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芹
摘 要:礦山是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影響最為頻繁地場所,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對資源開采的需求越來也大,迅速增加的資源需求給環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尤其是在礦山資源開發方面。減少人類礦山活動對地質災害帶來的影響,促進礦山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必須對地質災害的類型以及引發的因素進行全面分析,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使我國的礦山開采可以順利進行,從而推動我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類型;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6-0014-02
1 礦山地質災害主要類型
1.1 巖土體變形災害
(1)誘發性地震。采礦活動特別容易造成巖土圈層的結構破壞,這種破壞一般就是造成地震或者斷層錯位。瞬發的斷層劇烈錯位極易誘發地震。對于人為的地質改變而造成的地震一般都是淺源性地震,雖然深度較小,但卻存在巨大的危害力量,嚴重會致使礦井下和地表巖土圈層的劇烈改變,對地表結構和地上建筑物造成巨大破壞力。(2)斷層錯位。斷層錯位也是認為改變地表圈層結構而造成的災害現象表現,但是斷層錯位不像地震一樣具有突發性,它具有緩發性,它是隨著人為對結構的破壞過程積攢能量,并且不容易被檢測出,當隨著開采活動的持續進行,礦脈被采空后,斷層長時間積聚的能量會瞬間釋放,對礦山及周邊地質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力。(3)礦山采空區的塌陷。礦山采空區的塌陷是礦區幾個常出現的現象之一。采礦過程中對于礦產采空后沒有保留足夠的安全支撐礦柱或者保留礦柱無法支撐強大的地表壓力,形成地面塌陷。對于埋藏深度較大的礦產的采集沒有采取相應的安全回填或者對采空礦區進行安全處理,就會出現周圍結構的大面積坍塌或塌陷。地面塌陷使得地表耕地、建筑物、道路等一系列人類活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4)斜坡巖土體運動。崩塌和滑坡是采礦對地表、山體造成的結構破壞產生的衍生災害。對礦產的露天開采如果適量開采一般不會造成地表、山體結構實質性破壞,但是對于礦產若進行過量開采,那樣就會造成礦產邊坡巖土結構極度破壞,嚴重的滑坡現象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嚴重的泥石流、山崩災難,造成人員大量傷亡,破壞力極大。
1.2 地下水相關災害
礦山開采過程中,深層開采有時會破壞地下水自由淺水層或層壓含水層的結構穩定性,進而引起地下水位和礦山地質環境的改變,造成災害性后果。
(1)礦坑突水涌水。礦坑、礦井突水、涌水是最常見的礦山災害之一。由于地下水位的短時間迅速改變,致使礦坑突然進水。采礦過程中常因對礦坑涌水量的排空速度估計不足,采用不規范的開采技術,導穿透隔水斷層或者驟遇蓄水溶洞、暗河,引發井下突水災害,導致地下水大量涌人,造成煤礦無法正常開采甚至人員傷亡或其他嚴重災難性后果。(2)坑內涌沙現象。礦坑、礦井內涌沙是礦坑突水的衍生災害,在礦產采掘過程中如果遇到富含泥沙的蓄水層或溶洞時,當采礦不規范突破隔水層后,且沒有做好相關的防沙防水措施,使得泥沙和巖屑隨水一起涌入礦坑、礦井,造成涌漿災害,使礦坑被泥漿阻塞,設備和開采人員被泥沙掩埋,致使礦山遭受災難性后果。(3)地下水漏失?,F實中,無論是地下開采還是露天開采,都需要進行排水工作,但是對于礦井排水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他周圍地下水系統受到破壞。當正常地下水位下降時,礦區疏干區就形成一個巨大的漏水去,導致地下水位就形成一個更低水平的水位界限,短時間內去區內水平線無法補給到安全系統水位,從引發地下水源枯竭災害,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用水及灌溉,甚至還會造成溶洞塌陷。
1.3 礦體內因引起的災害
現階段的采礦技術來講發生礦體內災害的情況一般都是在礦產開采過程中,對于結構體破壞嚴重,加上偶發因素造成的災難。
(1)礦坑巖爆。深部巖爆通常是開采到1000米以下的時候,由于巖石應力的緣故,礦坑周邊和頂底板圍巖,因采掘挖空出現自由面,產生巖石地應力的驟然釋放,導致巖石大量破裂成碎塊,并向坑內大量噴射、爆散,造成很嚴重的坑內災難。(2)瓦斯爆炸。瓦斯爆炸災害最常見于大小煤礦,由于礦坑通風條件不良,使瓦斯在封閉空間內積聚到一定程度,偶然因素引發爆炸。這種災害常常造成礦山開采人員群死群傷,礦井被劇烈的爆炸損毀,造成巨大的人員與財產損失。(3)煤層自燃。對于煤礦的開采,有露天開采也有礦井開采,對于有的半裸露開采的來講,有一部分開采礦面暴露在空氣中,部分煤礦石因氧化放熱導致溫度逐漸升高,熱量集聚后溫度升高速度驟然加快,溫度升高到煤的著火點時,便會引起燃燒,造成礦山火災,造成巨大的人、財損失。(4)地熱。礦山開采過程中,所有的通過巖土圈層開采礦產資源(包括煤礦、鐵等其他金屬礦),當達到一定深度后都會遇到礦井溫度升高的危害。通常礦山開采深度達到800米以后,礦山因含硫量高,開采深度大,地溫非常高,也會導致礦工勞動環境惡劣,嚴重影響正常生產。
1.4 環境污染災害
采礦、選礦產生的廢渣、廢水、廢氣會造成環境污染,環境的污染也是現代礦產采集造成的一種衍生產物。采礦過程中產生的所有廢棄物未經合理處理,直接堆棄或者無序排放,都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鹽漬化、地下水斷流等次生環境污染,影響人與動物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礦庫崩塌。大部分的礦山開采都會有大大小小的礦庫存在,礦庫會存在很多的款產殘余以及各種礦產殘渣、廢水,礦產開采結束后,對于礦庫去沒有進行及時處理,當礦庫不能承受各種壓力時就是產生礦體崩塌,大量的礦物殘渣、廢物、廢水涌出流失,給礦區人民生產生活都帶來不可估量的災難性后果,大量的廢物殘余也會使得土地水源造成很大污染。(2)水土污染。對于礦產的開采會產生大量的廢水,這些廢水中存在很多的重金屬污染元素、有毒有害元素,礦業廢水量大,多數來說沒有做合理處理就會直接流入礦區土地或者水源,這些元素會長期存留在土壤中或水體,自然恢復凈化時間較長,這樣長時間的污染存在就會致使礦區地表水、地下水源、農田遭受長期污染。(3)土地退化。露天開采和掘坑開采是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一個影響因素。在露天開采和掘坑開采過程中,地表植被、土坡土體的破壞,尾礦的擴展都會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并且大量的采礦排水,造成嚴重的土地鹽堿化。
