過高,到處補課培訓。以上情形可能兼而有之,都沖擊了子女的學習和成長。實際上家庭溫馨,責任心強,正確引導和促進子女的學習,才是最根本的。
3.學校管理方面
國家普教、職教改革的制度、政策不完善,依然存在普教人辦職教的現象,導致學校以考試分數為主要評價依據。但是唯分數是從,變本加厲的應試教育排擠了素質教育。給教師不斷施加壓力,對學生的管理卻難以深入。這種評價制度,沒有根據專業特點和學生特點,導致一些教師片面盲目地追求分數:粗暴對待學生、延長時間、加大強度、簡單重復、唯本課程分數是從。這些老師嚴重違背了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忽視了學生技能水平的培養,造成學生喪失興趣和厭學。
三、解決學困生“中職現象”之對策
(一)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的制度
除家長委員會制度外,健全家長學校制度、師生聯系制度,至少一月一次,及時交流反饋,取得家長的理解、支持,引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統一。同時學校教育要走出去請進來,社會實踐活動制度化,使學生了解、適應社會,培養能力,激發學習的主動性。
(二)開展各種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動
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合理的分類和鮮活的生活材料進行時事、理想前途與愛國主義,青春期與心理健康,科技、環保與人文精神,學習策略,差生成長等教育,關注學生思想動態,傾聽學生心聲,消除成長困惑和障礙,化解對立和矛盾,師生互動、溝通理解,共同成長:使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樹立崇高理想,自尊自信自強。
(三)堅持素質教育,以人為本
按新課程標準注重學生個性需求,以人為本,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加強體育、藝術、電腦等課程,擴大學生社團活動,引導學生自我管理、全面成長。
1.關愛學生是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的前提
關愛學生,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職,對中職學困生更需如此。有了對學生真誠的愛,才能盡量多地發現學困生的優點,盡量多地表揚他們的進步,才能使他們逐步感受到教師、同學和集體的溫暖,使其主動地融入班集體,和教師同學們共同進步。
2.學會尊重、賞識學困生是做好轉化工作的重要催化劑
“蹲下來看孩子,相信每個學生都能行”。人有發展水平和個性心理的差異,但無高低貴賤之分。如何看待學困生,把他們看成什么人,對他們持怎樣的態度,是學困生轉化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教育只有在尊重他們做人的尊嚴和價值,贊賞他們的興趣、特長和進步的前提下,才是有效的,因為受尊重和被賞識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這要求我們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在矯正學生心理和行為偏差時,要做到師生平等,同時調整好自己對學生的態度、說話的語氣和行為方式,做到以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為出發點,讓他們樂于接受教師的勸說教育,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四)改革教育評價制度
中職教育沒有升學的壓力,這其實也給我們的教學拓寬了空間,我們不妨把教室放到車間、寫字樓、田野里,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當然對于中職學生的教育評價,就要結合中職教育實際,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有利于學生全面成長和進步。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實際評價考核中,應該注意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使目標具有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這樣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自信心、成就感,便于鼓勵、引導其不斷進步。
四、消除中職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的對策
(一)教師要傾注愛心,尊重學困生,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與信任
教師對學生的關愛與幫助是必須的,其熱情與關懷總會打開學困生的心扉,讓他們親身體會到教師的良苦用心,促使學困生態度發生轉變,樂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增強他們努力學習的自信心與積極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指導學困生學習行為,以幫助他們糾正的不良學習習慣,使他們能正確看待學習中的點滴進步,從而產生學習的需求,并轉化為學習動力,以消除他們的學習心理障礙。
比如,每一屇新生入學前,我會去招生辦將全班同學的相片復印到一張A4紙上,然后下面寫上他們的名字,爭取在學生報到時叫出他們的名字。在開學后,我也會將這張紙當作任務發給班級任課老師,也希望他們能以最快的速度認識班里的學生。我經常跟學生說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愛老師,老師會愛你;你不愛老師,老師也會愛你,只是愛你的方式不同罷了。”我認為,給予學生的愛是他們所需要的才叫愛。我會根據每次帶班學生的特點,組織學生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或者,成立各種不同的協會或社團。比如,按照學生興趣組織他們參加家電維修小組、攝影協會、書法協會等課外興趣小組。在這里,學困生可以一展他們的專長,或者優等生在展示才華時給學困生一些熏陶,可能會激起學困生內心深處的學習需求。只要學困生愿意擺脫心里的牢籠,走進集體里的組織,那么,他們就不再是學困生了。
(二)家長正確教育引導學困生,努力營造寬松、民主的家庭氛圍
家長應主動了解子女的身體和心理變化,加強與孩子的交流與溝通,引導孩子及時反饋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培養他們克服困難、改正錯誤、端正學習態度的決心。同時,家長還要利用空余時間多陪孩子,以此增加與孩子接觸的機會,便于與孩子更好地進行深入溝通與交流,與孩子之間建立親密的友好關系,從而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也利于幫助學困生消除學習心理障礙。
筆者所教的班里,有一位叫小婷的學生,她出身于普通農民家庭,有一個姐姐,由于姐姐從小十分出色,本科畢業后就考取了公務員,所以一直是父母的驕傲,而她連普通高中都沒考上,而且在中職學校是一個學困生,小婷把這一切都歸咎于父母沒有重視她。針對她的情況,我反復地和她家長通電話,了解她的家庭狀況,并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不要在小婷面前將兩姐妹比較,盡量平等對待姐妹倆。這樣的努力果然有成效,新生入學時,小婷就一直鬧著要轉宿舍、轉班,一學期后她的這些想法漸漸沒有了,雖然專業課學習還沒有太大起色,但她再也沒有違反學校紀律,還主動要求在班里擔任文娛委員一職。
當然,學校方面應在軟硬件方面為學困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師資配套設施,營造出適度競爭的學習氛圍和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引導學困生端正學習態度,產生學習動機。另外,社會方面應積極配合、關注學困生的成長教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清理、整頓不文明現象,與學校、家庭齊抓共管,為學困生身心發展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這樣就能真正教育好學困生,有效消除他們的學習心理障礙。
五、結語
總之,針對中職學校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班主任要積極探求如何發揮德育教育的作用,通過觀察、研究、實踐,想方設法讓學困生逐步領悟法理,接受社會責任感、集體主義及愛國主義思想的熏陶,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拋棄不健康的觀念,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逐漸完善自我,完成個性化過程和社會化過程的統一。
參考文獻:
[1]王云.談職業教育中班主任工作體會.邢臺市長征職業中學
[2]何國華.陶行知教育學[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3]武正林,金洪欽.中等職業學校班主任[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