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麗
[摘要]社會的不斷進步推動了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業務的發展速度尤為驚人,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正在慢慢形成。本篇文章在基于上述情況的基礎上,主要對互聯網金融的概念以及特點進行闡述,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發展現狀 問題 建議
一、互聯網金融概述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業務模式,該業務是通過互聯網的通信技術以及原始的金融機構來進行結算、投資等業務的。在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的飛速發展時,金融服務體系應運而生,該服務體系的運行是以互聯網為支撐的,具有功能化的特點。廣義來說,互聯網金融就是指移動支付、P2P網絡借貸等六種金融模式。相比傳統金融服務業,以下四個特點是互聯網金融所特有的:一、網絡化的運行模式。相較于傳統的金融業,互聯網金融在運營上所耗費的成本較低,并且不需要招聘大量的工作人員,無需設置過多營業網點。二、信息化的運營方式。互聯網金融的運行主要是依靠網絡平臺以及軟件對分散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從而為顧客提供相關服務。三、自由化的競爭模式。互聯網金融沖破了傳統金融業空間以及物理的束縛,對推動新興業務的發展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金融業競爭市場的自由化模式發展。四、平民化業務交易。在金融業的參與群體來看,互聯網金融的服務群體具有大眾化以及平民化的特點,并且刪減了繁瑣的交易環節,簡化交易流程。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一)互聯網金融規模持續增長
第三方支付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頗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交易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的資產規模也呈現出高速發展趨勢,據相關數據統計,截止去年,我國的互聯網金融交易規模沖破了12萬億,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1/5,注冊互聯網金融的用戶也突破5億人,位居世界前茅。根據有關報告分析可知,我國的互聯網金融交易額在幾年前僅為60億元,但是在2014年卻達到了200%的增長速度,僅僅用了一年就從60億元上升到183.2億元,而在2年后就突破了4000億元,在2013年到2016年三年間,互聯網金融交易額達到了317.5%的增長率。互聯網金融用戶規模也持續擴大中。
(二)互聯網金融業務品種不斷完善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業與高新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這給傳統的金融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這種環境下,傳統金融機構也不斷進行變革,銀行電商平臺就是傳統金融機構進行創新變革的產物,包括手機銀行、自助服務銀行等網上服務體系也不斷出現;互聯網的支付媒介是電子化工具以及交易卡,通過電子信息的傳輸來達到貨幣的交易與流通的;而互聯網的股權眾籌則是借助互聯網這一平臺來進行資金籌集,公司向公眾出讓股份來進行融資,而投資者則通過投資來獲取未來收益;同時還有互聯網信托業務、基金銷售等新興業務也不斷進入人們視線。
(三)互聯網金融交易成本逐步降低
因為經營者從互聯網上獲取目標客戶的信息較容易,交易處理環節較簡捷、智能,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相對較少,交易成本較為低廉。但就目前而言,傳統金融機構的運行成本仍要低于互聯網金融,所以為了降低其運行成本,網絡貸款的定價相比傳統金融機構相對較高。不過,互聯網金融的成本也非長久居高不下,可以通過上市、擴大平臺沉淀資金規模等方式引入低成本風險投資資金,通過贈送促銷活動獲取更多的客戶借貸交易數據,利用其他的交易平臺的資源共享來達到數據源的擴大,進而來對風險控制模型進行調整,提高貸款金額等有效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互聯網金融的運營成本,從而真正走上普惠金融的發展道路。
三、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規范和外部監管缺失
