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摘 要】目的:探討聚焦解決模式對初產婦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方法:將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間的初產婦112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每組各56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聚焦解決模式,比較兩組產婦焦慮、抑郁情緒情況。結果:干預前,兩組產婦SAS、SDS評分對比差異性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產婦SAS、SDS評分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組水平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初產婦護理過程中通過融入聚焦解決模式可進一步緩解其焦慮、抑郁情緒。
【關鍵詞】聚焦解決模式;初產婦;焦慮;抑郁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8--01
妊娠期是女性生命當中一個重要且特殊的生理階段。妊娠期女性往往心理較為脆弱,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心理壓力會持續上升。特別是對于初產婦而言,由于缺乏分娩知識,再加上部分外界因素影響,可能會出現較為嚴重的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的刺激會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系統產生影響,可能會造成雌激素、孕激素、泌乳素、多巴胺等調節紊亂,從而影響正常分娩[1]。因此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對初產婦進行引導,糾正其心態,改善其負面情緒,鼓勵其做出積極行為。我院對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間的56例初產婦采取了聚焦解決模式,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對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間的初產婦112例進行回顧性分析,排除存在中樞神經系統性疾病者或精神障礙者;近期出現個人或家庭重大事件而影響情緒者;合并慢性疾病者。上述初產婦根據護理方案不同分為研究組(n=56)以及對照組(n=56),研究組年齡為22~33歲,平均年齡為(27.51±3.33)歲,孕周為28~32周,平均孕周為(29.33±1.11)周,包括高中及以下文化14例,大專及以上文化42例;對照組年齡為22~34歲,平均年齡為(27.45±3.41)歲,孕周為28~33周,平均孕周為(29.42±1.14)周,包括高中及以下文化12例,大專及以上文化4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常規健康教育、營養指導、放松訓練、運動指導、心理疏導等。研究組在此基礎上融入聚焦解決模式:(1)問題收集。責任護士主動與產婦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其妊娠期生活當中存在的問題,并了解產婦為解決問題所作出的行動以及解決問題的潛力或資源,由責任護士做好詳細記錄,歸納成表格。(2)目標設定。結合相關問題,由責任護士與產婦共同探討,提出解決方案,當出現類似問題時,讓產婦知道如何進行有效處理,增強產婦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其出現問題時過于擔心、焦慮。鼓勵產婦將內心真實想法表露出來,若想法合理,可根據其想法設定可行性目標,使其朝著目標不斷調整心理及行為。(3)探查例外。協助產婦確認目標后,與產婦繼續探討這些問題未發生時、并不嚴重時或偶然解決類似問題的情況,讓產婦意識到即便是自己無意識地做出的努力可能已經改變了某些問題[2],使其樹立信心。同時,要讓產婦了解到自身無意識當中發生的一些改變,引導產婦進一步思考這些例外產生的原因,避免再次出現同類問題。(4)反饋。對產婦所作出的好的行為變化以及所產生的心理狀態變化等給予激勵、稱贊,作出正性反饋。若產婦無法達成預期目標,及時與其探討原因,可采取刻度化提問細化產婦目標達成情況及目標前進方向。協助其進行調整,并鼓勵產婦之間相互交流成功經驗。(5)評價。對產婦所取得成果進行綜合評價,使其能夠進行自我經驗總結。當出現新的問題時,再引導其設立新的目標,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1.3 觀察指標 采取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對兩組產婦焦慮、抑郁情緒進行評價[3],SAS 、SDS評分愈高說明患者抑郁、焦慮情緒愈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相關數據以SPSS17.0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均用()表示,采取t檢驗,P<0.05表示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前,兩組產婦SAS、SDS評分對比差異性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產婦SAS、SDS評分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組水平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具體見下表1:
3 討論
絕大多數初產婦妊娠期都會出現心理波動,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內分泌系統,不利于正常分娩,甚至會影響到產后恢復。所以在初產婦妊娠期需要對其進行有效心理干預,協助其能夠克服負面情緒及不良心理。
本研究組中,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融入了聚焦解決模式,從結果來看,干預后,兩組產婦SAS、SDS評分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組水平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與陸海燕等相關報道結果類似[4]。聚焦解決模式是一種典型的心理干預模式,最早由Steve de Shazer于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5],如今在臨床上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聚焦解決模式強調于問題的解決,通過護理人員的引導,激發患者自身的潛能,讓患者利用自身的資源將問題解決。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夠充分激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逐漸增強其自護能力。在聚焦解決模式應用期間,要求護理人員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在護患之間形成有效溝通,在創建良好護患關系的同時也能夠減輕護理人員的職業倦怠感,以獲得更好的干預效果。以此同時,要鼓勵孕婦相互之間進行經驗交流,讓孕婦感受來自群體力量的支持,增強其解決問題的信心,幫助其挖掘出解決問題的資源,讓問題得到順利解決,以此來緩解其負面情緒。
綜合來看,在初產婦護理過程中通過融入聚焦解決模式可緩解其焦慮、抑郁情緒,增強其解決問題的信心與能力。
參考文獻
盧菁,陳曉,王曉,于謹英.聚焦解決模式對剖腹產手術產婦心理與生理應激反應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44(05):907-910.
楊大萍.聚焦解決模式在孕婦產褥期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08):373-374.
馮錦屏,盧德梅,王麗娟,李江雪.聚焦解決模式在產婦哀傷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6,30(35):4439-4441.
陸海燕,李廣雋.聚焦解決模式護理干預對初產婦產前焦慮狀態水平的影響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6(08):898-901.
李益民,陸駿,寧麗,等.聚焦解決模式在國內護理領域的應用現狀[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4,34(0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