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華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理解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把握其總目標,明確其著力點,才能更好地開展法治國家建設實踐,實現建設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
[關鍵詞]新時代 全面依法治國 法治體系 法治國家
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辟了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新時代。
一、推進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世之儀表也。”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1)從歷史經驗看,這是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經驗和教訓作出的重大抉擇。從世界近現代史看,凡是能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較好解決了法治和人治問題的。相反,一些國家雖然也一度實現快速發展,但并沒有順利邁進現代化的門檻,而是陷入這樣或那樣的“陷阱”,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沒能解決好法治和人治問題有關。從新中國歷史看,我們對依法治國問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在廢除舊法統的同時,積極運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建設的成功經驗,抓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礎。后來,黨在指導思想上發生“左”的錯誤,逐漸對法制不那么重視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使法制遭到嚴重破壞,付出沉重代價,教訓慘痛!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經驗和教訓使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什么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時候就國泰民安;什么時候忽視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時候就國亂民怨。”
(2)從現實需要看,這是解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中面對的矛盾和問題的迫切要求。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面對的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在這種背景下,只有把依法治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黨和國家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堅持用法治來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依靠法治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才能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建成,但“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現實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和問題還依然存在。比如,部門保護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問題;司法不公、貪贓枉法等現象;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住房等突出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都需要密織法律之網,強化法治之力。
(3)從長遠發展看,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謀劃。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現在的情況看,只要國際國內不發生大的波折,經過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應該可以如期實現。但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路該怎么走?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實現長期執政?如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重大問題。”面對這三道重大考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給出了堅定而明晰的答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所以,我們黨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民族復興籌、為長遠發展謀。
二、推進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著力點
全面依法治國如何落實、如何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深知推進之難、過程之艱,他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并為此在十九大報告中作出了七個方面重要的部署。
(1)“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進行了14個方面的闡述,第一個方面就是強調“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體現了黨中央對法治建設全方位的統一領導,可以更好地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統一全國人民在依法治國方面的認識、思想和意志,形成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強大合力,對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必將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2)“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再次強調憲法的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這一重要部署發出了一個明確信號,就是要讓法治統一于憲法,一切權力行使都以憲法為依據,一切治理活動都在憲法框架內進行,沒有任何超越憲法的特權。同時,一切公民權利都依憲法來保護,一切違憲現象和行為都應得到審查和追究。
(3)“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部署表明,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必須著力提高立法質量。進一步完善立法的體制機制,為提高立法質量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立法必須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堅持求真務實、有效管用,增強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另一方面,必須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健全法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機制,全力做好立法評估工作。
(4)“建設法治政府,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和關鍵。法治政府由法律產生,權力來源于法律并受制于法律,受法律監督,對法律負責。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政府在依法治國中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并且是要通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來提升依法行政水平。這也是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意。
(5)“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黨的十九大召開前,中央確定的絕大多數司法改革任務已經基本完成,“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但這并不意味著司法體制改革已經完全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未來改革的重點是深化綜合配套改革,注重協同性、協調性,重視銜接配套,推進各項制度之間、政策之間、措施之間的緊密相嵌,及時跟進,確保司法改革的各項決策部署得到全面落實,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6)“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加強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由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等構成的、有利于法律實施的社會心理傾向和社會氛圍。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提出要求,目的就是在于鞏固普法和法治宣傳教育的成果,增強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提高憲法和法律權威,推進法律的順利實施。
(7)“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黨和國家工作人員帶頭學法用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黨員領導干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從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要求出發,要求“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關鍵少數”做好了,對促進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意義。