金融行業的現有法律制度,對互聯網金融行業尚有法律的缺位,在管理體制上,有關部門還未制定明確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文件。所以有關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還存在一定的漏洞,不法分子則可以通過這些漏洞來躲避互聯網的監管與控制,其法律制度有待進一步的完善。以P2P網貸為例,其入門門檻和運營要求應當相當高,其主要作用是保障借款人和貸款人之間有效溝通,牽橋搭線。P2P網站如果運行良好,應該有足夠數量的貸款人和優質借款人,一方面保障投資人相信平臺安全投資,另一方面讓有信用的借款人通過平臺借錢并且有意愿還錢。但是我國目前在互聯網金融入門門檻和業務標準方面沒有相關法律標準,造就事實上的無門檻,從而近幾年P2P網貸平臺野蠻性生長,爆雷安全問題也頻繁發生。互聯網金融與金融監管體系是獨立開來的,系統終端以及網絡交易模式的多樣化導致了外部監管難度的增加,互聯網金融的服務對象以及交易地點都是位于虛擬世界的,外加上交易對象的廣泛性以及不確定性特點,這就給交易信息的透明化增加了難度,擴大了其監管范圍,加大其監管難度。由于我國的互聯網監管環境相對較寬松,也導致了網聯網金融企業的稂莠不齊,影響互聯網金融的整體發展,因此監管問題也成為影響互聯網金融進步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二)技術與數據的安全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以計算機網絡的發展為支撐的,多數互聯網企業都將其重要數據放置于物聯網之中,因此一旦管理出現漏洞,該信息數據將會面臨損失或者泄露的情況。計算機網絡技術安全性成為互聯網金融有序發展的關鍵。三是黑客的入侵、計算機病毒的攻擊等因素都會給互聯網金融系統構成巨大的威脅。一是現有的密鑰管理技術缺乏改進,位于一個開放式的網絡環境中,一旦密鑰的管理出現問題,那么就給黑客以可乘之機,更有甚者會導致計算機終端系統的破壞,給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比如在美國的萬事達卡事件中,給美國快遞公司的數據中心網絡共截獲賬戶信息高達四千萬個,這給客戶的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二是TCP/IP協議安全性較差,這種協議在數據傳輸過程中簡單高效,但是沒有考慮安全性問題,網絡上的信息加密程度并不高,容易被截獲,引起主體資金的損失。三是病毒容易擴散。計算機病毒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感染與傳播,相比互聯網金融,傳統金融業務受到來自安全風險的傷害較小。隨著大數據,云計算,智能設備的推廣和運用,這些新的技術和設備推廣普及,也成為威脅我國個人,企業,國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
(三)信用體系尚不完善
目前我國央行征信系統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征信系統之間的連接不順暢,企業也沒有可靠的信用交換體制可供使用。因此網絡小貸這些平臺對借款人的信用審核基本是依賴各企業自己的審核技術,只能對借款人的信用進行獨立采集,多數P2P平臺投融資項目的借款人行為并沒有納入個人征信系統,一旦出現借款人逾期還款一系列信用缺失行為,平臺將遇到風險;某些P2P網貸平臺為追求高收益,為加快平臺交易的進度,增加交易數量,會蓄意簡化借款人信用審核程序,削減項目成本。目前我國的信用體系還是存在漏洞,信用信息交換困難無疑增加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成本,使得獲取信息時效性差,時滯性長,從而引發惡意騙貸等風險。
四、互聯網金融規范發展的建議
(一)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力度
對互聯網金融的法律定位以及監管對象進行明確是作為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的完善的首要問題,對相關法規進行改進與完善,要從法律層面出發,對互聯網金融以及其他業態進行明確,并給予其合法地位,結合我國互聯網金融相關法規的發展現狀進行相應的調整;建立相關行業準入體系,對退出機制進行完善與優化,依據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特點以及運營方式進行審批以及備案制度的建立,執行不同標準的差異化準入原則,排除不合規不合格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我國確實也逐步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比如于2015年出臺的相關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對互聯網信托業務、網絡借貸、互聯網保險等業態的監管體制進去確立,并貫徹落實相關責任,對部分業務邊界進行明確。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加快互聯網金融完善的立法建設,構建多層次的監管協調機制。
(二)完善保證安全的科技信息系統
一是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健全國家的安全網絡組織架構,有效維護互聯網和傳統金融安全和穩定。二是增強基礎設施的安全性,利用安全度高的信息產品以及服務來促進國家網絡安全信息共享分析平臺的建設。三是建立健全大數據的保障體系,針對網絡重大事件進行預警以及處理。四是強化互聯網金融信息的風險管理,針對網絡設備、計算機系統等重要設備制定出相應的防范措施。
(三)統一社會征信體系
在不久的將來,互聯網金融領域中的信用檔案將列入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中,中央銀行的征信體系覆蓋范圍擴大,這對降低互聯網風險具有積極意義。不可否認,互聯網金融的P2P,P2C借貸行為是一種信用經濟的創新和發展,把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信用檔案納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也是對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有著深遠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