2 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2.1 做好采前評估
所有的礦山開采都需要一個科學的開采風險評估與環境評估,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一個科學的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策略。積極做好做好開采前嚴格評估,多種方面考慮開采風險以及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備在開采過程中做好防范有科學指導,盡最大可能的消除因礦山開采而誘發災害復發的隱患。開采后積極恢復,把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土地復懇納入法規,強制推行。
2.2 加強安全開采宣傳
對于礦山的開采也會有許多的未知偶然因素引發重大的事故發生,但是只要每個人都做好相關的了解就會面對突發事件發生時也會把損失降到最小化。加強對礦山開采的科學知識宣傳,普及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礦山開采人員素質,增強其對地質災害的危機感與警覺性,積極訓練對礦山生產過程中防災、減災技能與手段。
2.3 加強信息化監測
現在對于礦山的開發基本上都是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整體的開發活動。積極開發與應用先進的信息化勘查手段,對礦山地質進行嚴密監視,對一切可能發生的潛在災害施行實時監測、動態監測,建立礦山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實現礦山地質與環境生態動態跟蹤與管理體系,避免重大人員財產損失。
2.4 加強礦山環境監督與檢查
對礦山的開采開發要有一個嚴格的審核程序,對于是否批準對礦山開發要進行一個全面、系統的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影響評估,根據所有的評估結果,對是否進行開發活動作出評斷。一切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開發流程就可以進行,對破壞生態環境的污染型、低產能礦場進行堅決強制關停。大型合理礦場一定要控制開采度和開采過程中“三廢”的合理排放,堅持做到安全開采,造福于人。
2.5 加強災害防治和生態恢復
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新時代的發展理念。一切的礦山開發開采活動一定要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和環境恢復工作,全面推進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綜合治理,進行復墾,提高土地復墾率,結合生態措施實施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示范工程。對于礦庫地帶再敷表土、植草種樹,恢復原有的植被覆蓋,加強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速率,保持水土環境維持原有的相對穩定性,減少水土流失,恢復礦山的生態功能,堅持人類活動與自然和諧發展。
2.6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是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保障者,礦山的開發開采是社會發展的主要發動機。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就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礦山的科學合理開發,講礦山開發與治理納入政府議事日程和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加大政府對礦山開發的科學研究和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的支持,建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加強應該礦山等相關企業對礦山地質災害的關注度,加強環境問責制度和懲治措施,用經濟手段調節災害防治力度。
2.7 加強監督與環保意識
一切的活動源于意識。推動礦山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在礦山開采區應嚴格禁止私采亂挖和越界開采,減少人為擾動,做好植被保護和水土保持工作,積極推行地質環境恢復方案及措施為防止水土流失、恢復植被和景觀。監督與制止開采棄渣胡亂堆棄和不加處理排放,推動礦山區域環境與發展相協調發展。
3 結語
我國是一個資源大國,礦產資源豐富,分布廣但是不集中?,F階段日益發展的經濟對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這就使得國家發展多礦山資源的開發量不斷擴大。對礦山的開采過程中,依然受設備、資金、環保意識的制約,從而引發不同程度的礦山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活以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對于在今后的礦山開采過程中,我們必須要進一步認識各種地質災害類型,針對礦山重點區域進行科學的地質災害防治,不斷完善防治方案,有效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率,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確保礦山開采工作的高效、安全開展。
參考文獻
[1]時有能.淺析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類型與防治措施[J].城市地理,2014,(18):79.
[2]李存.礦山地質工程災害類型與防治措施綜述[J].科技致富向導,2014,(36):143.
[3]吳成房.淺析礦山地質災害與防治[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10(13):17-18.
[4]梁新富.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初探[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11(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